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帶著對世界的好奇心之中,開啟人生的旅程;在浩瀚的知識海洋吮吸晨露、向著陽光而生;奔跑在田間、山野,梳著牛角辮、赤裸著腳,數著木槿花瓣“喜歡不喜歡”;一路壯麗而來。
第一次遠離家鄉奔赴理想,第一次拿到國家獎學金,第一次被構陷冤屈哭泣,第一次參加工作,第一次身為人母,第一次低下頭來為自不量力買單……
讀過了李白、陶淵明,仍然“過不好這一生”。世界給予什么,或許在青春的萌動中,均要還以顏色。以為一切均是應該,但還不明白生活需要自己勇敢獨立向前,于是放任、放肆、拖延,用無數個短快的頻率泡劇、打游戲,一路散布霧靄,然后不斷再旋渦中加快節奏…渴望被理解、被包容,而卻疾言厲色、憤世嫉俗。
在年輕的時候盡情地狂歡著青春的盛宴,但當沉靜下來,便能心如止水。看過煙花便不再留戀,看過太多的不美好,心靈才會更美好。兜兜轉轉,最難得的卻是在知識信息化同樣也燥起來的今天找到了自己,歸屬一份寧靜,便知世界多么的美好!
有時候我們會為了快遞小哥多收了幾毛錢的快遞費而大動肝火,有時候會為了跟不跟父母一起過日子和伴侶大吵,有時候為了不高興故意給他人設限,有時候反正沒人看見便把垃圾隨地扔。
看過一部不怎么知名的電影叫《衰神契約》,其描素的是一個無論對工作還是生活都一副懶散、漠視、吊兒郎當態度的王小丁,是如何在衰神設置的各種人性考驗中認識到自我,從而摒棄過去,重新做人,回歸到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一種狀態的。
人生不一定處處美好,“美好”才被真正的賦予了價值。受得了多大的詆毀才能承的住多大贊美。人生似起似浮,得看自己的心態。《怪誕心理學》里對于天生幸運兒的詮釋則是積極向上的人往往更會高估自己的幸運程度。幸運的人不過是相信自己很幸運,同時也是對生活細心觀察、熱愛生活之人。常常埋怨的人只是經常以“不可能”錯失了機會。或是帶著無數個不明白、“為什么”,想過怎樣怎樣,而卻總是在懶惰的無限蔓延中被一再擱置,然后就沒有了然后。精神的空虛,來自于沒有目標沒有航向,把有限的時間花在無意義的事上,享受短暫愉悅之后,又需要這種快感不斷的加強以填補空洞、盲目。
年齡的顯著增長來自于周圍視自己為“前輩”的小妹妹小弟弟越來越多。繁忙的工作、快節奏的生活,吃飯、上班、睡覺……視線從世界變成了“視界”。而小寶寶的誕生,直至一天天看著他快樂的成長,整天精力超級旺盛的蹦跳著,每天腦子里有十萬個為什么,對世界如此的充滿好奇,如此歡喜雀躍!于是才把快節奏的生活、工作腳步慢下來,靜靜的看著他發呆,靜靜的看著他然后露出微笑……
于是,不管是自己,還是孩子,不管在山間、田野,還是城市、混凝土,有一方天地會屬于一個小時候。我的小時候或現在他的小時候。小時候,天真爛漫;小時候,世界簡單;小時候,野花可愛;小時候,我們是笑著一路長大的。不忘初心,也不忘那份單純的美好,何不帶著初心一起上路,讓心花為你而開,讓你為美好而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