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份,過完30歲生日之后,我暗暗在心里萌生了一個想法,那就是改變一成不變的上班教書下班帶娃的兩點一線生活了。所以,我打開家里的筆記本開始了自嗨模式的寫作生活,并報了2門網課正式學習閱讀和寫作技巧,想給簡單的生活點綴上一些色彩,并且讓自己有一次成長的機會。
寫作,是個創意活,最痛苦的莫是經常坐在書桌前一兩個小時,楞是憋不出一個字。明明讀過很多書,做過不少筆記,照理說是積累了很多素材,但是想要用的時候就不知道去哪里找,印象筆記、摘抄本還是讀書筆記本上?
直到上個月去出差,臨時手忙腳亂地拿起一本筆記本就走??梢哉f,那幾天,這本筆記本既要記下自己幾天來的行程安排、聽課記錄,還在休息的間隙見縫插針地記了幾個好詞好句,公眾號好文片段和自己的感想。甚至在外出打滴滴時,還把和司機有趣的聊天內容,順便記了下來?;貋砗?,居然洋洋灑灑地寫了篇文章。
原來,不分類只用一筆筆記本,一股腦兒記下所有的東西,才有可能時?;仡?,醞釀出寫作的想法。
無獨有偶,上周讀了日本筆記本作家奧野宣之的《如何整理信息》一書,真是有點相恨見晚,所以一口氣讀完了整本書,并且做了詳細的筆記。
奧野宣之在本書中,具體講述了玩轉筆記本的三條原則。
1、一元化:不作分類,隨心記錄
我們可以不必細致的分類筆記本,可以將工作到生活私事的所有信息全部納入一本筆記本中。
這樣做可以避免在寫文章時,突然有了靈感,卻搞不清楚具體內容的出處。同時,類似大雜燴的筆記,可以在翻閱時不斷接觸毫無關聯的信息,跳出專業的框架,學會融會貫通地思考,從而相出有創意的點子。
2、時序化:6位日期記錄法幫助定位
按時間順序使用筆記本,遵循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時間順序不被擾亂。同時在記錄的時候,可以采用6位日期法:年份后兩位+月份兩位+日期兩位。
比如:我寫這篇文章的時間是,2017年11月11號可以縮寫成“171111”。簡單明了,并且利用后期電腦EXCEL的輸入索引。
3、索引化:切口標號與重點信息數字化
奧野宣之在10年時間里,用完了188冊筆記本。如此多數量的筆記本,儲存了豐富的信息,當需要查閱的時候就需要想辦法進行簡便的檢索。
奧野宣之是這么做的:
首先,在每本筆記本封面上寫上序號。(188)130513—130610代表的是作者的第188本筆記緊接著按照“筆記本編號+日期標簽+檢索標記+條目標題”將手寫的目錄用EXCEL表格納入數據庫。
總之,運用這三個原則,就可以打造屬于自己的私家數據庫。
當然,在筆記本中儲存信息,才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活用信息,進行知識生產,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作者根據美國廣告大師詹姆斯的《創新的生成》一書,以自己的方法整理了5個活用筆記本進行知識生產的歩奏。
歩奏1:收集—積累常識與作為研究課題的知識
日常取材,記錄身邊發生的自己感興趣的事,遇見的人,聽到的新聞,并且要隨手寫下自己的思考。或許當時,這些思考看似沒有價值,但是經年累月的訓練,可以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
多思考,帶著問題記錄,總有一天,會成為靈感和創意的來源。誠如作者所言:“不是有思才寫,而是為寫而思?!?/p>
歩奏2:咀嚼—閱讀、回想、深入思考積累的信息
進行無目的的重讀,以現在的心境和視角再看問題,就會有不一樣的感悟和心得。
交叉記筆記,讓各類信息子頭腦中自由切換,并使得它們之間相互關聯,,最終可能獲得不一樣的創意。
歩奏3:發酵—脫離課題,在潛意識層面思考
第1種方法是將卡片重新組合,找到卡片之間的相互聯系,按照不同的話題進行縱橫排列,自由排列組合,進行主題思考。這種方法特別適合寫長篇文章或寫一本書。
第2種方法也比較實用,那就是使用大號紙張移植信息。
首先,在紙上寫下主題的信息,確實標題。
其次,根據索引搜索相關的筆記,逐條書寫選出的信息。
然后,一邊構想一邊進行邏輯梳理,并重新謄寫,或許在這過程中又有了新的想法。
第3種方法是復印件拼貼
復印所需要的內容,剪下來按照卡片的重組法組合并且粘貼,在動手的過程中,進行邏輯梳理,進一步在頭腦中總結思考。
歩奏4—5:頓悟到成果的具體化
這兩個歩奏,并無方法論可言,也不代表今天記下的筆記一定會轉化成創意,最關鍵的還是要勤于思考和動手。
讀完這本書的時間我只花了2個小時,而且讀完后確實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但是我明白懂得了還不夠。在讀完半個月后的今天,我又在這15天短期實踐了這些方法,發現還挺合適我,所以寫下這篇文章,也算是再次回顧和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