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有音樂天賦、還是想給TA培養一個特長、掌握一門手藝,抑或覺得自己未曾堅持下來的學琴遺憾想要求個圓滿,你都可能引導孩子學樂器。
但在琴童不再是少數的今天,我們經常能看到的景象卻是:父母堅持得吱哇亂喊,孩子學得叫苦連天。
對于學樂器這件事,究竟該如何抉擇?這條路又該如何走下去?
作為一名資深的琴童,我用5個問題來進行梳理。
一、幾歲學樂器好?
如果你真的熱愛音樂,幾歲開始學習都不晚。
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成年了以后再學樂器,你“開手指”的過程一定會比孩童時期要緩慢和艱辛的多。付出同等的努力,可能你技巧的掌握永遠也比不上童子功出身的人。并且擱置同樣的時間,你在樂器上的生命值一定掉的更快。
那么,這是不是代表越早學習越好呢?
然而也并不是。
講真實經歷,我4歲開始學琴,身邊見過最早的是2歲。
當你看著其他人都至少能自主拿樂器,而你還需要父母抱上椅子,再把樂器給你的時候;當別人都可以自如地和老師交流和對答,而你連老師說的是什么都還很懵懂的時候,那種感覺其實并不十分可愛。
而且,不可否認的是,孩子越小的時候,差一歲,各方面的差異就越明顯。
所以,綜合我的經歷和看到身邊人的真實情況,我認為學樂器相對比較合適的年齡是6歲+。
另外,這里所說的學樂器指的是正兒八經開始智性學習。如果是音樂啟蒙或熏陶,從媽媽肚子里就可以開始,聽音樂、跟著音樂晃動、拍手、做游戲都是很好的方式。
二、學什么樂器好?
選擇樂器的時候,最優先的自然是遵從喜好的原則,因為出于熱愛和出于功利目的的學習一定會有差別。
但是假如你沒有明顯的偏好,甚至還不太了解各個樂器及其特點的時候,以下內容可以供參考。
我的分類以樂器上手的難易程度作為區分標準。因為對于孩子來說,上手越快,就越容易從中獲得享受和成就感。
從易到難的排行及理由如下:
1 打擊類。例如:鼓
排除馬林巴、云鑼等特殊樂器外,通常來說,對于打擊類樂器,音準問題幾乎可以忽略。
而且,無論是用手,還是用捶,擊打便可發音。相對來說,操作都很簡單。
或許在大多數家長的眼里,打擊類樂器都不能算是正經的樂器。
確實,大多數打擊類樂器其實都屬于“噪音”的范疇。但是,我們長期以來對打擊類樂器的忽視,其實與我們的音樂傳統認知中重視旋律超過節奏有很大的關系。
譬如流行音樂。
我們可能會對詞、旋律無比考究,但是大多數歌曲的節奏卻僅停留在秧歌節奏的水平。重音永遠在正拍,常常都是八分音符就搞定了,連附點都算是高階,更別提切分了。
而西方的流行音樂中,卻存在很多旋律無比簡單,甚至歌詞都是簡單重復的歌曲,但是就靠節奏豐富帶來的律動變化晉級為經典流行歌曲之流。此處,可以自行腦補Beyoncé 的《single lady》,還有Justin Bieber 的《baby》。
2 鍵盤類。例如:鋼琴
通常情況下,鍵盤類樂器不需要次次演奏都調音,而且有黑白鍵來固定發音位置。因此,音準能夠有保證,且操作簡單。
幼兒類的音樂啟蒙玩具中,最多的就是鼓和鍵盤,上手之簡單由此可見一斑。
當你拿著別的樂器先得費勁調音、然后摸索著找音的時候,隨便彈彈按鍵就有可能湊出一段還能聽的旋律,那感覺真是爽的不要不要的。
3 吹管類。例如:笛子、號
吹管類樂器在每次演奏前需要校音,發音位置通過音孔來固定,所以音準也比較有把握。
但是,樂器的發聲對口風、換氣等有要求,存在一定的技巧性。
對于這類樂器來說,入門的難點在于如何吹響并保持音色。肺活量是基礎,同時比較考驗口風的把握,及對氣息的運用。一旦這一門檻過了,按鍵神馬的就指日可待了。
4 彈撥類。例如:琵琶、吉他
彈撥類樂器在演奏前也需要調音,而且由于弦的數量較多,因此校音相對比較復雜。發音位置通過“品”來固定,所以音準有把握。
但是,難點在于發音位置太多,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熟悉找準。而且,右手的彈撥有很多種技巧,需要一定的練習。
由于其廣闊的音域,彈撥類樂器相對來說應該算是音樂表現最有張力的樂器了。所以,練習起來就更不容易。
基本功練習中,光爬無數個音階就已經夠夠的了,左右手的分工協作亦不容易。
另外,說一點先天條件的局限。對于手小的人來說,夠不到跨度大的音的感覺也是蠻傷害的。
5 拉弦類。例如:二胡、小提琴
拉弦類的樂器演奏錢同樣需要校音,這類樂器的最大特點在于樂器上沒有固定的發音位置,完全要靠耳朵聽音來找。
所以,無論是校音、還是演奏,音準都會是嚴重的問題。稍有不慎,就可能讓聽眾有撕心裂肺的感覺。
就算先放下音準不談,光是運弓發聲也足夠挑戰。所有學拉弦類樂器的家長們一定對鋸木頭的聲音頗感熟悉,再加上音準問題,初期真的是毫無享受可言,想死的心倒是有幾分。
無論你學哪種樂曲,當你長年堅持練習之后,樂器或多或少都會在你身上留下痕跡,譬如手上的繭子。但這絕不會明顯到影響正常形態的地步。
所以,那些擔心孩子學了吹管類樂器嘴會長歪的,可以洗洗睡了。
三、找什么樣的老師?
對于初期的入門階段,如何培養起興趣是首要問題。那么,啟蒙老師的挑選依據是:演奏水平可以不高,但是一定要教的有趣,講的淺顯易懂。
而在中后期的進階過程中,則應重點考慮老師的演奏水平問題。因為對音樂的理解、甚至是演奏風格的養成來說,跟著演奏水平高的老師學習,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
倘若一位老師能夠同時滿足上述兩條要求,自然是再好不過。跟著一位老師學習,也能夠做到習慣和演奏風格的延續。但是,如果現實條件無法同時滿足的,可以按照上述要求進行分段選擇。
對老師演奏水平的考察,可以參照如下幾方面進行:一是老師的教育背景,是否出身正規的音樂學院,音樂學院的教育水平如何;二是老師的工作或職稱背景,是否是國家正規樂團的在編人員、在樂團中的席位如何,或是國家X級演員,或是正規音樂學院的老師;三是是否參加過國家官方舉辦的各類比賽或評委經歷。
四、孩子不愛練琴,厭煩期怎么過?
厭煩期幾乎是每個琴童的必經之路。
當你入門之后,受不了枯燥乏味的基本功訓練;當你學習遭遇門檻,技巧怎么練也提高不上去;當你演出、比賽失敗,產生極強的抵觸情緒,看也不想看的時候,厭煩期就來到了你身邊。
此時,家長最好別強迫孩子練習。如果孩子心里不認可,迫于家長壓力的繼續最多只是做做樣子,很難有實質的提高。
那么,厭煩期的突破口在哪里?
1 尋找新的興趣點
還是講真實經歷。
在學琴8年之后,我迎來了傳說中的厭煩期。那個時候的我找各種理由不想練琴,畏懼考級,逃避一切相關的東西。
但是,新的興趣點出現在樂團。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坐在一起合奏的感覺實在是無與倫比的美妙。而且,在樂團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樂器,極大地激發了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所以,得益于排練,我的學琴之路堅持了下來。
每個人的興趣點或許也不盡相同,父母可以多方嘗試。
譬如帶孩子看感興趣的演出,欣賞電影音樂等等,重點在于重新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
2 高質量陪伴或共同練習
假如你在看書,身邊有人游戲玩得不亦樂乎,你會作何感想?
然后,再帶入一點角色。假如要求你練習的人自己卻在旁邊玩手機,你會練得下去嗎?
這便是很多家長陷入的困境。
他們一方面要求孩子要上課認真聽講、在家好好練琴,一方面自己卻在一旁葛優癱,手機刷個沒完沒了。
倘若換位來嘗試,我猜,大多數家長未必能有自己孩子做的好。
練琴,尤其是基本功訓練是一件無比枯燥的苦差事。你光動動嘴,說得越動聽,很可能孩子越反感。
所以,需要高質量的陪伴,甚至是共同練習。
所謂高質量的陪伴,高質在于理解孩子的辛苦,傾聽孩子的心聲,肯定孩子的付出,而不僅僅是坐在一邊陪同。
當面臨瓶頸的時候,家長尤其要理解孩子的畏難情緒。要陪同孩子一起找問題、想辦法、多嘗試,而不只是冷冰冰地甩出一句:練琴一點都不認真。
這也就是為什么要提倡共同練習的原因,只有家長親身參與練習,才會真切地懂得練琴的不易。
五、如何報考特長生?
通常情況下,每個學校會根據樂團各聲部編制的空缺情況來招收特長生。
對于各類樂團編制中的熱門,例如交響、民族樂團的弦樂聲部,屬于每年都會招收一些的,大小年的情況還不會那么明顯。
但是一些樂團中的冷門,例如民族樂團彈撥聲部的揚琴,屬于占坑模式。除非畢業離開學校,通常存量滿足的情況下,不會每年都招收。
因此,假如你碰巧學了冷門,那么考特長生可能就會是個問題了。
如果你特別中意某一學校,抱著非去不可的心態,那么可以關注一下當年的招收目標。
倘若有樂團里特別冷門的樂器,譬如民族樂團彈撥聲部的大阮之類的,你也可以臨時改行,曲線救活。
通常這類樂器在樂團中屬伴奏聲部,難度不會太大,有音樂基礎的再學相對也容易得多。
學樂器無論是對孩子還是父母,都會是一項嚴峻的考驗。
我們應該思考的,或許不是教育孩子如何堅持,而是為什么有那么多父母一定要孩子學樂器?
音樂的光環下,究竟隱藏了多少父母的面子和私心,還有不加思考地盲從、以及不懂裝懂地妄下評判?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教育不應該是千篇一律地復制,而應該是因材施教地培養。找到孩子的興趣所在,或許才是父母最應該做的。
而對于那些真正熱愛音樂的孩子們,我相信,每一份堅持其實亦是享受,每一滴汗水一定也是收獲。
他們在學藝的路上,會有很多尋常人體會不到的感受。關于夢想,關于樂趣,關于付出的艱辛,還有收獲的喜悅。
這些便是“琴童”這個稱謂背后隱含的真正意義。
我是芊芊,一枚立志用接地氣兒的語言說音樂的女紙。我舉手保證,所有內容皆取材自真實生活經歷,絕不百度。
如喜歡,歡迎圍觀我的專題“漫談音樂”,來看更多有趣、有料的音樂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