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間,我看到一則故事,講的是一位母親給了兒子十個盧比,讓他去買油。
兒子在回家的途中跌倒,打翻了油瓶,撒了一半的油,只剩下半瓶油。他回家哭著告訴母親,他打翻了半瓶油。他非常不快樂。
母親又讓另一個兒子去買油,結(jié)果這個兒子也在回家途中跌倒,撒掉了半瓶油。他撿起瓶子回家,高興地告訴母親,他救了半瓶油。當(dāng)油瓶掉了,油開始流出來時,有可能全部流光,但是他救了半瓶油!
兩兄弟在同樣情況下回家,交給母親的都是半瓶油,一個為失去的半瓶油而哭泣,另一個為剩下的一半而高興。
當(dāng)我看到這里時,想起了一則類似的故事。也是一位母親,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賣冷飲,一個兒子賣雨傘。
母親天天發(fā)愁,晴天時擔(dān)心賣雨傘的兒子沒生意,雨天時擔(dān)心賣冷飲的兒子沒生意,每天都要擔(dān)心一個兒子沒生意。
有人對這位母親說,你為什么不這樣想呢?晴天時賣冷飲的兒子有生意,雨天時賣雨傘的兒子有生意,天天都有一個兒子有生意,這樣想多好呀。
這類故事應(yīng)該算是最正宗的雞湯了吧。
這類故事是勸誡人們要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然而我總覺得,這種心態(tài)多少有些自欺欺人的成分,而非真正的豁達(dá)。
看到這樣的故事,我總會有些奇思怪想。比如,買油的兩個兒子怎么都在回家的路上跌倒呢?他們拿的一定不是玻璃瓶,否則一定會摔碎;掉在地上的瓶子,怎么都那么巧地撒掉了半瓶油呢……
這種純粹為了講道理而編寫的故事,實在讓人難以信服。
尤其是母親給兒子的是盧比,我查詢后知道了盧比是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印尼、尼泊爾和毛里求斯所使用的貨幣名稱。
盧比與人民幣的匯率大約是10:1。我首先想到的是使用盧比的國家物價好低呀,折算成人民幣的話,只有一元人民幣,能買到什么油呢?這又是哪個年代的事兒呢?
再說到下面的那位母親吧。誰說雨天就沒人買冷飲,晴天打傘更是比比皆是,怎么就非得有一個兒子沒生意呢?
其實,買油的故事,我沒有講完。那位母親還有一個兒子,如前兩個兒子一樣,仍然在回家的途中跌倒了,撒掉了半瓶油。
不一樣的結(jié)果是,這個兒子認(rèn)為他雖然救了半瓶油,可是另一半已經(jīng)流失了。所以,他準(zhǔn)備到市場去打一天工,賺回五盧比的錢。
因此,說明這個兒子不僅樂觀,而且實際。也許這才是整個買油故事最終想告訴人們的道理吧。
然而,這樣的故事總讓人想到幼兒園里給幼兒講故事的阿姨。就如同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聽曹沖稱象的故事一樣。
故事要告訴我們的就是曹沖年幼卻很聰明,能想出大人想不出的方法。
然而,千百年來,卻從沒有人質(zhì)疑過,為什么要把那么多大石頭搬來搬去,最后還要一塊塊地去稱重,卻沒有想著用曹操的士兵代替石頭,上船下船再一個個地稱體重呢?
為講道理而編故事,似乎是我們的一種傳統(tǒng)。此刻,我不由得想起《孟子》中的話:盡信書,不如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