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197」梁浩瀚:共享單車很方便,方便也意味著混亂
今天是樂于助人會——個人成長日記連載第197篇,我是梁浩瀚,做一個溫暖的人,讓我們共同成長。
(一)共享單車的確很方便
共享單車在威海剛剛開始沒幾天,帶給我的直觀感受就是,很方便。
設想,我們平日短距離出行,要么選擇步行,要么選擇騎自己的自行車。步行最累,如果有自行車,一定會選擇自行車。因為自行車在路上,不用按照汽車的規章制度去走,逆行也沒事,遇到堵車的情況,自行車的優勢就會體現出來。所以,綜合來看,現在短距離出行,首選自行車。
但是,騎自己的自行車,有個問題,去到目的地之后,辦事的過程中還擔心車子的安全,是否被別人偷了。辦完事出來,必須到原地去找自己的自行車。
共享單車解決了這一問題,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特別方便。
不再需要擔心,自己辦事過程中,車子的安全問題,因為這個車不是自己的,就算被偷了,也不心疼,再去找一輛就可以。而且隨著共享單車投入量增加,偷車就變得極為不劃算,因為盜竊的道德成本那么高,得到的卻幾乎是人人隨處可以得到的東西。
共享單車還解決了一個問題,就是普通人買自行車變得不再那么重要。
大部分人買車,都是用的時候騎,不用的時候沒人喜歡天天鍛煉,那么為了一個月騎幾次,就需要花費全款買自行車??墒枪蚕韱诬嚕屯昝赖慕鉀Q了這個問題,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不需要自己買,只需要按小時租車就可以了。
(二)方便的同時,副作用就是管理混亂
上文沒有提到的一個方便點是,共享單車,幾乎隨處可停,沒有固定區域,這樣確實很方便,我騎車回家的時候,就可以停在樓下的入口處,鎖上車就直接進樓宇門上電梯了,比出租車還方便。
但是副作用就是,隨處亂停,亂放,方便的同時,就帶來了混亂。原本干凈整潔的樓宇門口,變成了自行車的垃圾場。
視覺上的混亂就會帶來行動上的混亂,大家普遍都不愛惜自行車,畢竟不是自己的,在每一次騎車之前,都祈禱這個車好騎,而騎完了之后,就與自己無關了,管他三七二十一,甚至網上有視頻,有的人直接騎到了海邊扔到了海里。
最可恨的是有的人會遷怒,因為自己遇到的這輛車稍微有一點難騎,就耿耿于懷,自己下次遇到車子也要把它弄壞,讓其他人也難騎。
(三)改變總是困難
記得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剛剛打市場的時候,是用真金白銀雙向發紅包的方式燒錢,司機因此每月可以多拿一兩千塊錢,而普通用戶幾乎一個月的時間白坐車或者很便宜坐車。
便宜一旦沒有了,大家就不習慣了。
后來這些軟件開始停止燒錢,開始取消補貼和紅包之后,大眾簡直就是強烈反對,司機開始轉過頭罵軟件,而普通消費者也不說好了。但是,有些消費者嘴上罵罵咧咧,其實還是在繼續使用這些軟件。
人性就是這樣,共享單車要往前發展,也一定要經歷這些,所以,我們眼睜睜看著有人糟蹋這些單車,但是無論如何不要記恨。
無論是有人蓄意破壞車子,還是有人故意把車子堵在自己樓下,這些事情簡直太正常了,我們鄙視一下子就好了,不可因為這些不道德的事情,而讓我們自己失去了心智,做出你不仁我也不義的傻事來,不值得。
單車公司就不知道這些情況嗎?他們比我們更清楚,因為燒錢的是他們。
(四)我們唯一能改變的,就是自己的態度
在德國,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后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此后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 因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們奔我而來,卻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這就是一種與我無關,旁觀者的下場,很多時候,我們都能夠撇清責任,因為每個人的身份都是多重的,善于找借口的人的下場,就是所有人都拒絕與之合作。
對待單車的態度上,很多人還是停留在自我層面,感覺方便了就哈哈笑,感覺難用了就遷怒于人,自己有的騎就哈哈笑,別人有的騎就惡心鄙視。
這種人和低級動物沒區別,低級動物隨時隨地活在當下,也永遠被困在當下,永遠對一些小事喜怒哀愁,這就是代價,進化不出大腦來,永遠是神經系統在統治自己。
今天的溫暖能量傳輸就到這里吧,謝謝查看,我是梁浩瀚,做一個溫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