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李婷365日寫作計劃第78天的寫作內容
本次寫作是基于《思考,快與慢》第7章--字母“B”與數學“13”
是什么讓你相信了那些荒謬之詞
對于“白魚吃糖果”這樣一個描述,系統1無法判斷,需要系統2通過聯想記憶來搜索“白魚”和“糖果”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各種聯系,這個過程會使這種很荒唐的說法看起來竟有些道理了。顯然,聯想記憶的運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導致“確認偏誤”的。
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因著有《哈佛幸福課》(Stumbling to Happiness)一書而廣為人知。在他設計的實驗中,得出的結論是:
有系統2參與時,我們幾乎會相信所有事情。因為系統1不僅好騙,還容易產生偏見,而盡管系統2掌管懷疑和不信任的大權,但是它有時很忙,不忙時也很懶惰,總會擅離職守。
的確,已有證據顯示,當人們勞累或是精力耗盡時,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卻有說服力的信息影響,例如廣告。
這樣看來,人處于勞累狀態時,系統2沒有足夠的能量進行思考,因此,相信一些空洞卻有說服力的信息就不讓人驚訝了。
光環效應與群體的智慧
如果你贊同一個總統的政見,你可能也會喜愛他的聲音及著裝。喜愛(或討厭)某個人就會喜愛(或討厭)這個人的全部—包括你還沒有觀察到的方面—這種傾向就叫做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使得我們對人和環境的看法產生了一種偏見。例如成語"愛屋及烏",因為愛一個人而連帶愛他屋上的烏鴉。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地關心到與他有關的人或物。日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當我們聽說某個有犯罪前科時,就會對與他相關的家人產生不好的印象。
光環效應也可以化解歧義:如同“bank”這個單詞一樣,“固執”這個形容詞也是有歧義的,但將它放在一定情境中歧義便會被化解。
光環效應注重第一印象,而后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消解掉了。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去工作面試要穿著得體,適當修飾了,畢竟面試官沒有火眼金睛,不可能第一次見面就看出你的真正本領。
對于有些光環效應,我們需要消除其錯誤關聯,對此有以下建議:
1.想要從大量證據來源中獲取最有用的信息,你應設法使這些來源相互獨立。
2.企業高管在主持會議時需有獨立判斷能力,為了消除錯誤關聯,在開始討論某個問題之前,先讓與會的每一位成員各自寫下簡短的意見闡明自己的觀點。
注重不同的信息來源和個人意見,這樣能有效地消除一些人一味附和發言早而又強勢的人的意見。
眼見為實的想法往往讓我們倉促做出決定
聯想機制一個最基本的結構特點就是它只能回憶起已被激活的觀點。但無法從記憶中獲取不存在的信息。
系統2這樣的特點使得系統1只能通過激活的觀點進行情景創造,找到合適的因果關系。這樣的情景可能只是具有連貫性的,但系統1不關注數據的質量和數量。它會在情景具有連貫性時倉促做出結論。這也是眼見為實的運作過程。
眼見即為事實的理念有助于達成連貫性和認知放松的狀態,從而使我們相信某個陳述是真實的。
這一理念解釋了我們能夠快速思考的原因,解釋了我們是如何弄清楚一個復雜領域中那些信息片段的含義的。很多時候,我們拼湊出的連貫情節與事實是無限接近的,完全可以用來支持理性活動。
眼見為實原則也解釋了選擇中的許多偏見:
1.過于自信:每個人對自身想法的自信程度主要取決于他們對自己親眼所見的事件的講述效果。我們不考慮對判斷起決定性左右的證據。此外,我們的聯想系統更傾向于選擇已被激活的連貫模式,抑制歧義和懷疑。
2.框架效應:不同信息的不同表達方式常常會激發人們不同的情感。“90%不含脂肪”要比說“10%含有脂肪”更有吸引力。即使意思是一樣的,當人們通過親眼所見,就覺得意義不同。
3.比率忽略:在判斷中,我們時常忽略基礎比率,只是相信所見的語句描述,這樣也是眼見為實中存在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