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過一篇報道,香港大學之寶“三嫂”于2017年11月25日安詳離世,享年90歲。校友紛紛向名聞港大的“三嫂”致以悼念和謝意,贊揚她為港大留下了光輝傳承。
2009年,香港大學的榮譽院士頭銜頒給了一位目不識丁的保潔員—82歲的普通老太太袁蘇妹。袁蘇妹,廣東東莞人。因為丈夫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三嫂這個稱謂被港大人稱呼了半個多世紀。
三嫂沒有上過大學,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只學會寫5個字,卻被香港大學授予“榮譽院士”。她沒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偉業,只是44年如一日地為學生做飯、掃地,日復一日地用一顆母親的心來關愛學生,在港大做的瑣碎的小事情就成了她全部的工作。
港大自1955年起設立名譽大學院士銜,歷來獲得這項重要殊榮的,不是擁有崇高學術地位的學者,就是曾為社會作出巨大貢獻的顯赫人物。而這一次,香港大學破天荒將終身名譽院士的殊榮,頒給這位基層員工,使她成為港大第一位平民院士。
她被安排壓軸出場。這一天與她同臺領獎的,有匯豐銀行曾經的行政總裁柯清輝、香港富豪李兆基的長子李家杰,以及曾獲銅紫荊星章的資深大律師郭慶偉。
在頒獎臺上,這位普通老太太被稱作“以自己的生命影響大學堂仔的生命”。
授銜贊詞中的一段也被各大媒體反復引用:“很多人知道,大學堂有三寶:銅梯、四不像和三嫂。三個寶貝搬不動,移不走,三嫂永遠是大學堂之寶,亦是香港大學之寶?!?/p>
看到這里,我們所有人都會驚呼,都會震撼,都會感動!
為三嫂!也為香港大學!
一個人的高貴,其實不在于出身,而是在于品德。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其實不在于有多少社會精英,而在于對普通人應有的認同和尊重。
這讓我想起了阿巧嫂的經歷。
阿巧嫂的兒子在北京上大學,阿巧嫂為了離兒子更近一些,就來到北京一家餐廳打工。這家餐廳位于高檔寫字樓附近,每天都有很多公司高管到餐廳吃飯。一來二去,很多人都成了餐廳的常客。
阿巧嫂來自偏僻的山村,心靈手巧,有著山區人的厚道和實誠。她平時喜歡做泡菜,做的泡菜酸辣可口,別有一番風味。阿巧嫂也喜歡做鞋墊,鞋墊的花紋樣式各異,種類繁多。
阿巧嫂是個細心的人,偷偷觀察來店里的哪些??拖矚g吃泡菜,她都記在心里,但是嘴上卻什么也不說。只是在客人每次結賬快要離開的時候,阿巧嫂就站在餐廳門口,送上一小袋當季的色澤鮮嫩的泡菜到客人手中,客人起初總是很驚訝阿巧嫂的細心和敬業,后來得知是阿巧嫂自己做的,驚訝中又充滿感動。
阿巧嫂見城市里的鞋墊也是千篇一律,毫無美感可言,索性又做起了鞋墊,彩線在她手中上下翻飛,色彩艷麗的圖案,花團錦簇的模樣讓這些來餐廳就餐的公司高管愛慕不已。在他們眼中,這么好看的鞋墊仿佛就是藝術品一般,她又將自己親手做的鞋墊送給了公司高管們。
這些公司高管們工作節奏總是很快,工作壓力也是很大??墒前⑶缮┧龅囊磺凶屗麄冊诰o張忙碌的工作中感受到了與生意場上不一樣的溫情和暖意,而這居然是一個普通的打工女阿巧嫂帶給他們的。當他們穿著阿巧嫂的鞋墊,心里是充滿感恩的。
公司高管們想要付錢給阿巧嫂,以此感謝她為他們所做的一切,可是樸實的阿巧嫂堅決推辭不要,總是說這些值不了幾個錢,只要你們不嫌棄就好了。
可是公司高管們總想要偷偷地幫助阿巧嫂,他們打聽到阿巧嫂的孩子在北京上大學,而且成績優異。在阿巧嫂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他們早就給孩子在公司安排好了實習的崗位,實習期間,所有人都盡力幫助孩子掌握專業技能,盡快熟悉工作崗位。實習期一到,阿巧嫂的孩子順利進入了這家業界赫赫有名的公司。
阿巧嫂也和香港大學的三嫂一樣,一個普普通通的山村農婦,做了一些生活中的小事,用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積善成德,從而讓生命綻放出光華。其實她們都很平凡,可是她們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給了我們生活的智慧。
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睙o論生存環境如何,一個盡力向善向上的人,用自己微薄的光照亮別人,別人也因為你的存在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而一個文明包容的社會,對普通勞動者應有的尊崇和發自心底的敬意,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應是一個社會葆有的理性與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