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TALK--How frustration can make us more creative | Tim Harford
我的人生目標就是一勞永逸,比不勞而獲多了一個驅動力,就希望能夠永遠轉下去,但目前還沒找到可行的實現規劃,就先這么耽擱了下來,趨利避害是人的生物本能,就連我這個"一勞"和"永逸"比起來也一點都不吃虧。仿佛那些個未知的不確定性因素會要了我們的命。
上大學那陣兒,期末考試我們都眼巴巴的看著老師,期待他能畫個重點,更好的就直接給個提醒。然后期末周那一段時間感覺自己忽然間就找到了喪失已久的智商,上課聽不懂的突然就能自學了!而且這種應考式的學習總有一種敷衍的成分在里面,
"那個不用看!老師說不考"
"不用懂原理,會算就行了!"
然而就這樣,也能混出個人模狗樣的成績,然后那些所謂知識,考完就還給老師了。?學生,甚至于大學教授似乎都開始接受現在這種教育模式的轉變…如果說那個老師真真切切想讓同學學點兒東西的,隔兩天布置個抄不了的作業,期末考試重點和海洋一樣廣闊,期末卷子理解當年的題目比重高。可預想的結局是這個老師會被罵的很慘,到這門課一定會很久都在腦子里徘徊。
因為我們竭力逃避的,終會使我們成長。
一直都有"逆境出人才"這話有道理,但也不全對。我認為有些人本來就是人才,不過逆境讓他們成長的更有些身不由己的意味。
從小處來說,我們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具有冒險精神,到這個冒險精神往往停留在旅游時候不經意遇見的風景,去嘗試好玩兒新鮮的新事物。但真的到被布置的任務上面,我們的所謂冒險精神都蔫兒了,就算是大學的社團活動,我們也多多少少想順著這么多年來社團組織眉筆既定的章程把活動舉辦完,萬事大吉。
但這一鍋不知道被多少屆學生熱過的剩菜,還真的能吸引到別人么?創新的能力首先就被壓制在了這個既定的條條框框里很難跳出來,很容易走進一個自己沒有熱情,更帶動不了別人的熱情的死胡同里去。
創造性是個很模糊的概念,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凡這個創造性還在腦子里就必須要轉換成物質才能被定義成創作,也正因為這種朦朦朧朧的性質,創新性在很多領域都不可或缺,像是音樂家的專輯,畫家的畫作,作家的文章等。
說到行文一事,總有憋不出話來的時候,<冰與火之歌>的作者說自己行文思路堵住的時候,"像是清除蹲在馬桶上大便干燥的感覺",這種所謂的思路閉塞的解決方法難道不是充實自己和跳出現在的固有的生活圈么?藝術總是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就算我筆下是閉守在家門里的來源于我自己的生活和思路,為了保證我和我筆下的"我"的完整,也要推開門去遠處走走,那里有不一樣的風景。
不要再刻意逃避不熟悉的環境和看似逆境的挑戰了,因為,凡是你所逃避的,終將來臨。
圖片來源:網易公開課
“本譯文僅供個人研習、欣賞語言之用,謝絕任何轉載及用于任何商業用途。本譯文所涉法律后果均由本人承擔。本人同意簡書平臺在接獲有關著作權人的通知后,刪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