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座談:建筑師與書籍(part 1)

原文鏈接:http://db.10plus1.jp/backnumber/article/articleid/91/

原文標題:建筑與書籍——閱讀、書寫與創作

譯者:@日本建筑譯介

譯文 update:2017/09/20 (歡迎訂閱騰訊系同名公主號)

注:本文曾授權發布于有方空間,此次在譯文上有所改良。

譯者說?這場由永江朗主持、隈研吾與五十嵐太郎作為嘉賓的對談發生在2005年2月17日。雖時隔十多年,但如今讀來也不失有趣。三位聊了聊彼此對于建筑/建筑師與書的看法,也列舉了自己喜愛的書籍等等。整個座談內容較長,我們會分多次推送分享給大家。文字稿刊載于『10+1』 No.38

建筑與書籍的契合性

永江朗:

我們這場座談的主題是“建筑師與書籍的關系”。說起來最初之所以會想到這個主題,不過是因為自己單純的一個感受,好像在各類藝術家中,沒有其它人像建筑師這樣與書籍那么合得來——當然搞文學創作的另當別論,這難免讓人有些詫異。不僅如此,再稍微一想就發覺,畫家、雕塑家或音樂家中似乎也沒有那么多人在寫書,甚至恐怕連讀書這一行為都不及建筑師來得頻繁。

而建筑師的書寫方式與常見的橫向寫作的理工科學者也不一樣——從文理科的層面來看,建筑師就是身為理科人,讀寫文科書。因此,我想首先從源頭上問起:為什么建筑師會這么喜愛書籍呢?

永江朗

隈研吾:

聽上去好像是這么回事。我雖然沒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但可以想到那么兩三個原因,促使建筑師去寫書。要說第一個原因,大概就是年輕建筑師用寫作排遣下沒什么活兒干的幽怨感吧(笑)。但其實,到了用實際項目落實自己理念的階段,還會更加地沮喪。

不過在我看來,這也不是寫書最主要的動機。我們常常會讀到住宅相關的文章,或許這正是因為,建造住宅對建筑師而言有著特殊的意義,可年輕建筑師連參與住宅項目的機會都不多,只能寫一些住宅論來緩和沮喪的心情了。

還有一個層面的原因就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了,也就是把寫書當作一種宣傳手段。有時候我也希望,有人會因為看了自己的書而找上門(笑)。這里頭最典型的,就當屬勒·柯布西耶在《新精神》(L'Esprit Nouveau)上連載的《走向新建筑》了,有很濃的營銷色彩。

《走向新建筑》

永江朗:

感覺雖然不是諾曼·梅勒,但也寫出了一本《為我自己作廣告》(Advertisements for Myself)。

隈研吾:

是,這可能就是年輕時候的動機了。一旦接觸到某種程度上的大項目,寫書的動機就可能變成從自己的角度做些解釋。換言之,大型項目不同于住宅,往往會受到更多的社會制約,自己的想法也會更難實現。郁郁寡歡之中,又拼命想讓人看到自己的思考,此時的寫作難免有種辯解的意味,像是要給自己做不在場證明一樣。磯崎新的文章就會給人這種感覺呢(笑)。

永江朗:

似乎書籍成了建筑作品的說明文字。

隈研吾

隈研吾:

磯崎新的建筑作品和他在雜志文章中表達的內容完全是兩種感覺。他的文字仿佛是在講述作品背后的故事,頗有調和劑的意味;即便是箱子般規規矩矩的建筑(笑),也能通過補充的文本變得生動。在我看來,他進行寫作,就是為了調和自己在沒有項目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參與時的沮喪之情。

永江朗:

建筑與語言,原本就有這么高的契合度嗎?

隈研吾:

應該說建筑更容易與抽象行為建立聯系。基于某個抽象的概念,最終竟能確定規劃方案、細節甚至色彩等所有內容——可以說在這個層面上,抽象行為與建筑細節十分契合。

所謂建筑,實則包括的設計范圍非常廣,而你又無法準確指出設計的核心,因此很難將其整合。舉個例子,設計咖啡杯時,即便沒什么總體概念也沒問題;但若要設計一座建筑,就意味著必須考慮外觀、家具等方方面面,此時只有理念明確,才能賦予作品以整體感。

盡管如此,還是不得不說,建筑設計涉及的領域確實太分散了。這樣一來,也難免會覺得建筑師與舞文弄墨者有些相似。

《十宅論》

五十嵐太郎:

那么,真正讀了你的書再找到你做設計的人多嗎?

隈研吾:

我的話,除了從美國回來后寫了一本《十宅論》(TOSO出版,1984)以外,也就沒有別的作品了。不過找我設計M2大樓的人確實讀了《十宅論》(笑)。

五十嵐太郎:

一早看準了呢(笑)。

隈研吾 M2 photo via flickr@turezure

永江朗:

我曾經采訪過南洋堂(建筑書店)的荒田哲史,他也是《CasaBRUTUS》的雜志策劃。我問他,如果有人找你商量建造自宅,你通常會給他推薦什么書。他就回答我說:“我會先給他一本《十宅論》,讓他從里面選出一個適合自己家的類型。”

隈研吾:

請我設計M2大樓的是博報堂(廣告公司)。當時我手上的項目很多,包括給馬自達公司做設計、受邀參加競賽等,自覺不能再接受委托了;但對方卻覺得,與這本書的作者合作參加設計競賽會很有趣,這才特地過來拜托我。

一開始確實有不少人像這樣通過書找到我;其中甚至還有人,因為讀了我一篇討論早期高爾夫俱樂部經典案例的文章,就讓我去設計高爾夫俱樂部,也真是太冒險了(笑)。不過這樣說來,確實有人能從你的建筑文章中看到你的眼光與理念,產生共鳴,并愿意相信,這些作者能設計出不錯的作品。

五十嵐太郎

五十嵐太郎:

永江朗問的這個契合性,其實從一開始就有了。追溯西方建筑史,可以發現,如今所說的“建筑師”概念誕生于文藝復興時期。那個時代已經有了活字印刷,建筑師阿爾伯蒂也出版了《論建筑》。基礎理論、設計手冊、以及像帕拉第奧那樣解釋個人作品并附有插圖的書等的出現,又基本奠定了建筑類書籍的形態。所以可以說,建筑理論與建筑師概念的確立是緊密相連的。

永江朗:

在這一點上,造形藝術倒不一樣。不論是雕塑家還是服裝設計師,都不太會去寫這樣的文章。雖說建筑與服裝的設計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川久保玲與山本耀司也沒有寫過如此之多的論述作品。

《論建筑》

五十嵐太郎:

這大概是因為建筑師在感性之外也非常重視理論吧。像《10+1》(譯注:座談正刊載于此)這樣用文字闡述理論與思考的建筑雜志能有許多,或許也是因為這個專業的需要吧?畢竟相比之下,純粹做美術批評的雜志要少得多。建筑系的研討會往往能吸引很多學生,他們也很愿意聽取各方意見;而美術系培養的未來藝術家們,似乎就不太能接納別人的觀點。

隈研吾:

嗯這種情況確實很多。不過,像雕塑這樣的藝術,自己愿意就可以做個作品;而建筑的話,要是沒人來委托設計,恐怕就沒什么像樣的作品了。而在向委托人說明設計的時候,不管怎樣都得借助于語言。或許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年輕人現在也都開始打磨個人的表達技藝,無意間就去了一些這樣的研討會。

《負建筑》(2004)

永江朗:

這點很有意思呢,第三方業主的因素。順便問一句,你寫作時假定的目標讀者群體,是否也會包括建筑評論圈以外的潛在客戶呢?

隈研吾:

其實有業主會讀到我的書,我自己都覺得很有趣(笑)。寫書的時候,我根本不會在意買書的人是否會對我所寫的內容感興趣,只是覺得,當你把自己的思想展示出來之后,總會傳到潛在客戶的耳中。從這個角度來說,也可以算是間接寫給未來業主看的了。

《Casa BRUTUS》2007年特刊

永江朗:

我聽荒田哲史說,最近有不少打算建造自宅的人也會自學建筑知識。他們不僅讀普通的雜志,還會閱讀專門的建筑雜志、建筑師著作等,圖書預定量也在增加。似乎這也是考慮到建造住宅時不得不與建筑師對陣,才率先用理論知識武裝起了自己。

隈研吾:

這樣啊,文章在建筑師看來是一種宣傳策略,而對客戶來說,就成了與建筑師進行商討的工具了呢(笑)。我真是從來沒這么想過。不過說起來,在與客戶討論時,確實會因為對方自有的建筑素養的差異而有不同程度的緊張感。不過這種緊張感到底好不好,雙方建立良好關系到底有沒有用,都很難說。

印象深刻的書籍

永江朗:

到現在為止,有哪些建筑書籍令你印象深刻呢?

隈研吾:

Beatriz Colomina的《Privacy and Publicity: Modern Architecture as Mass Media》(1996)很有意思。我這一代人十分推崇篠原一男的《住宅論》,但我并不覺得他筆下將住宅神化的文本有多有趣。無論是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還是篠原一男的《住宅論》,他們這種神化住宅的言論都沒有觸及人的內心。比起來,像原廣司描述其“有孔理論”的作品,反倒是我在二十幾歲時更愿意關注的對象。而至于磯崎新的書,我通常將它作為一種收集資訊的工具,閱讀的時候不會產生什么情感共鳴(笑)。

《住宅論》

永江朗:

閱讀會否讓你的建筑設計產生根本性的改變?

隈研吾:

確實有那么一些內容對我的設計核心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這樣的變化,建造這一行為也就不過是各種瑣碎流程的堆疊了。其實,這在有些地方和給妻子揉肩很相似(笑)。在聽到對方各種細微需求的時候,盡管心里會想“這樣做好嗎”,但仔細解讀這句話之后,就能意識到“啊確實會對揉肩效果有很大影響”。如此日復一日,便能調整好力道,出色完成任務。

《Privacy and Publicity: Modern Architecture as Mass Media》

永江朗:

具體怎么講呢?像音樂家、美術家,常常會說“尋找作品主題”,那么你會在書中找到這樣的主題嗎?或者說,你可以從書中獲得通往某個主題的線索嗎?從更加技術性也更實際的角度來說,假如要設計墻面,你能從書中找到具體的答案嗎?

隈研吾:

每次當我試圖從書中發現主題,自己都會深受這個主題的影響,因此我現在盡可能避免直接性閱讀。譬如要決定一面墻的位置,我會想到還需要結合某種深層的本質性的東西再作考慮。我更希望從閱讀中獲得這樣思考的勇氣。

《世界聚落的教示100》(有中文譯本)

永江朗:

所以是從字里行間找到鼓勵自己的話語啊。

隈研吾:

也就是說,文章中是否存在某種“氣”,對于建筑書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讀原廣司的書,可以感覺到里面70年代的氣息;而磯崎新的文章就更像是mook(magazine+book)。所以讀這兩人的書時,所用的閱讀方式是全然不同的。

庫哈斯《S, M, L, XL》

永江朗:

與你同輩的國外建筑師所寫的東西,你喜歡讀嗎?

隈研吾:

我感覺同輩的國外建筑師中寫書的并不多,能寫出有意思的文章的人就更有限了。其中雷姆·庫哈斯作為唯一的寫作大家,幾十年來都受人追捧。伯納德·屈米是將現代思想視覺化,現在看來已經有些過時;而庫哈斯能始終保持其自身的新鮮感,大概是因為他所追求的總是現代思想仍未觸及的東西。話說比我年輕的一輩人,像五十嵐這樣的,又是如何看的呢?

庫哈斯《Projects for Prada: Part 1》

五十嵐太郎:

我覺得MVRDV的書挺有意思,不過不是說它的文本能啟發人,而是指它相鄰頁面連續同一主題的排版方式比較新穎。書還是書,但呈現方式已經在逐漸發生變化,甚至像是在做PPT展示了。雷姆也好,MVRDV也罷,要么發行字典般的“大”書,要么把某個作品擴展成一本書——制作方也真是大膽。像現在市面上售賣的庫哈斯的《普拉達》,原本只是作為送給普拉達的禮物而特別制作的印刷本——這是作為贈品的書。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荷蘭建筑師出書與地域傳統有關。縱觀歐洲歷史,可以看到荷蘭源源不斷地出現重視書籍的新教徒,印刷業之類隨之繁榮,刷刷地印點書不過是輕而易舉的事。做書的門檻確實很低。

最近,DVD作為一種新媒介,在建筑領域也變得越來越常見。要說這與建筑表現之間的關聯,像Beatriz Colomina這樣的分析還不能作出解釋,但總之如今檔案性質的影像字幕越來越多。Archigram(英國的建筑師團體)當時做的一些短片就相當不錯。現在已經能很容易找到Charles Ormond Eames夫婦、Archigram等建筑師過去做的影像,要想再次驗證建筑師與影像之間的關系也就不難了。毋庸置疑,從今往后建筑師的影像作品還會繼續增加。像伊東豐雄、青木淳、以及數字領域的建筑師,在陳述個人作品的時候,也都已經開始有效地使用動畫或數碼影像了。

《A Walking City》(1964) Archigram作品

永江朗:

五十嵐真是讀了不少的書啊。我這里有一個從編輯那里聽來的趣聞,說五十嵐家里是這樣的:丈夫睡覺的時候,妻子就在一旁讀書,讀出聲的那種。所以說五十嵐太郎的閱讀時間是兩個人的量。

五十嵐太郎:

是我和妻子的說笑而已啦,也是源于最近常被引用的米蘭·昆德拉的趣聞軼事。但是說起來,我還是在念研究生的時候讀的書最多。那會兒時間充裕,所以認真地讀了不少書,還參加了各種各樣的讀者會。現在的話,除了負責寫書評而仔細閱讀的部分,自己從頭到尾好好讀完的書的數量確實在減少。更多的時候,我只是拿到書瀏覽目錄、閱讀序言與后記,然后在理解全書構成的基礎上挑出重點查看。總之覺得,既然無需一字一句閱讀也能掌握作者意圖,那么在未來工作中或其他必要的時候再來仔細翻閱即可。

所幸建筑書籍大多是帶有插圖的,這也是它不同于其他類型書籍的更為鮮明的特征。如果要閱讀建筑相關的書籍,我也會優先選擇帶有插圖的。畢竟除了原創內容以外,插圖的組合也能傳遞某些信息。就像是閱卷,比起判斷報道之類的純文字作品,給攝影作品打分顯然要更快吧(笑)。就內容消化的速度來說,附有插圖的建筑書籍也優于純文字作品。

隈研吾:

所以說基本上都不會精讀了吧,絕對是(笑)。討論會什么的,翻一下插圖就能了解個大概,再加上文章最后的總結,差不多就足夠了(笑)。但在有些時候,閱讀是為了尋找創作主題,為了感受文章獨特的精氣神,為了搜集各種資料——例如哪些插圖必須弄清楚……此時再來看眼下的建筑書籍,或許就沒多少存在感了吧(笑)。

(未完待續)

“日本建筑譯介”翻譯整理日本建筑各類資訊,覆蓋建筑報道、展會信息、座談記錄等。

譯自網媒、平媒,暫未涉及版權,請勿隨意轉載商用。

所有內容皆為首譯,如有錯誤請及時與發布者聯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702評論 6 534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615評論 3 41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606評論 0 376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44評論 1 314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826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27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307評論 3 442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47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92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07評論 3 35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001評論 1 370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50評論 5 36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43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67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30評論 1 287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709評論 3 393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96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睜眼。 白天花板, 聲響二三。 閉眼。 日光爛漫, 流水鳴蟬。 心說, 再看一眼, 再看一眼! 天說, 請你睜眼。...
    吳茗子閱讀 232評論 3 2
  • 請牽著他們的手,慢慢走;就像小時候他們牽著你一樣…………… 祝愿天下所有父母:幸福安康!
    默讀MD閱讀 344評論 0 1
  • 在我看來寫作對致力于專業化生長的教師而言,應該是其工作的一部分、一種教育生活常態。教育生活雖說單調,但也不失豐富。...
    凌宗偉閱讀 1,958評論 4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