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曾經有過一本管于阮玲玉的傳體小說,薄薄一本小冊子。當時還是孩子的我讀完之后并沒有太多感觸,唯獨記得那書所附黑白照片中的美麗女子,和她所留下的那四個字:
“人言可畏”。
如今已是而立之年的自己回過頭來再去想阮玲玉,這才發現她過世時也不過25歲,當初自己明明也是知道的,卻直到今日,才不由得感嘆:太年輕了,實在是太年輕了。
所謂紅顏薄命,亦無外乎如是了。
張曼玉出演阮玲玉時也差不多這個年紀吧。正值芳華,只是數十年前的那人含恨而終,數十年后的伊人正含苞待放。
會去看阮玲玉這部電影也是一興起。電影本身我是很有以前就曉得的,許是原本就知道她的生平,便也不在意要去特地看看電影,直到在某個視頻中看到張穿著旗袍的曼妙身姿,心中一動,禁不住誘惑,倒也尋了來。
所以最初純粹是抱著欣賞演出的心情去看的。
然而很俗套的,最后還是被電影本身給震動了。
它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傳記片,從形式上看一半是傳記片,一半是故事片,并未將主人公從小至死的經歷記述一番,而是截取了從20歲到25歲的一段人生做了節選式的描述。電影被分成了三個世界,阮玲玉的人生,阮玲玉所表演的電影,以及拍攝阮玲玉這部電影的當下世界。這樣的構成很是奇妙,我并非專業影評人,無法用術語點評此手法的運用原理。只是覺得電影無時無刻不以出戲的方式提醒我,這只是一段過去了的歷史,阮玲玉早已逝去,此刻不過是演員們的表演罷了。然而正因為如此又讓我深深地明白了何為“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套句或許不怎么恰當的話,就好像那句“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曾經的阮玲玉在電影里演出他人的悲歡離合,現如今,她自己的人生也被另一個她所不會知曉的人演繹出來。
她是如此,我們又何嘗例外。
茶余飯后的談資,上至國家大事緋聞八卦,下至鄰里親友家長里短,總是好奇地窺視著他人的生活,當面也好背地也好,隨意品評一番,無論用詞粗俗文雅,無論口吻艷羨譏諷,終是事不關己便可無關痛癢地一番發泄罷了,到頭來落在當事人身上也不過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電影剛看完那陣子我內心既憤慨又憂傷,心頭就像憋著一口氣似的無處傾吐。隔了一周又去看了第二遍,這次看完,卻是奇妙地平復了心情。我依然會覺得蒼涼凄楚,依然會為阮惋惜,為她哀傷,卻終是想明白了,也釋然了。直覺得人生在世恐怕就是如此,把他人的目光看得太重,把自己逼得太緊,終落不得一個好下場,雖說是死了干凈,要作無聲對的反抗,但命畢竟只有一條,如此死去于己于親毫無價值,于世人即便留下了“人言可畏”的警醒,但歷史也好人性也好,卻是永恒的,千百年來她之前她之后又有多少人死于“言論”這把利劍之下呢。
還是惜命的好。
電影中“新女性”拍攝時蔡楚生要求阮演出臨終時“我要活,我要報仇”的憤怒與不甘,然而現實生活中的她終究還是敗了,敗給曾經的愛情,敗給不予理解的至親,敗給孤立無援的處境,敗給如狼似虎的媒體,敗給潮水般洶涌而來的輿論,敗給這兇殘吃人的社會,也敗給了自己的心。
他人即地獄。
這名女子終究是柔弱的,她被這世間的惡毒給整個兒的摧毀了。
一聲嘆息,也不由得重新審視起自己的人生態度來。
電影里接受采訪的張曼玉被問及如果處于同阮一樣的情況下會怎么辦,她笑意盈盈地表示自己絕對不會為了別人去死,她要死也是為了自己。
想來也合該如此。
稍微活得隨心一些,也不枉自己來這人間走一遭。
如果當年的阮也能跳脫出來,也能如此作想,她是不是就不會選擇這條道路了呢。即便發了問,也是永遠尋不得答案了。
只好以她與這部記述她的電影作為給自己的一個警醒吧。
我由衷地感謝導演呈現了如此美好的作品,更感謝張曼玉奉獻了一場偉大的表演。雖然我并不知曉真實的阮究竟如何情態,但張確實演出了我心目中的那個阮玲玉。
無從忘記她在雪地中揣摩演技時被凍得通紅的四肢,無從忘懷那優雅曼妙的身姿倩影,無從忘懷她練習神女時吐著煙霧露出倨傲而又迷蒙的表情,無從忘記她在最后那個夜晚與朋友一一吻別時甜蜜得叫人心酸的模樣,更無從忘記她坐在椅子上一小口一小口地吃著那致命的毒物,緩慢而堅定,眼中閃著點點晶瑩。
她就是她。
隔了半個多世紀,再次將自己的故事娓娓道來:
“我一死何足惜,不過是人言可畏,人言可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