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這樣一個信息流荒的泛傳播時代,每個人一天之內接收到的信息多如牛毛,過度密集頻繁的信息接觸讓人心存假象:我們在與社會同步、像是洞悉了當下一切熱點的大方向,儼然一副信息先行者的姿態。
但你是否心存過這樣的疑慮——我們所接觸的信息有多少是經得起推敲勘察,又有多少是被惡意散播?
權威機構縱然有它的可信度,但那些編輯撰稿人也是人啊,他們在創作時難免會帶些主觀性(沒有人能絕對做到公正客觀),同樣的,那些社會上的發聲意見領袖,也對信息傳播起到了很強的操控作用。
有幸讀到《謠言》一書,讓我開始對平日里繚繞身心的信息有了警惕意識,而在警惕的背后也讓我明白了一個人獨立思考和甄辨真偽信息的重要性。
下面和你一起分享。
一、瞎半邊的“謠言”初印象
《謠言》是本社會學書,講的是一種人人皆唾棄但無奈又深陷泥淖的一種終極漩渦——謠言。
說到謠言,大家可能跟我一樣,乍一聽以為這就是種沒有根據的、被很多人廣泛傳播的虛假信息。但其實不然,前面修飾的定語也許沒有問題,但那最后一個定性的“虛假信息”則顯得過于狹隘了。關于什么是謠言,在《謠言》中,作者桑斯坦給了我們一個定義:謠言是尚未被證實真偽的有關人事、機構的論斷。
將其拆解來看,我們不難得出“謠言”最大的一個屬性——“真假待定”,雖然缺乏一定的根據,但也有可能是真的事實。
所以,親愛的們,千萬不要再和以前的霞妹兒一樣——傻傻以為謠言就是假的壞的家伙哦。
二、謠言為何如此猖狂?(謠言傳播的內外因)
謠言的第二大特征是它的“廣泛傳播性”,要知道影響信息流動的因素有很多,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讓“謠言”這貨肆意縱橫江湖呢?
分析一種社會現象是件浩大的工程,為了讓大家不被以下的內容折磨的轉頭暈向,先容霞妹兒我來說明一下這part 的大致兩塊兒論述方向:謠言的接收者——社會群體大眾的心理,和謠言本身強大的傳播機制。
好的,清楚了這兩個方向,下面讓我們帶著一百分的注意力來看看謠言是怎么作孽的吧。
1.為什么人們會信謠、傳謠?
群體的心理很復雜,我不好在這兒瞎揣摩,但《謠言》的作者——桑斯坦先生給了我們幾種說法。
首先是從群體的認知層面來分析。
作為一種高級到爆的靈長類動物,人類的能耐是不可丈量的,但即使是被這樣的溢美之詞環繞的飄飄然,我們還是得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沒有人是全知全能的”。
生活里的事件有很強的不確定性,要想突破認知瓶頸,知曉世間一切信息的真實性,孩子,還是省省力吧。
畢竟,我們又不是神。
其次,讓我們從群體心理上來扯一下。
不論我們是貧窮還是富貴,不論是高端還是低級,不論是智者還是庸才,我們都有一個共通之處——情感豐富無敵,這也是我一直以為人類最牛逼的一面。
說它豐富無敵,沒有絲毫夸大的成分。
我們總是在生活中不時地表現出憧憬、疑惑、憤怒、厭惡、仇恨、嫉妒、懷疑、恐懼、自信、自卑、無聊等等等等等的狀態。
當我們的情緒一旦跌入以上各類極端圈子里后,就會慢慢讓大腦清醒度受限,對謠言的判斷力和辨識度也會下降。
結果自然就容易被謠言牽著鼻子走了。
最后從群體成員本身的立場上看,在接觸一則信息之前,我們一般都會對某件事持有自己的偏向,在這種既有偏向的作用下,想用不偏不倚的方式處理信息簡直可以說是天方夜譚。
舉個栗子,假如我下學期想找一個英語考研培訓班,但根據我之前對一些教育機構的信息搜集,“新東方”是我最心儀最信賴的機構,那么當我聽到周圍同學說要不要去報文都培訓班時,我就會對他們的推薦形成很強的抵抗力,換句話說,也就是產生了一種朦朧的偏見。
所以說,在面對很多選擇性信息時,我們往往傾向于相信與自己立場一致的信息。
那問題就來了,誰知道我之前的既有觀念(信任新東方)是不是受到了謠言傳播的影響呢?
用心理學術語來解釋,這其實就是一種認知失諧心理在作祟,當接觸了與既有信念不一致的信息是,我們會感到不舒服,而要想緩解這種不舒服狀態,過濾掉眼前與既有觀念不一致的信息無疑是種很好的選擇。
這種帶著有色眼鏡的偏見吸收消化信息方式也有它的正經名字——“偏頗吸收”。
2.謠言的傳播機制
辯證法告訴我們,分析一個事物時一定要兼顧內因和外因,如果說前面一籮筐的話談的是謠言被肆意接收的外因,那下面這部分——謠言本身的傳播機制則是讓其暢行無阻的另一推手。
(1)信息流瀑
信息流瀑是指當一則信息(謠言)被人傳播后,如果這些內容在人群中激起了恐慌或厭惡情緒,則可能被更廣泛的傳播。
這種“意見趨同”的現象讓謠言在傳播過程中馬力不斷加大,蔓延的范圍也越來越廣。
就像每年大家對春晚的評價,當社會上首發出現春晚惡評(尤其是那些平時很有公眾話語權的意見領袖發聲),網絡上的惡評感染速度就會相當快,基本上社會上普通群體成員對春晚的評價基調就是帶有貶義傾向了。
(2)群體極化
不是所有的謠言都有威力一針見血地讓我們信服(畢竟咱也是有思想的高級動物呀~),有些謠言的在對我們發生作用前,會經過一輪小范圍的群體討論。
作者桑斯坦提出這樣一個觀點:當想法類似的人聚在一起討論時,他們通常會達到一個比討論前傾向更為極端的立場,令組內成員分歧和信念更加統一,抑制了組內的分歧和信念多樣化。
如果大家覺得上面的話晦澀難懂,且容霞妹兒來舉個小栗子。
倘若我們對一個人有負面評價,如果經過小組的一輪(炮轟)討論之后,個人的態度會更激進,對那個人的評價會更負面。
現在明白為什么同學們對老師的評價如此統一了吧,這可是有理論依據滴。
那么群體極化為什么有這種謠言催化劑的功效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信息交換會強化大家已經存在的看法,而大多數人則傾向于回應他人的看法。(捫心自問,別不承認啊~)
第二,群體內其他成員的態度對我們原先的觀點有增強或稀釋作用。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既有觀點與群體內其他成員觀點一致,那么其他人無形中對你的既有觀點產生了肯定的鼓勵態度,這會讓你對自己原有觀點更加自信(即使原先并不太自信),在這種自信感暴增的心態下,顯然我們會更勇氣理直氣壯地接受謠言。
而當你的既有觀點與群體內的主流觀點相悖時,人們往往傾向于弱化自己的看法 ,這個時候,你還是會被謠言慢慢占據心智。
所以霞妹兒覺得能夠一個人獨處思考真的是種防污染的不二法門呢。
三、如何應對謠言的侵害?
根據謠言傳播的機制我們其實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接受謠言的同時我們已經是在把自己推向群化盲從的深淵。
聽起來挺恐怖的是吧?
當一個人漸漸喪失思維獨立性,渾渾噩噩地隨波逐流,迎合他人所散播的任何言論,簡直就成了一個木偶級思想附庸。
為了防止這種情形過分蔓延傷我們太深,作者在書里提到了兩種應對謠言的途徑。
1.杠杠的法律有點硬
第一種方式是通過法律手段,利用國家政府的權力讓謠言制造者(或傳播者)為自己的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就是說如果你散播了謠言,一經查證,就會收到法律懲戒。
誠然,通過這種規范處罰的方式讓信息傳播變得警惕和受限,對抑制謠言有一定作用,但相信大家都聽一個成語,叫做“物極必反”。
我覺得引用到這里還挺貼切的。當國家政府對信息流通的干預和打壓過重時,會對社會公民的言論自由產生消極影響,也被稱作****“寒蟬效應”。
試想一下這樣的社會:“大家怕說錯一句話被追究責任,而選擇對一切事件保持沉默的態度,整個社會因為信息不流通,話語不釋放而變的死氣沉沉,一些有意義的非謠言信息也被扼殺在搖籃里,真相難以被傳播。”這真的是我們想看到的零謠言干凈社會嗎?
既不想被謠言捆綁侵噬,又擔心制度層面的保護過硬帶來對我們言論自由的束縛,那么有沒有一種折中的理想方案呢?
“適度的寒蟬效應”也許可以拯救上面所談的“謠言遏制”和“言論自由”間的矛盾。
所謂適度的“寒蟬效應”,就是不一棒槌打死所有謠言的意思,具體打壓條件有兩個。
一是只有當謠言傳播的對象牽涉主體是非公眾人物時,國家會出面用法律手段維護一般公民的隱私權。而如果謠言揭露的是公眾人物,因為這些人本就是在社會上活躍度極高的話題人物,他們是沒有權利向法院控訴自己受到謠言誹謗的,也就是相當于被剝奪了信息隱私權。
看到這樣的標準,霞妹兒并沒有為“公眾人物”喪個人隱私權而感到不公。因為憑借公眾的注意力得到了許多常人所未有的名和利,隱私這個東西于他們而言正是吸金和維持自己社會地位的一部分“料”,而作為代價,他們也不必為沒有個人空間而哀聲載道。
畢竟你承受了多少利益,就要擔得住多少代價。
守恒定律很難被打破。
第二個打壓條件是,只有找到謠言傳播者動機不純的證據,才能予以打壓和懲罰。
不然,誰還敢積極主動為事件發聲?假設一個人參與公眾生活的積極性很高,很愛對熱點事件發表意見,但總像被人揪著小辮兒一樣挑刺兒,被狀告成心有歹意的謠言散播者,不說他們的心會涼半截兒,我猜人家也不敢發聲說話了。
如此一來,這社會不就成了啞巴社會?太沉默的社會了無生氣,
從另一方面來看,沒有人敢主動傳播信息了,也會妨礙某些事實真相的揭露,從而讓惡勢力生根發芽,時間一久,那種毒性會讓社會漸趨癱瘓,然后沉淪。
想想都極為可怕呢。
所以得定下一條判罪的標準給那些真正想行使言論自由權的意見者們吃顆定心丸:不一棒子打死一群人,只有找到謠言傳播者動機不純(蓄意散播)的證據,才能予以打壓和懲罰。
2.文化途徑
前面的適度寒蟬效應聽起來是個不錯的抑制謠言的途徑,但若是仔細掂量下,發現還是會存在美中不足之處。因為依賴政府法律的威嚴,從遏制到平息解決一則謠言,一整套流程下來,所費的成本似乎有點兒高。
相對于這種高成本的“硬性”法律途徑,下面這種文化“軟”渠道則顯得更經濟些。
所謂“文化途徑”,就是從公眾下手,通過文化普及,讓更多的人懂得謠言傳播機制和危害,讓大家塑造一種自主抵抗意識,明白“目之所及,耳之所聞”的東西并不一定是真實的,時刻保持對謠言的警覺性,避免謠言的戕害。
當社會上的公眾自發形成了這種謠言免疫力,不用過于借助國家法律的監督,營造出一種人人敢質疑一切聲音的氛圍,這才是抵制謠言惡勢力的終極大招。
不過霞妹兒覺得作者給出的的這種方式還是過于理想化,因為對于我們大多數普通人而言,就算是明白了現象背后作祟的蹊蹺,還是會不經意間陷進去。
正如那句在朋友圈流傳甚廣的一句話:“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是啊,世界紛繁錯亂道理無窮盡,我們懂得了些許又如何?還不是會走彎走岔。
但蝦妹兒今天并不想和大家宣揚那種破罐子破摔的處世哲學,只是覺得懂得道理還是極有必要的,就算最后走錯了,好歹我也知道自己走錯的原因啊,就當是給跌倒的自己重新振奮的一碗雞湯吧。
多了解些現象背后的原理,總是無害的。
明辨道理后的你,對謠言的抵制意識或許會更強呢?
倘若客官不嫌棄,不妨來顆? 鼓勵鼓勵,讓霞妹兒在分享的同時,虛榮心還能得到一點滿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