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期前情提要:
……
兄妹七人我排老六,上面有四個姐姐,一個哥哥,還有個小妹妹。小時候倒沒覺得有多苦,這與幾個姐姐的呵護是分不開的。就這樣順利地成長。稍大一些,先是二姐后來是四姐和哥哥牽著我手去村小學上學。直至1976年,隱隱約約記得那一年發生過地震。農歷六月的一天早上,我和哥哥、四姐放學回到家里,只見我家院子里熙熙攘攘好多人。正要洗臉的我被姐姐一把拽進了西屋,擠開屋里地下站滿的人群,摁到炕沿邊,只見父親被我娘擁著,再后來是屋里所有人嚎啕大哭。
我的父親去世了,那一年我不滿八歲。
……
我是曉怡,來自一所普通的本科大學。
一九九八年出生,今年讀大二,我有一個夢想,一個簡單的卻又不易的,小小的夢想——希望能做一個特別的人。
我的父親,一九六八年出生。今年整五十虛歲,一輩子歷經坎坷,把自己的過去、現在寫成了一本回憶錄。想把自己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九零后。
奶奶有七個孩子,父親排老六。
爸爸八歲的時候,爺爺去世了。
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雖說父親一生沒有如何巨大的成就,但他永遠是我心目中最厲害的人。寫了這篇回憶錄。
我取名叫父親的前半生。
父親取名叫平凡的人生。
短暫的學校生涯許多年以來原本已經塵封,年近50歲了,自己的學歷一直停留在“初中肄業”,我屬于老師養種的那塊不打糧食的土地,也成了自己人生的短板,曾幾何時對于自己的學校生涯有意無意總在回避,久之對于老師、同學、就形成一種本能的排斥。
自接到延平和金保的聚會通知之后,許是年齡的增長也想去健全自己人生經歷中的那一個缺口,就調動自己全部的腦細胞,高速運轉使勁挖掘、回憶在古月中學就讀時的那一幕一幕。加上同學群里大家所說的點點滴滴,漸漸就連起了那段時光。
這兩天讀完了張璽老師的《田川吟》,老師的回憶也把我帶回到了過去的年代,勾起了太多太多的記憶。
印象中兒時是在懵懵懂懂中過來的。小時候古月是傳說中的“大地方”,古月中學更是心目中向往的高等學府。
一 、入? 學
小學時期,能“上重點”算是這一生中的第一個理想吧,小學老師對待“考重點”的重視程度不亞于如今的高考。
經過“初選”去古月中學參加考試,優越感也許從那時就油然而生。參加完考試就覺得一只腳已經踏進了古月中學的大門,之后的錄取似乎順理成章。
不記得具體是哪一天了,去學校報到還是跟參加考試時候一樣,坐在姐夫自行車的后座上進了學校的大門,跟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第一次仔細看了迎門而立的影壁墻,第一次聽到掛在門口大槐樹上的鐘聲,那時候除了興奮就是新奇。
二 、新? 知?
入學后最早接觸的是飯票。
發下來的飯票是藍、紅、黑三種顏色印刷的三片紙,用來區別早、中、晚餐,上面印著當月每天的日期。每頓飯就撕下來相對應的那一小片兒。
進學校后,不論生活還是學習包括語言交流都見識到許多之前從沒接觸過的洋氣內容。其中第一個新名詞是(饅頭)。小時候在家知道有饃饃,切成圓柱形的叫卷子,怎么這就突然成饅頭了。為了不露自己“山桿兒”還是隨大溜不敢去糾正別人。在今天大家把當年學校大食堂的好多話題當做笑談時,回味那時候的蘿卜條湯、冬瓜菜……不啻如今的大餐。
三、宿? 舍?
記得是三梅大姐引導我們辦理入學的一些手續,之后進到宿舍看到那兩排通鋪是既興奮又有些怯生,大概新媳婦進洞房也是同樣的感覺吧。送我入學的大姐夫給選定一個位置安頓好被褥,并跟先我到校的幾個老鄉家長一起,叮囑我們互相照顧、好好學習、與同學搞好團結等等許多,我的中學生活就開始了。
四、背 鈴
班主任郝光宗老師頗喜愛文學,自始就著重培養大家的寫作興趣。開學的第一堂作文課是《開學第一天》。當時我寫了根本不存在的學校門口紅旗招展、鑼鼓喧天歡迎新同學的場面。記得那時候老師不點名講到了這個節點。大意就是:題材來源于生活,寫出來的東西一定要符合真實的生活場景。不能空洞、俗套。之后漸漸又給我們專門講過一幅長聯,曾經激起同學們熱愛文學創作的激情。后來確有同學在不同的刊物上發表了一些作文。
郝老師上課的教具,區別于其他老師的是手提的那個小鬧鐘。記得也是開學不久的一堂作文課,老師給出的是一篇觀察作文,命題《背鈴》,源于這個鬧鐘的后蓋取代了普通鬧鐘的小鈴鐺。當時自己也跟大家一起裝模作樣地上講臺觀察鬧鐘的外部結構,寫的內容自然是忘光了,僅僅記住老師在點評大家作文時,提到了一位同學文中描寫鬧鐘結構不清楚背面那么多的旋鈕都叫什么名稱,就干脆寫成“鐘表后面的那個那”。
五、回 力 鞋
自己從沒離開過出生的小山村,古月中學是那個年齡見到過的最大最洋的世面了,知道了山外還有許許多多的新鮮事物。海濤是我認識的第一個在收音機外面講普通話的人,知道了花生米還可以用油炸了拌咸鹽吃、知道了還有炒熟的面球和柿餅,知道了還有彈琉璃蛋的游戲,見識了從未見過的許許多多。
最羨慕的當屬帥哥新錄的回力鞋。那鞋幫白得刺眼,鞋底子暄和的感覺能蹦老高(當然只是自己的想象),自己不擅體育運動也就無緣回力鞋。那時候新錄比我們個頭高、見識廣,顯得成熟許多。開口先說“俺小覺****”,給我們講小覺禮堂的“大座機”,在宿舍與同學爭論“氧氣滅火”,現在想起來都歷歷在目。
一天的深夜,突然我莫名其妙的肚子疼得要命。捂著被子吭哧吭哧地啼哭,新錄最先發現我的異常,在問清原因之后,一邊安撫我一邊招呼其他同學去喊校醫。經過一番折騰,安頓住之后,再一次流出的是溫暖、感激的淚水。之后我以那天晚上的事為題寫了一篇作文《鄰居》。得到了老師的表揚。
幾十年了,一直忘不掉曾經的同學陳新錄,忘不掉那雙回力鞋。
六、英語課代表
英語啟蒙是封老師,小學的a(啊)o(喔)e(餓)用不上了,從26個英文字母重新認識。捏著嗓子跟老師朗讀,至今仍能想起落尾兒的那一鉤。也許是新鮮,當時是真的熱情高漲。還有一個責任心強且特漂亮的英語課代表,最近冥思苦想經同學提示才想起來名字——呂文花同學。小文花講話帶山西口音,自習課收作業的時候在班里喊“收英語了”, 那時候少不更事,自己就順著尾音重復一聲“收ye ye了”,就把小丫頭給惹得留下了豐富的眼淚。當然回報是老師的“五指扇”。
這是學生時代淘事之一。? ? ? ? ? ?
七、燒餅的誘惑
那時候在校學生大都參加一些課外勞動。第一次是去東洪子店河灘割草,用來鋪床板。不記得是跟哪個結伴了,在河灘里第一次看到小木船,就想著“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可惜那船太沉,弄不進水里。上去晃蕩了一陣子旱船只好作罷,波浪至今沒有推開。
還記得是在初一年級的第二個學期,學校組織去關山植樹。跟著浩浩蕩蕩的隊伍,呼哧帶喘地上到了山腰,帶隊老師給我特殊“照顧”“你挖不動樹坑,去古月街上給大家買燒餅吧。”這一“照顧”來回至少多走十里地。討厭的是返程的路上,那燒餅的香味兒直往鼻孔里鉆,把我給饞的,一路走一路做思想斗爭,就像雷鋒做好事似的。經過中間的幾次停留最終想出一個妙招,就使勁顛打裝燒餅的幾個書包,然后把燒餅一個個取出來放到光石頭上,剩到書包底部的碎屑與芝麻就成了我的佳肴,還保證了燒餅數量一個不少。真是那個香啊……?
幾個小故事開場。
時間還早,故事還長。
大家同我一起,去看那些年,發生在我們父輩身上的那些故事。
(后期會有家庭的變故、輟學初入社會、入伍當兵、人生的起起伏伏等,一系列曾經發生的那些事情。我還會po出一些七八十年代我大家庭的一些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