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的價值和意義就是為國家培養讀書種子
前天我觀摩了市里幾個學校的集體備課,在會場幾名語文老師七嘴八舌地探討了語文學科的價值和意義。他們無甚高論,不過是照著手中的新課標照本宣科而已。我也斗膽說了兩句,但也只不過是老生常談而已。那些高大上的術語都沒有說到點子上,竊以為語文學科的價值和意義就在于為國家培養讀書種子。昨天晚上我和一個學生的聊天之后,我更對這個觀點堅信不疑。
昨天吃罷晚飯,看到QQ的光標在閃。打開來原來是今年已經考上高中的學生在問話“老師給我推薦兩本書吧,眼看暑假快要開學了”。這倒是我沒有料到的。我固執地認為現在的學生給他們說讀書,只不過是一個美好的愿景,他們不會按照你說的做的。繁重的課業負擔,電子產品以及網絡的侵襲,讓他們別說讀名著,跟他們聊根據名著改編的影視劇,都困難。課堂上我要講暑假期間不知道播了多少遍的《西游記》《三國演義》,也找不到幾個能夠接上茬的。經典的人物,本該婦孺皆知的經典情節,說給他們也是云山霧罩的。
我有點漫不經心地回道“可以看看《簡愛》,那本書就不錯”,學生回話“老師那本書我去年暑假就買了也早看過了,”我猶豫了一下,“那可以看看《平凡的世界》,只不過這部書篇幅長一點兒”。誰知道學生又回話“我也看完了,也是去年暑假看完的”。她也許是怕我不相信,隨之就發了一張她書櫥一角的圖片。果然嶄新的《簡愛》,三大本卷帙浩繁的《平凡的世界》赫然在列,另外還有《人生》,還有《飄》。我禁不住有點驚嘆了,看來我在課堂上說過的一句話“你們現在是閱讀的黃金階段過去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像你們這個年齡應該有一個自己的書櫥了,有屬于自己的藏書了”,居然有學生響應了。
更讓我料不到的是,我的學生還給我聊到了,小四(郭敬明)的《愿風裁塵》,東野奎吾的《白夜行》,聊到了馮唐的《北京,北京》,聊到了余華的《活著》,還聊到了張藝謀導演鞏俐,葛優聯袂主演的同名電影,這些可不都是語文書上有的。我應付了兩句,都有點招架不住了:我也只不過是聽說過名字而已,可是我的學生居然看過,居然對作者底細了解得一清二楚。
通過聊天我知道,她的媽媽是個鄉村醫生,從小就喜歡閱讀小說,她受媽媽耳濡目染,也是從小就喜歡捧著大部頭的小說入迷地看。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家長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呀。你倚在沙發上目不轉睛地刷微信,玩消消看,斗地主,還能指望孩子認真讀書?
我不由得想到了十年前,我在學生畢業通訊錄上寫過的一句話“三年的初中學習,我領著大家就像在一個四合院里玩耍,我作為一個語文教師的價值就在于,通過語文學習,我能勾起大家搬動一個梯子,攀爬到圍墻上眺望外面大千世界的欲望”。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學生的廣泛閱讀不可或缺。
回到開頭,我覺得我們語文學科的價值和意義,不止是讓學生考一個說得過去的分數,而且為長遠計,或者更根本的是大到為國家,小到為家庭培養讀書的種子。
201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