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年迎國慶的方式很特別,我報名參加了佛山市教師心理培訓,在佛山南海的玫瑰假日酒店度過了兩天充實的時光。看了培訓安排就覺得非常不錯,去到現場才發現,原來我參加的是薩提亞親子關系培訓,主講導師是林文采博士,是不可多得的理論架構與個案治療并重的薩提亞導師。瞬間心情激動、精神飽滿,因為這是我一直非常感興趣的主題啊!即使是國慶日,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真的幸福。
第一天上午,主要講的是溝通的四大層次:
事實、想法、感受、敞開。
? ? ? 在成人之間的溝通當中,往往從事實闡述開始,我們可能會打招呼,進行自我介紹(我叫XXX,來自XXX。)這些都是事實。那為什么會首先講事實呢?是因為講事實不容易被反駁。在這個環節中就可以看出對方是否愿意繼續與你交談,如果愿意,那么他會努力找相同點,如果不愿意,那么就會努力找不同點。例如:
"我的孩子五歲了""你的孩子怎么可能才五歲?"(還能不能繼續聊天?!)
"我是意大利人""是嗎?我最喜歡吃意大利面了。""真的嗎?你最喜歡吃什么意大利面?""不知道……(哈哈哈哈哈)"
? ? ? 如果第一層次過度順利就有可能進入第二層次:想法。這時候他們會初步地聊自己的想法。此時是關鍵時候,決定兩人的關系是繼續走進還是走出。如果雙方想法比較相同,有一種知己的感覺時,那就會進入第三個層次,感受。因為認可,所以會更能體會到對方的感受,因此也就容易進入最后的層次,敞開。因為你讓我感覺到安全,因為你能夠允許我做自己,所以我愿意向你敞開。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觀點不同不要緊,但是如果要求對方一定要附和你那就不對了,因為附和別人太痛苦,會讓人感到不舒服,這是違反人類獨立自主的天性的。因此,當別人表達不同的想法時,只需要被看見就可以了。如:"我看見你很生氣,可以告訴老師發生什么了嗎?"
這里提到人的一個天性:
連結之花
? ? ? 當人的心理營養充足時,人際關系和諧時,連結之花就會開,愛情就是符合連結的天性的,因為連結可以讓人不感到孤獨、寂寞、痛苦。人為什么要結婚?因為可以和另一個人有身心上的連結。
1.我與孩子
? ? ? 孩子與父母的溝通是從敞開開始的,他們從一開始就會真實地表達自己內在的想法和需要。但是有可能因為一些父母不善于溝通,而導致孩子越走越遠,甚至走出溝通的圈子。很多人都會認為是青春期,事實這是世界大坑,壓根沒有說因為青春期而不愿意溝通這回事,有的只是你傷害了他,讓他感覺不到安全感,所以他拒絕與你溝通。青春期的孩子會更追求獨立自主,但是不意味著他不愿意與父母溝通。這時,他們非常喜歡與朋友相處,因為他們需要連結。如果心理營養不充足的孩子,很有可能就會早戀。因為他要在愛情中可以收獲心理營養,就像植物需要陽光空氣水,無法拒絕。
2.如何成為安全的父母(妻子、朋友)?
3個不做,只做1個。
不說話,傷自尊
? ? ? 涉及到人格的都會傷害自尊,講得越真,傷得越深,因為人類需要有價值感,這是天性。青少年為什么自殺最多?他們講的最多的就是無聊、沒意思。因為這是一個追尋價值感的年齡,如果他感覺不到人類獨有的價值感,他會覺得活得沒意義。越傷自尊,個體的價值感就越低,當低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想要自殺和逃離。因此,我們說話要慎重,對事不對人,對人傷得深。人類有自然防御系統,如果你傷害了他,他就不會想要繼續愛你!那為什么我們會明知故犯呢?因為我們是第一個被傷害的孩子,我們需要平衡,先處理自己受的傷害。
不說話,羞辱他
? ? ? 中國的父母好像很謙虛,總是喜歡在他人面前說自己孩子的不足。不能因為他小,就隨便在外人面前羞辱他,也不要隨便去說別人家的孩子。如果這樣做,會讓孩子覺得你很危險,對他也很殘忍,會使你成為不安全的父母。你想,你會當著一個成人的面說:"你好像很沒有禮貌"這樣的話嗎?當然不會,但是為什么對孩子就會呢?因為你覺得他小。
不說話,增加焦慮
? ? ? 我擔心你=愛+不信任。我擔心你,意味著"我還不夠好""我不被認可"。研究證明,孩子沒有辦法不接受媽媽的焦慮,會讓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如果你過分傳達焦慮信息會讓他們覺得:"是我使得他們不快樂。"甚至會認為:"我去世了,你們就會快樂了。"孩子,你媽媽不快樂不是因為你,即使沒有你,她也會不快樂,所以請你放下負擔。
只做:心理營養
對于孩子的人際關系、偏差行為、情緒不穩,父母都可以去做心理營養,一定會有效果,但是一定需要時間。怎么做呢?
1.對孩子無條件接納
對孩子的無條件接納體現在他犯錯時、達不到我期望時、有負面情緒時、失敗時,你仍然能接納他。在他犯錯時,接納不代表不承認錯誤,而是即使你犯錯了媽媽依然愛你,但是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我們要去承擔責任。(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對孩子有期望是正常的,但你要知道對方不一定能達到,每個孩子都很希望能做父母期待的事,所以,你可以引導他如何做得更好。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說明他心里不舒服了,如果你不能接納他的情緒就不是接納他這個人,這時你可以表示你看見了。(我看見你很傷心,這件事讓你痛苦)。有競爭就一定會失敗,沒有哪個人不失敗,因此請告訴孩子:"即使你今天失敗了,但媽媽依然相信你。"
如果你能無條件接納自己,那么你就更可以無條件地去接納別人,因此,從接納自己開始去接納身邊的人吧,讓他人因為你的存在而感到溫暖。
2.讓孩子感到被重視
? ? ? 如何讓孩子感到被重視?有很多方法,比如:定期召開家庭會議,讓他參與討論和選擇,讓他有發言權;重要的事情、重要的場合帶上他;尊重和允許孩子做自己的事……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給一些專注的個人時間!專心地陪陪他。這對家中有多個孩子尤其重要,因為這樣做有利于培養他們之間的良性競爭。對于夫妻之間也是如此,如果你能每個月有一次與對方吃飯的專注時間就能讓對方感到受重視,但是前提是地點要你自己去選,比如說,我們之前公司在這里聚餐,我覺得很不錯,所以今天帶你過來。為什么要強調專注呢?因為現在太多人沉迷手機,往往吃飯也在刷手機,這樣不專注不僅不能讓對方感到受重視,反而是進一步的傷害。要單獨地約出來,這樣更能讓對方有受重視的感覺。林博士有一個非常值得借鑒的方法,她養育了四個孩子,但她四個孩子感情都非常好,從沒出現過惡性競爭的現象。她是怎么做的呢?她每次去超市、去市場或其它場合都會專門帶一個孩子去,給他們一些個人時間,參與到家庭中,讓每個孩子感受到被重視。
3.媽媽要情緒穩定
怎么做?凡是心理營養不夠的都有情緒問題。
1.學習情緒管理(書,課程)
2.處理原生家庭的未了情,如果你與原生家庭有很多想說的話一直沒說出來,那就會一直影響你,會讓你委屈,痛苦。承認受傷害,才能原諒。難怪每次跟父母坦白后,我就更能原諒父母對我的傷害。
3.如果還不行,想一想有沒有遇到一些創傷事件?容易情緒過激,要去做治療,找專業的治療師或參加一些工作坊。
4.做自己的心理營養。
林文采博士著有《心理營養》一書,還有相關課程199,有音頻、視頻和課程,值得推薦!
對于學生,可以定期開展一些舒緩情緒的活動,如打沙包、唱歌……如果他無法表達自己的情緒那就讓他畫出自己的情緒。畫一個人,告訴他:"我知道你有很多情緒,我們可以把它畫出來,給你顏色筆,用顏色涂出來。""我看到你畫了很多綠色,綠色代表什么?""綠色代表害怕,我看到學校建筑物就害怕,他們會嘲笑我,說我媽媽不要我。"(校園欺凌零容忍,對孩子傷害很嚴重!)
情緒疏導的方法:
1.文字表達(寫出來、說出來、畫出來)
2.動能:中老年適合運動,小孩子不喜歡太無聊的運動,小孩子更喜歡玩游戲,玩開心了就沒事了,情緒越多的孩子越喜歡玩游戲。
3.競賽游戲(跳舞)
4.唱歌
5.罵人
6.生理反饋法(緊張、害怕、自殘)
4.夫妻關系要和諧
最困難的關系就是夫妻關系,夫妻關系好了,其它關系就好了,與我們的幸福相關。曾經有一個研究,如何能預測婚姻關系?結果發現有兩點非常重要:
1.處理沖突的能力。最危險的是回避。
2.能不能發展出友情?(好夫妻一定是好朋友狀態)謝謝你,我最好的朋友!
最大的愛是,我向你承諾我會好好地活著,不要花時間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
3.原生家庭(了解他才能接納他)、男女大不同(如何處理不同)、天生氣質類型不同(通常選擇氣質不同的人結婚)
5.給孩子肯定、贊美、認同。
贊美不要有但是,不要大打折扣。
用夸張的肢體語言,全身上下散發出對你的喜歡。
在外人面前真誠地表揚他。
不要隨便否定孩子。
"你怎么這么厲害啊,你都快超過我了!"
讓孩子自己去做決定。
身體語言告訴他。
讓贊美自然流露。
送小禮物表達對他的喜愛。
專注當下,不管未來!
林博士:讓爸爸多肯定自己的孩子、換眼鏡,只看優點,只說你看到的,而不是你認為的。你想讓他培養哪個優點,就不斷肯定他。如:"今天的功課那么多,你把字都寫完了,來,我們一起看看哪個字寫得比較好""是啊,這幾個字寫得好,為什么啊?"(第二天)"今天哪個字寫得好?為什么""是啊,我看到這幾個字寫得不錯"(第三天,繼續強化,他就能寫得越來越好。)注意不要講抽象的詞,要說看到的事情。如"我看見你把廁所的紙巾換了,這本來是媽媽要做的事情,但是你卻做了,這一行為對后面的人很貼心,你真善良,獎勵你一張30分鐘的卡,隨便你做什么,不用跟我匯報(人情卡,換一個人情,所有錯誤由媽媽承擔。)"好行為可以讓我們贊美,認可,收到愿意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