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爾?麥克福爾的小說——《擺渡人》,描述了少女迪倫因火車車禍失去了生命,在前往天堂或地獄的路上,面對擺渡人崔斯坦,由害怕變為了愛,然后又帶著崔斯坦重返人間的故事。迪倫為了愛,毅然不懼靈魂的消亡,沖破魔鬼的百般阻撓。而擺渡人崔斯坦也因遇見迪倫,由麻木的靈魂擺渡“工作”者,因為愛而戰勝了束縛,重新變成了一個有感情的“人”,和迪倫“穿越”回現實世界。
崔斯坦,這位靈魂的擺渡人,在擺渡靈魂去天堂或地獄的路上,來回行走了千遍萬遍。
他最遠只到達擺渡路的盡頭,然后目送靈魂跨過那個地界。
每個靈魂也要經過千辛萬苦,越過黑暗沼澤或陡峭山丘或惡魔湖泊,擺脫惡魔的糾纏,然后可以在安全屋得到的短暫休息。
這些靈魂和沒有死時一樣,有血有肉有知覺,要努力行走才能到達天堂或地獄的邊界,否則就會被惡魔拖入地下,永遠地失去靈魂,成為新的魔鬼。
少女迪倫,是一個叛逆、膽怯、羞澀的15歲女孩。在現實生活中,她只有凱蒂一位好朋友,也只有凱蒂不會嘲笑她。
在這個她感到茫然的世界里,她按部就班,從沒有想過逃課什么的,是有好成績的被孤立了的敏感青春期少女。
為了偶爾地擺脫現實生活,她期待去見那離開了她很多年的爸爸。于是陰差陽錯,她踏上了開往死亡的火車。
在她清醒后,崔斯坦來接她了。
他有著堅毅而鈷藍色的眼睛,他的話語堅定而溫和。在經歷了車廂內死亡的碰撞后,他是她的拯救者。
然而當離開那個失事的山洞越遠,遇到的恐恐怖事情越多的時候,她才意識到自己真的已經死了。她再也見不到她的爸爸,牢騷的媽媽。她現在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崔斯坦!她的靈魂擺渡人。
在這個轉變中,人物精神狀態描寫,以及周圍環境的刻畫,是整部小說的精華。
當你失去所有,包括生命的時候,你反而超脫出來。即便你懊喪你還沒有做完的許多事情,即便你不舍你那所擁有的愛人、孩子。就像崔斯坦回憶他所擺渡過的那些靈魂,他們只能和擺渡人默默地行走在荒原上。
迪倫并沒有過多的留戀現實生活,那個嘲諷她的學校,那個大嗓門的媽媽,刻薄的老師,她想逃離。因此她對崔斯坦并不排斥,并且逐漸的在艱苦的行程中,對這個幫助她,傾聽她的大男孩產生了愛的情愫。
崔斯坦在這個問題上,始終保持克制。他既非人類,也非天使,他只是千萬擺渡人中的一個。他的腿不屬于自己,至少他這樣認為。
然而面對這樣天真、熱情、執著的靈魂,他也有些心動。可在靈魂荒原的邊界,他還是放了手。他的內心無法穿越那道邊界。
面對兩人的都是愛的煎熬。
迪倫在天國的等待區,在思考她想要的生活。她可以在那里等待她的家人的到來——每個人能越過荒原的人都會到來。
她選擇了去找崔斯坦。
當她返回荒原,沖過惡魔湖泊。穿過邪惡山谷來到安全屋。支撐她信念的永遠是自己的愛人——崔斯坦。
崔斯坦正在擺渡他下一位靈魂,這個靈魂的身體因在睡夢中被竊賊殺死,不明就里就跟著崔斯坦(或者改為其他名字),走在荒原上,人生就是這樣荒誕。
崔斯坦也在思念著迪倫,這思念使他忘記了改變自己的容貌——每個擺渡人都應該變成靈魂喜歡的樣子。也許他的內心也想著就這樣能遇見自己愛的人,也害怕她忘了自己。
兩個人終于在安全屋見面了。愛的力量使她們鼓起勇氣,返回到列車上。
最終迪倫獲救了。
當她躺在擔架上,看見消防員給崔斯坦的肩上披上了一條毯子,然后看見崔斯坦開始朝她的方向緩緩走來。就要走到她跟前時,他沖她一笑。
“嗨。”
她喃喃地說,伸出一只手輕柔地拍了拍迪倫身上的毯子。他的手指順著她身體一側慢慢劃過,最后緊緊抓住了她的手。
“嗨。”
她也輕聲回了一句,嘴唇顫抖著露出了微笑,“原來你在這里。”
“我在這里。”
擺渡人崔斯坦把迪倫從死亡列車擺渡到了荒原盡頭。經歷了愛的迪倫,把崔斯坦從荒原擺渡到了現實。
誰才是誰的擺渡人?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就變成了擺渡人的樣子。比如養育孩子,比如對朋友的付出,比如努力地工作。這些都好像使我們禁錮在一條前往好結果的路上,就像崔斯坦一樣,從不去想為什么。
其實,孩子的微笑,朋友的溫言暖語,工作的成績,都不自覺地成就了你自己。
你在渡人,別人也在渡你。
只是,在現實生活中,遇見那個理解你、用全身心愛你的人非常難。從另一方面看,也是你渡人的努力沒有拼盡而已。
小說中,崔斯坦為每一個他沒有渡過終點的靈魂感到懊喪,而實際上他沒有渡過的靈魂屈指可數。他是一個有著高尚靈魂的擺渡人。
假如是我們自己,是否也應該像崔斯坦一樣,不懈怠不放棄每一個交到自己手上的靈魂,盡所有可能和不可能的力量把她或他送到彼岸?
而后,我們收獲到的,也許是正是他或者她對我們自己的拯救。
(以下為小說片段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