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嘆息的同時,也令人深思倒吸一口涼氣,因為這個女孩的一些習慣,是當下很多年輕人都有的,熬夜、加班、飲食不規律、零食快餐是主食...
關于胃癌,很多人的意識還停留在10年前,認為胃癌是只有老年人才會得的病。殊不知,現在胃癌患者正在越來越年輕化,目前我國最小的胃癌患者僅有5歲。
01
知己知胃癌,
避免胃癌,從預防開始...
胃癌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我國也是名副其實的胃癌大國:
每年新發現病例約為68萬例,
占全球發病總數的50%左右,
死亡例數約占世界50%。
胃癌最可怕的3個特點在于發病率高、早診率低、死亡率高:
我國60%-80%的患者
一查出來就是晚期,
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20%,
意味著每10個確診胃癌的患者中,
能活超過五年的不到2個。
胃癌一經發生,癌細胞即不斷增殖,并向周圍組織浸潤擴展或向遠處播散轉移,引起全身組織器官的衰竭而導致死亡。
據臨床統計,
約有50%的患者在診斷時胃癌已經開始轉移,
近70%-80%的胃癌切除后發現已經淋巴結轉移。
因此,晚期胃癌在臨床上更為常見。
所以對于胃癌,目前的醫學治療手段還是比較有限的,要想避免“中招”,我們最該做的是早預防。
02
幽門螺旋桿菌
胃癌的重要因素
醫生在為慢性胃炎、胃潰瘍等胃腸疾病治療過程中,一般會在患者體內發現了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簡稱HP),是目前所知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種類。
很多時候,幽門螺旋桿菌是導致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胃癌的元兇,一旦感染,病程進展會加快。
相關研究表明,HP感染率與胃癌死亡率有明顯相關性,胃癌患者中百分之90以上感染有HP。
此外,幽門螺旋桿菌還具有感染率高、易傳染、易反復、難根除的特性。
共用餐具、相互夾菜等都可能導致幽門螺旋桿菌隨著唾液傳播。
想要殺滅胃中的幽門螺旋桿菌,
需要用抗生素,
但它很容易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
如果第一次治療的時候沒有根除,
那么第二次治療時比第一次治療根除的難度更大,
同樣的治療方案,隨著時間的推移,根除率逐步降低。
03
出現這些胃部不適
你需警惕...
生活中許多胃部不適的癥狀可能會被我們忽略,但積累漫長歲月后,胃癌就可能出現。
1、飯后飽漲,吐酸水,不消化
這個時候你可能已經有了胃炎,胃酸過多在胃內發生腐蝕作用,
胃粘膜受損,出現吞酸、反胃、吐酸的現象。
日常解決辦法一般就是服用堿性藥物,如小蘇打、鋁碳酸鎂等,
但中和的效果只是暫時的,藥效過了胃酸又會分泌過多。
如果反復用藥,容易產生依賴性,治標不治本。
2、打嗝,噯氣,有異味,咕嚕咕嚕響
有的人打嗝時會發出異味,而且伴隨打嗝,胃里還會發出咕嚕咕嚕聲。
這種情況說明可能有胃炎、腸炎或者胃腸功能紊亂。
如果異味是酸味,表明胃酸過強;
如果是苦味,表明膽汁劇增;
如果是腐爛(臭雞蛋)味,則和硫化氫有關,
是因為食物被胃酸消化成糊狀物后長時間阻留在胃里形成硫化氫。
3、經常胃痛,燒心,胃食管反流
胃炎如果沒能及時控制、治療,會進一步加重,出現燒心、灼痛等情況。
這是因為胃酸太多嚴重腐蝕胃粘膜,造成胃壁糜爛、潰瘍,甚至胃穿孔。
胃酸會順著食管上行,造成胃食管反流,腐蝕食管壁。
胃食管反流是無法自己控制的,就像無法控制嘔吐一樣,必須去醫院就醫,接受治療。
4、時不時的惡心、嘔吐,甚至嘔血
青年人因胃癌而出現嘔吐容易誤診,
其中最為多見的是誤診為潰瘍病,其次為慢性淺表性胃炎,
等真正發現并確診時多已屬于中晚期,失去了根治時機。
據臨床統計,確診的年輕胃癌病例中,嘔吐的臨床癥狀占了近40%。
所以如果經常出現惡心和嘔吐千萬不能大意,可能是胃癌的征兆。
大多數情況下胃病并不是無緣無故發生的,而是有因可尋的。而胃作為我們人體第一大食物接收站,自然是最容易被飲食習慣所影響。
如果你有以下這些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應該注意了,
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都有可能導致胃癌的發生,嚴重地威脅著自身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1、常吃隔夜剩飯剩菜
年紀大的人一般都會比較勤儉,晚上的剩飯菜舍不得扔掉,第二天熱一熱再吃。
這些隔夜的食物有可能被霉菌污染發生霉變。霉菌中有些是產毒真菌,是很強的致癌物質。
2、愛吃燒烤類食物
現在人的生活壓力比較大,尤其是年輕人。
在一天工作結束后,難免想去放松一下,約上朋友去吃燒烤是常見的聚會形式。
雖然有利于放松身心,卻對身體產生了危害。
食物經過燒烤或煙熏后,容易產生如3,4-苯并芘等多環芳烴類物質,這些都是明確的致癌原。
例如烤牛肉、烤鴨、烤羊肉、烤鵝、烤乳豬等,含有強致癌物苯丙芘。
3、愛吃油炸食物
炸雞翅、炸薯條、炸面包......油炸食品因其酥脆可口、香氣撲鼻,深受小朋友的喜愛,
但經常食用油炸食品對身體健康卻極為不利。
食物煎炸過焦后,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烴。如咖啡燒焦后,苯并芘會增加20倍。
油煎餅、臭豆腐、煎炸芋角、油條等,因多數是使用重復多次的油,高溫下會產生致癌物。
4、喜歡吃腌制食物
在中國,西北和東北為胃癌高發區,這與喜歡吃腌制食品有關。
這些地區冬季非常寒冷,難有新鮮食物,因此大量食用腌制食品。
腌肉、熏魚等加工肉類制品中含有大量亞硝酸鹽,極易形成亞硝酰胺,在胃中直接誘發腫瘤。
這也是沿海地區胃癌高發,及日本人胃癌發病率高的原因。
5、喜歡吃燙食
人的消化道黏膜非常嬌嫩,只能耐受50—60℃的食物,
超過這個溫度,黏膜就會被燙傷。
比如剛煮好的粥,溫度可達80—90℃,很容易燙傷消化道。
如果經常吃過燙的食物,黏膜損傷尚未修復又受到燙傷,反復地燙傷、修復,會引起黏膜質的變化,進一步發展變成癌癥。
6、三餐不規律
有些人因為忙于工作,加班熬夜等,經常不按時吃飯。
然而胃卻偏偏是一個習慣遵守"時間表"的器官,胃液的分泌在一天中存在生理性的高峰和低谷,以便于及時消化食物。
胃酸和胃蛋白酶如果沒有食物中和,就會消化胃黏膜本身,對胃黏膜造成損害。
饑一頓,飽一頓,經常不吃早餐,有時又暴飲暴食,加之開夜車、生活無規律,讓胃癌發病有了"良好"的土壤。
7、大量飲酒甚至酗酒
酒桌文化在我國十分普遍,聚會、宴請、談生意等難免需要喝上幾杯。
適量飲酒是有益于身體健康的,但根據醫院的數據顯示,因為大量飲酒而進醫院的病例呈越來越多的趨勢。
大量攝入酒精后,高濃度的乙醇在胃內停留,與胃黏膜直接接觸,溶解黏液和生物膜。導致上皮細胞壞死脫落,微血管損傷,組織缺血缺氧壞死,從而引起胃黏膜糜爛或潰瘍形成。
醫學上還有個專門的名詞叫“酒精性胃病”。
8、經常熬夜
追劇不過癮凌晨3點才看完?
睡前玩手機不知不覺過了12點?
工作沒做完加班加點熬了個通宵?
熬夜看似和胃癌并沒有直接聯系,但其實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
一來胃部得不到休息,夜以繼日的“工作”。二來熬夜使人睡眠不足免疫力下降,也就給了癌細胞趁虛而入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