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有的認知失調
人腦是由記憶能力的,可是我們在時過境遷后,會根據現在的情況,扭曲自己過去的想法和對行為的解讀。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認知失調,即我們的心理和行為不一致時,我們往往會扭曲我們的想法,使之符合我們的行為,以此減少“失調”帶來的不舒服感。對此,我想每個人都是有所感受的。就像夫妻間吵架,等冷靜下來再談的時候,對吵架當時的自己的情緒和反應的解釋就會有些自圓其說,而不是那時的感受如實托出。我們總是容易為自己找借口,規避自己的不足和錯誤,讓自己不至于愧疚。可是許多時候,這樣反而不利于我們的成長,導致我們一再在的“掉進同一個坑里”。 ? ? ? ?要
用記錄來對抗認知失調
做到如實的面對自己,正確的認識自己,我們應該養成記錄的習慣,尤其是對于自己做錯或有所疏漏的事情,在事情發生后的第一時間里,即時的記錄事情發生的經過、結果,記錄當時的情緒、思考過程、外部環境條件等。這樣能我們在日后回顧時,更多的還原當時的真相,發現自己的問題,并且找到事情之間的聯系,在有了長時間的記錄后,這種時間跨度能夠讓我們超越簡單的應激直覺反應,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真相。
記錄自己的思考過程
可以涉及到的一些問題:
我當時思考時,考慮了事情的目標嗎?如果考慮了,當初的目標是什么?
在這個目標下,我當時考慮了哪些因素?現在看,這些因素合力嗎?有哪些遺漏?
我當時為什么會這么考慮?各種因素下,哪個因素發生了改變,結果坑你不一樣?
最后的結果和我的預期之間有什么差距?為什么?
我們的行動
嘗試記錄一件自己做得并不完善的事情,或者不愉快的事情,可以的話,加入對自己的思考過程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