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聲明:這是一篇碎碎念。
先解決情緒:
今天因為一些事情,情緒很不好,想寫點東西讓自己靜下來,但是幾度嘗試后作罷。
考前綜合征,工作上的壓力,生活中的意外情況,讓我感受到了迷茫,前路到底在何方。
我剛振奮起來半個月左右的時間,難道就要走下坡路?這種迷茫從何而來呢?
上周我還許下了愿景,看到了成長,信誓旦旦,信心滿滿,感覺自己會越來越好。
想想兩次情況,最大的相似之處,就是電腦壞了,沒辦法隨心所欲的碼字了,不能痛快的寫作,也就讓很多思緒和年頭堆積在大腦里。
我真的很討厭用手機碼字,一篇公眾號基本上在兩千字左右,沒有辦法排版,還必須讓自己碼出來,讓自己發出去。
這種堆積的煩惱很容易在情緒不佳的情況下爆發,讓意志消沉,稍一放松可能就會放棄。
碎碎念寫到這里。
先理清情緒后,再梳理事情邏輯。
情緒不佳,除了各種事情的交織外,主要是來源于迷茫,對自己人生的迷茫。
人很少能從一生的角度來看問題,至少在我看來,哪怕很多人已經意識到了應該有長期主義的思想,卻根本不曾看透自己的一生,甚至從未有意識的去思考一生的問題。
歸其原因,想要看透一生,這個問題太過復雜。
而我的迷茫恰恰來自于我接觸到了這個概念,同時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了稍稍的思考。
前兩天報名了古典老師的職業規劃3天體驗營,第一次從一輩子的角度去看待職業規劃,上次從一輩子的角度看問題還是簡七的理財規劃。
在職業規劃中學到人生7個關鍵節點:8歲前的少兒天賦挖掘時期;18歲前的中學生涯教育時期;22歲前的職前規劃時期;25歲前職業適應定位時期;35歲前的突破瓶頸時期;65歲前的個人使命或者團隊感召時期;退休后的老年規劃期。
個人發展4S曲線:生涯教育曲線;生存曲線;發展曲線;使命曲線。
3種核心競爭力:體力競爭、心智競爭、社會資源競爭力
1條生涯財務折線圖,1條綜合曲線圖。
在人生的職業生涯中,每個時間階段都有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和見識;每條發展曲線之間都有一個職業瓶頸需要提前認準方向和布局積累才能破除;每個職業發展階段都對應著一種核心競爭力作為能力支撐。
第一次從人的一生生角度,來看待工作和生活,看待家庭和財務,而這些曲線卻不是每個人每個階段都會經歷的。
發展曲線中間的職業瓶頸過不去,我們的生涯可能就一輩子在這一階段停滯不前,如果核心競爭力一直是體力競爭,那就只能辛苦一輩子。
這些曲線,古典老師也講到是最優的生涯曲線,但是我還是不可避免的回憶自己的過往,對照現在的處境,想象未來的生涯。
而人生中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恰恰同時讀完了《躍遷》中的“生涯平衡輪”方法,從八個維度來平衡自己。
看了古典老師在“做自己”論壇上《生若夏花之絢爛》的演講,我從八個維度來尋找我未來幸福的模樣。
在每個維度上寫上能讓你幸福的三個方面,我瞬間看清楚了自己一生想要的東西有哪些?
職業規劃初見雛形,人生大事重新認知,家庭關系發展節點,個人成長找到方向,自我實現看到夢想。
也許我的一生并不可能通過這簡單的兩個工具就被看透,但當我意識到從整個人生的尺度來思考,我知道我的人生總有一天會按照我的規劃一步一步來。
我處在一個必然面臨更換行業的尷尬處境,而在現行業的時間和換行業的時間完全不受我個人掌握,昨天和今天對于這個問題一直在梳理。
今天成長社群卻給我帶來了不一樣的答案,源于一個小伙伴的提問和幾個合伙人的回答。
提問1:面臨失業的問題,你們會想著什么或做些什么?
小紅帽以極其積極的態度認為這是一個開始,只要敢嘗試,未來就有無限可能。
她講到世界沒想象中可怕的,現在這個社會餓不死人,哪怕拖家帶口,很多問題也沒我們想象中那么嚴重,只是人的損失厭惡心理作祟而已,你只要敢于接納,就沒有問題,勇氣自然來了!
給自己做心理建設,最差的結果也一定是你一個人可以接受的,觸底反彈,力量就來了!
阿滿講: 失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失業而變得一蹶不振,就像疫情一樣,我從不認為疫情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的,但可怕的是那顆被疫情塵封的心
終把提升個人能力放在第一順位,個人能力,專業能力,可以確保自己永不失業,如果能力還不太夠,也不可怕,那就從現在開始:重新積累!
文濤也極其機智:想想為什么會失業?我的問題?還是公司問題?還是大環境問題?
馬上列出自己的問題和優勢,改掉問題,強化優勢,為下份工作做準備。把下份工作需要具備的能力列出來,已經擁有的繼續強化,沒有的去學習。
提問2:那如果自己的專業領域沒有特別優勢,其他行業也沒有出色成果,要轉行嗎?
這個問題問的有些急于求成,不管轉不轉行,都是急不來的,都要慢慢深耕。
小紅帽反問:不要只看眼前的失去,從整個人生尺度來看,你真正喜歡嗎?你能感受到價值和意義嗎?你可以足夠專注嗎?你能做幾十年嗎?
文濤拿出逆熵增者的觀點:有些能力是通用的,而專業能力需要深耕才能做出優勢來,硬通貨永遠是個人能力 而不是哪個職業和工作,實在不知道學什么,就去提升通用能力。
比如學習能力,理解能力,邏輯思維,溝通能力,文字表達能力,這些底層能力肯定有助于我們工作的。
我最喜歡小紅帽的總結:不會游泳的人,換泳池還是一樣。
提問3:工作很痛苦很壓抑,沒有一點頭緒那這個怎么解決呢?
還是小紅帽的回答:先解決自己情緒,讓自己在平和狀態,再去梳理工作邏輯。
小紅帽被反問:解決了情緒回到環境中又被打回原形了,怎么辦?
“這說明你只是純粹的理論知道,需要結合現實環境,不斷結合反思自己,許多生活場景給我們真正學習內化知識,獲得智慧的機會,你不去生活中磨,又如何知道你學的知識有沒有真的對自己有用么”
今天我在看《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時,梁啟超對孩子的教育與王陽明的心學一樣,“在事上練”。
我們總是人為的割裂工作、生活、學習、成長,然后再去尋找方法平衡,仿佛哪個方面能更重要一些。
面對這些情緒,只有正視它面對它,才能解決它。
我也像小伙伴說的一樣想通過跑步解決,可是跑完步,事情還在這里,充其量只能說短期止疼片,每天十公里,最后膝蓋反應強烈,被迫中止。
要知道自己遲早要面對,早晚需要主動解決,不解決自己的問題,很多事會在你生活中重復上演。只有自己的感受給到自己的正反饋是最有效的,外界的聲音都只是輔助,都不如自己的感受。
但是自己的感受需要自己在行動中獲得,所以得先動,不動沒有自己的正反饋,光給自己洗腦是沒用的你,只需要看見自己有目標有覺知的主動做了什么,就會自然有正反饋自然會激勵自己。
情緒上的內耗是無法通過轉移情緒來解決的,轉移情緒是等和靠的心態,世界上唯一的救世主就是你自己,你永遠是主角,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可以靠近優秀不斷學習,但是一定你自己是作為主導的,世界上沒有人可以真的幫你,覺醒需要你自己,拯救也需要你自己,只有你自己可以幫助自己。
最后送自己一句話:迷茫是人生的常態。迷茫時多梳理,多看書,多請教,循環往復。
接受迷茫的狀態,許多問題不是一下就能想到答案的。
慢慢來,沒事的時候想想,想不出來就允許想不出來,想清楚這些問題也需要一個過程的,時間機緣到了自然就能了,現在想不出來說明沒到火候,放下一定要立馬想出來的執念,不著急立馬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