一
從5月20日在圖書館啟動幸福分舵拆書沙龍活動到今天,歷時將近半年,我們的拆書活動共舉辦了四場。其中會因為我們組織團隊伙伴們的工作緊張狀態而停滯了幾個月,昨日晚上,我們又重新起航。
人們說“短暫的歇息是為了更好的啟航”,我相信這句話!
二
早上發布活動公眾號,建群,報名,聯絡,晚上組織,居然一不小心報名人數超過了預期,有騎著自行車過來的“青春是一首詩”,有推脫掉重要宴請的“樹”,有期待冒險、熱愛傳播的“Judy”……還有幾位小伙伴親自打電話過來咨詢人滿了是否還可以報名,感受到大家“擋不住的激情”,此刻我還能說啥?除了感動,還是感動,感動大家對我們的信任,感謝大家對我們的關注,因為有你們,我們沒有理解不把活動組織好。
三
人,活在這個時代,需要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是由內而外滋生的。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但是會相互受影響。我始終相信“吸引力法則”,同頻的人,一定是被某種吸引力吸引而聚在一起的。拆書幫,公益性的組織,讀書人的社群,完全正能量的場,吸引著大家。
四
拆書是什么?拆書是學以致用。新時代的我們,不乏大量的閱讀,大量的吸收,大量的輸入。著名攝影師柯錫杰在他的《心的視界》中寫道“我喜歡像海綿一樣,到處去吸收養分”,他說到了,也做到了。他閱讀、旅游、聽音樂、看戲劇……
《小強升職記》的作者鄒鑫談時間管理時講到了“輸入輸出統計法”,他說“要讓知識和經驗產生鏈接,也就是學以致用,最好保持輸入和輸出的平衡,但不是絕對的相等,輸出要多一些”。
輸出:輸入=60%:40%
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不乏信息,但是我們要將信息轉化為知識進而轉化為技能,我們不光要知道,還要做到。
那么,“教才是最好的學”,我們學習了,我們應用了,我們有收獲,怎樣才能把自己的經驗也傳授給他人,影響到大家呢?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談到高效能人士的第四個習慣是“雙贏思維”,我們不光要利自己還要利他人,那么我們唯有分享和服務,分享越多,服務越多,那么我們的效能越大。拆書學習是一個從輸入到輸出的過程,是一個從個人感知到個人行動到向他人傳播的過程,我們在不斷傳播的過程中自己也會不斷地更新迭代,不斷成長!
從知道到做到,在拆書幫就是一個很好的詮釋。所以,我喜歡拆書幫!
五
結識拆書幫,緣起于彭小六老師的《讓未來現在就來》這本書。
很想探究小六老師行動背后的邏輯,于是在他的這本書中了解到了“拆書幫”,了解到是拆書幫改變了他的學習方式。于是我在度娘上搜索湖南有沒有這個神奇的組織,然后我找到了長沙橘洲分舵,認識了春哥,然后就帶領著株洲的一群小伙伴一同打怪升級,以至于一年后的今天自己成了一名“準三級拆書家”。一年的時間,成長了很多,也淡定了很多,經歷太多,感概太多。問我為什么參加拆書幫,我只想說“我很享受這個過程”!
感謝拆書幫這個神圣的組織,感謝和我一同走過的朋友,感謝所有關注和信任我們的小伙伴們,因為你們,點燃了我的夢想和激情,也因為你們,我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用生命影響生命。相信同頻,相信吸引力。相信有了大家的支持,我們一定能夠將拆書幫這個社群在株洲傳播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