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人是根本,尤其是當我們了解了漢字“人”的來龍去脈,將教練技術與中國古老智慧進行融合和嫁接,創造出富有東方文化特色的人本教練模式后,這門新興的管理技術被賦予了更加鮮活的生命力,成就了更多人的人生。
問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工具。孔子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不把向學問、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成可恥的事,形容謙虛、好學。其中的請教是通過“問”來實現的。
問是有技巧的。《禮記·學記》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于提問題的人,就像砍伐堅硬的木頭,先容易的地方開始而把堅硬的節疤留在后面,時間久了,那些節疤也就脫落分解了。不善于提問的人則與此相反。

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很多時候,問題往往比答案更重要。”提問是思考的前提,哲學始于提問。哲學家們認為,提問是向“他者”提問,要想提問,首先得肯定“他者”,得肯定提問是“對他者”提問這個前提。教練的發問首先也要肯定是向被教練者發問,肯定所有的發問都是關于被教練者的,這是發問始終不變的前提。
聆聽是有方向性的,發問讓這種方向更為集中,能夠幫助教練更有效地聆聽。當一個人說“我很累”,聽到的是他講累這個事實,那究竟他為什么而累,究竟他是不是真累,惟有通過不斷發問才能得知。發問是反饋區分的一種形式,幫助教練進行有效區分。
發問的出發點不同,對方的反應也會不同。一位財務經理在工作中不小心出錯,領導問他“我提醒你很多次了,你為什么還是出問題?!”這個發問帶有很強的批判性,領導者的出發點不是問原因和辦法,而是質問和指責。對方在強烈的批判氣氛中,情緒會更加的緊張,有的人選擇了設法掩蓋自己的責任,而不是將焦點集中在解決問題上。如果領導的出發點是解決問題,不妨這樣發問:“如果這件事情從頭再來,你會看到什么不同的做法,可以創造出不一樣的結果?”對方就會認真思考,提出有效的對策。
發問有兩個不同的出發點。一個是批判性的,批判性的發問表明發問者已經產生了負頁的看法,就像上面的例子,領導者對財務經理的滿溢于言表。同時發問者表明只有他自己的觀點是對的,“提醒你很多次,你還是出現錯誤”,證明我提醒你的是很正確的,你不聽我的,所以才產生錯誤。批判性的發問充滿指現的語氣和內容,有些人直到對方俯首稱是還不罷休。這個出發點很容易影響對方的情緒,會引起對抗關系。財務經理捅出婁子,心里誠怕誠恐,只想把損失降到最低,領導者不斷指責性的問他,可能讓他產生煩躁和抗拒的情緒,最后采取逃避和推卸責任的心態去處理問題。
另一個出發點是啟發性的。啟發性的發問者愿意探索新的事物,在面對問題時關心的是如何解決問題。啟發性的發問打開對方的心扉和思維,找到很好的解決之策,也會讓對方感覺到一種支持,可以挖掘出更多不同的觀點,從而創造出雙贏的關系。
人們在探索自然規律的時候,喜歡問“為什么”,很多重大的發現,都是在“為什么”的求知動力驅動下產生的。應該說,問“為什么”,然后尋找答案是人類探究未知世界的一條重要途徑。可是,在人際溝通中,針對對方問“為什么”不是有效的途徑,相反,它經常會讓對方生氣和沮喪。
科學探索上問的“為什么”,是著眼于未來的“為什么”,目的是探求更多未知的事情;人際溝通中問的“為什么”,是著眼于過去的“為什么”,目的是指責和批評。發問中常見的現象是人們把自己的看法變成問題去問別人,他們不是想問題,只是借用發問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這些問題往往以“為什么”開頭,要達到的目的是為了證明“我是對的,你是錯的。”
發問的問題的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封閉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封閉性問題,不需要對方多想什么或多說什么,只要回答案“是”或“不是”,例如“你喜歡這份工作嗎”、“你有沒有覺得自己不對”、以及“你愿不愿意改進”等;開放性的問題,不是用簡單的“是”或“不是”就可以回答的,必須將自己的想法、需要、感受、觀點、經歷、興趣和目標等說出來。例如“你認為怎么辦”、“你有什么實際困難”等等。
封閉性問題是為了求證事實,開放性問題可以獲得更多的觀點;封閉性問題設置了范疇,開放性問題打開了空間。兩類問題都重要,關鍵是要用對地方。在需要對方肯定一個事實的時候,用封閉性問題,比如“你有沒有完成任務”的發問,是想讓對方看到并重視他沒脘成任務這個事實。要探險詢真相,打開更多可能性,就需要開放性的問題。
發問是反映真相的很好的手段,發問是探索的開始。教練是“無我”的鏡子,在發問的過程中要保持中立的心態,以啟發性作為發問的出發點,并且多問開放性問題,這樣才能幫助對方看到自己的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