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仰望他的母親,在母親眼中看見他自己。”
溫尼科特這句詩意地描述母嬰關系互動中母親重要性的句子,被廣泛地吟誦至今。
在親子關系中,母親就如同一面鏡子存在著。孩子在這面鏡子中漸漸形成對自己的認識,并根據母親的回應而漸漸形成自己的各種認同和適應,最后形成自我人格。
那么在咨訪關系中,咨詢師又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咨詢師對來訪者,又起到了什么樣的一個作用呢?尤其,是在我們的沙盤咨詢的過程中,沙盤咨詢師,承載了一個怎樣的位置呢?
我想起工作坊中,春江老師做個案時那專注的姿態,如水的眼光,柔和的神情,輕微的嗓音,或許,這就是對卡爾夫所說自由而受保護的空間最好的詮釋吧?咨詢師,就是那個容器,一如母親,一如子宮,一如隨那一粒粒柔軟的細沙所流淌而出的深情……
一沙一世界,一粒一菩提。沙子的世界誰人觀,人的內在心靈誰人懂?
申老師說:得之于心,應之于手,行之于沙。春江老師說:來訪者,真的太苦了!這世界怎么有這么苦的人?。?/p>
做沙盤咨詢師,我們需要修煉的道路,漫漫……但我想,首先最需要了解的便是人心和人性吧?那么首先,我們接納我們自己嗎?我們的自我價值感穩定嗎?我們如果處于低自尊的狀態,那么又如何能不被反移情所牽絆?自我體驗和成長,真真是尤其的重要??!如果我們自己都丟失了與自己內心的連接,與內在那個智慧老人的連接,又如何去幫助那些受苦的來訪者走出陰霾,迎向新生?
兩天的時間猶如轉瞬,回想,卻流光溢彩,美不甚收。借助沙盤、沙子和沙具、甚至是電影,我們與沙盤,與他人,與世界,更重要的是與我們自己,與我們內在的那個心靈世界,有了一份特殊的連接。我想,那份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才是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技術層面的東西,什么時候都可以學到,而感受和體驗卻是無可取代的。
有學員愛說:我總是沒有感覺,我努力找,努力找,還是,沒有感覺。我說:沒有感覺也是一種感覺。那個努力找尋,努力找尋,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不肯做出一絲妥協地努力找尋,卻依然沒有感覺的背后,傳遞著的那么豐富的心靈世界的東西,難道不是你的感覺嗎?
它,絲絲繞繞,斑斑駁駁,曲曲折折,纏纏綿綿,雖無以名狀,又無以言說,但卻好似又都說了,訴了,傾倒了,涌動了,奔流了,呈現了……
或許是沮喪、或許是無助、或許還有絲絲痛苦,也或許,還有不死便爭鳴的堅毅和頑強……. ?
這都需要被我們去照見,去看到,去連接,去承擔,去忍受,去擁抱,去接納,去和解。
其實活過就注定不會是白活,總會留下些什么。與蒼蒼日月、天地山河、柔柔細沙而言,人太渺小和短暫;但,發生了的就是發生了,總是不一樣了,即使被壓抑,即使被遺忘,誰也抹不去,歲月亦如是。雁過無聲,風過無痕,是外在的世界。而沙畫,也不是能夠永恒存在于外在的世界中的,它們是可以看到的內在心靈的意象。沙畫被拆掉了,但它卻依然作用于內心世界。沙子是被無限的時光磨碎的物質,它是最好的表征,它提醒人們,要把永恒牢記于心。在這個房間里,有沙盤,有沙子,有咨詢師,組成這個神性的空間,讓心靈得以整合與舒展,這是多么神奇而美妙的所在。
當我的小來訪者仰起臉來看我時,我總報以淡淡的微笑,然后她也嫣然一笑,繼續低頭撫弄被她不小心撒出來的沙子,那一刻,安然美好。
那天看《無問西東》,電影里吳嶺瀾在文學方面造詣頗深,但在理科能干實業的環境下,改修物理學,卻怎么也學不好。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說:跟隨心就好了。吳嶺瀾說:我只知道,在這個年紀讀書,學習都是對的,我何用管我學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給書本就有種踏實。
梅貽琦說: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不過只有這些日子。他鼓勵他花時間想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該怎么走。
一時間醍醐灌頂!是的,真實,忙忙碌碌,如陀螺般旋轉的生活中,我們遺忘了最最寶貴的一樣東西,那就是真實。貌似每一天都在學習,每一天都在忙碌,每一天都在創造生產力??矗叶嗝从袃r值??!哈,這!就是我們的頭腦為自己創造的特效。而我們的心靈呢?我們的感受呢?我們的身體的感覺呢?漸漸遠離,漸漸枯萎,甚至,漸漸失去了內在的那份原本強大的力量。于是,陷入到焦慮、抑郁地追逐與虛空之中……
親愛的,這個世界,沒有那么離不開你。內心的世界遠比外在的那個世界更真實。
放下微信,忘卻手機,找到自己,與自己呆在一起,跟隨自己的心,舒服,方好。
不論你來自哪里,做什么工作,只要你跟隨自己的心。那么讓我們一起走進心靈的世界,一起分享你的感受,一起分享你的收獲,在這里,你可以暢所欲言(心靈沙畫),沒有對錯,只有真實。
天涯共此時,千里共嬋娟;你就是我,我便是你。我們一起擁抱這個美好的心靈沙盤世界,一路相伴,一生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