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在刀哥的博上看見這個書名,我就開始思考:我哪里“不乖”呢?
其實,我自認為我是一個“乖孩子”。
從小到大,從不惹事,即使別人惹我,我都會退避三分,所以小時候的我經常被調皮的男孩子氣得哭鼻子。遇見有人打架,我會躲得遠遠的,連觀戰都不敢。
從小到大,學業上幾乎未讓父母操過心。老師要求背誦的課文、完成的作業等,我必定是前幾個完成的,一切事以完成老師的任務為前提,所以“乖”得不像話。
及至買回這本《“不乖”教師的正能量》,每天晚上睡覺前讀幾篇,看看這些老師是如何地“不乖”,再對比自己:作為老師,我哪里“不乖”呢?
刀哥在序里說:“太乖只知道順從,不乖意味著創造!”其實,我一直認為我就是一個“順從”的人,不懂“創造”。可是,如果我真的很“順從”的話,我也許現在都應該還呆在那個小鎮上,教著語文或數學,當著班主任,在麻將聲里度過流年,在拼成績比名次的評價環境里勾心斗角地老去,對小鎮以外的生活只能是永遠地充滿向往。可是,現在我扳著手指頭數了數,目前這所學校是我工作的第六所學校,幾乎每一次調動都是在自己的主觀愿望下去付諸的,有的是借助外力實現,但更多的靠自己的力量去實現。從這個意義上來,我其實真的是“不乖”的。
欣賞王木春老師的一句話:“跑步也罷,教書也罷,人生也罷,何妨皆作如是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評說。”他在文中所講的“走自己的路”,是他的“第九條跑道”。其實,很多人在從事某一個職業的當初,都有自己的“第九條跑道”,只是,跑著跑著,很多人的這條跑道要么并在了前面的跑道里,要么因為自己的不跑讓這條跑道布滿了荊棘,讓“第九條跑道”消失了。用一句挺時髦的話就是:我們已經忘記了自己當初為什么出發。沒有了“初心”,便會失去很多美好。所以,輾轉這么些地方,其實是因為我一直保持對教育的“初心”,毫不隱諱地說到現在我依然保持對教育的“初心”——師生和諧平等、學習快樂有趣,自由多一些。我也許還在我的“第九條跑道”上跑著,越跑越歡!
也欣賞朱建老師的一句話:“小不是美,大不是美,由小到大才是美。”是的,這樣的經歷才是一種美。知道自己想要的,然后付諸努力。因為畢竟是屬于個人觀點,在你發出的聲音很多人不屑于聽的時候,你還真就得有“將冷板凳坐熱”的決心。路是你自己選的,也得你自己走。朱建老師從當“側芽”開始,看似一張“冷板凳”,但“坐”得風生水起,如果都走常理,就只能走到大家都能看到的地方,如果“劍走偏鋒”,能走的更遠。所以,朱建老師的“側芽”狀態,其實我也經歷過。當初教著語文的時候,心里裝著的不僅僅是語文,還有數學,利用一切空閑聽數學課,寫關于數學課堂和教育方面的文字,目的只有一個——哪天回到數學,還不至于陌生。
讀梁曉老師的《“靜”水流深》這篇文字深有感觸,因為很多文字也觸及到我的現實。站在當初的地方,想想現在呆的地方,還真的有點“不知天高地厚”。這樣的“不知天高地厚”也算是一種“不乖”吧。梁曉老師說:“沒有完美的教育環境,只能不斷超越自己”,這是她輾轉數地的感悟,忽然地,心里還保留著那份美好的教育夢被這句話說中。我貌似在尋找一種美好的教育環境,殊不知這種找尋,其實就是在不斷找尋自己,超越自己的過程。
“不乖”是一種突圍。
“不乖”也是一種成長。
讀完這本書,我才發現我對“乖”的定義有些狹隘,對“不乖”的定義也有些狹隘。之前認為,“不乖”的老師都已經脫離了教育,去另外的職業中尋求歸屬感去了。我從未想過離開這個舞臺,也不知道自己不當老師還能干什么,所以,暫且還在教育這個行當里“不乖”著。
外表的“乖”,骨子里的“不乖”,那些潛滋暗長的夢想才會實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