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牽掛,是責任,是心靈的回歸,是重拾童心童趣的地方。
小時候,家是是被父母長親呵護和訓斥,也是可以撒嬌頂嘴、隨心所欲、無法無天的地方。那時候家里的房子是破舊的,吃的是粗茶淡飯,但猶記院子里栽種的指甲草、夾竹桃開得好艷,房前的棗樹和院外的柿子樹秋天結了滿樹的果子。我們用竹竿打棗吃,上樹摘燈籠似的柿子,偶爾還和小伙伴們結伴去隊里偷蘋果。有個小伙伴的哥哥在蘋果園是技術員,我們摘一個吃,他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
結婚生子后有了自己的小家。因婆婆身體不好,孩子小時候放在娘家讓媽媽照看,直到上幼兒園。這樣只要天不下雨,每周回一次家。每到周六,騎著自行車從縣城往家趕,一路上顧不上看四周的田野風光,心里只想著早點到家看孩子。因為對孩子的牽掛,家成了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回到家,看見孩子在沙堆旁玩,兩只小手臟兮兮的。聽到車鈴聲,他抬起頭,一雙明亮的眼睛瞅著我,想親近又有些羞怯。仿佛在納悶兒,既然是最親近的媽媽,為什么這么多天才來看我一次。我喊著他的名字,把自行車放好,就去抱他。抱著他就仿佛擁有了整個世界,心滿意足。
吃飯時,全家人聚在一起,眾星捧月般述說著有關他的事。媽媽說他飯量增加了。爺爺領著他去看村外看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了。弟弟領著他去小賣部了。他搬起磚頭玩砸住小腳趾了……我的孩子,雖然沒能待在爸媽身邊,卻享有著大家庭的溫暖。回家是被濃濃的親情包圍著的幸福。
孩子上學了,終于回到了我身邊。上班之余忙著照看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還要做家務,回老家的次數(shù)變成一月一次。
不知不覺,孩子長大了,我獨自騎著摩托車回家看望我的爺奶和父母。一年一年,感覺他們也沒什么變化。不知道哪一天,突然發(fā)現(xiàn)奶奶的笑皺成滿臉菊花;爺爺穩(wěn)重硬朗的身體瘦得撐不起衣服,步履開始蹣跚;父母頭上的白發(fā)驟然增多,只想掉眼淚。
又有一天,八十多歲的爺爺溘然長逝……我心中的爺爺是能活一百歲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想起小時候爺爺教我寫毛筆字,我長大后給爺爺買字帖、毛筆;想起爺爺領著我的孩子去村外的高速公路邊看汽車,他們一老一小,親密可愛,那時候爺爺七十多歲,路上還背著我的孩子……現(xiàn)在每次回家,經過爺爺安息的那塊玉米地旁,我總是看上幾眼,希望爺爺在那邊幸福快樂。
如今奶奶九十多歲,父母也是古稀老人。在家里,七十多歲的父母照顧著九十多歲的奶奶。姑姑們、弟弟妹妹和我常回家看望他們三個老人。每次回家,他們談的話都是陳谷子爛芝麻的瑣屑小事,乏善可陳,一遍又一遍,作為晚輩就是傾聽,傾聽就是孝順。
當我騎著摩托車踏上回家的路,心里有一種踏實的愉悅。春夏秋冬,四季輪回,看著路旁異樣的風景,聽著胖胖的喜鵲喳喳叫,仿佛看到父親在侍弄門前的菜地,奶奶和媽媽坐在家門口的石凳上等我,還有我的姑姑、弟弟妹妹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