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1年9月21日,陰歷八月十五,辛丑牛年,中秋節。
中秋節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節自古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我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
月餅作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來歷史悠久。
“月餅”一詞,在現存文獻,最早收錄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
發展至今,中秋節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漢族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飲食習俗。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贊美月餅,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內已有酥油和糖作餡了。
到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普遍。經過元明兩代,中秋節吃月餅、饋贈月餅風俗日盛,且月餅有了“團圓”的象征義。
經清代到現代,月餅在質量、品種上都有新發展。原料、調制方法、形狀等的不同,使月餅更為豐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蘇式、廣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種。
月餅不僅是別具風味的節日食品,更具有強烈的情感內涵,月餅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已經成為四季常備的精美糕點,頗受人們歡迎。
除了吃月餅、賞月亮的同時,中秋詩詞必不可少,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大量描寫中秋的優美傳世之作,下面與大家分享幾首,感受一下千年古人的中秋是怎么度過的。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嫦娥》
【唐】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中秋待月》
【唐】陸龜蒙
轉缺霜輸上轉遲,好風偏似送佳期。
簾斜樹隔情無限,燭暗香殘坐不辭。
最愛笙調聞北里,漸看星瀠失南箕。
何人為校清涼力,欲減初圓及午時。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月》
【唐】杜甫
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
塵匣元開鏡,風簾自上鉤。
兔應疑鶴發,蟾亦戀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中秋月》
【唐】李洞
四十五秋宵,月分千里毫。
冷沉中岳短,光溢太行高。
不寐清人眼,移棲濕鶴毛。
露華臺上別,吟望十年勞。
《中秋月》
【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太常引》
【宋】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按照慣例,每逢節令作詩一首:
《中秋2021》
梓 ??健
秋入甘南圣境游,
十日歸期仍心留,
蟾宮玉兔爭露鏡,
嫦娥也盼與郎謀;
連天秋雨秋風起,
瑟瑟寒宵聚滿樓,
今夜月圓闔家慶,
明年云漢賞王侯。
下面是2019年和2020年中秋時所作的小詞,每年都有不同的感受,詩詞的魅力應該是即景、即情、即思、即賦,片刻間的感觸借詞抒敘,也是人生之美妙的事。
想了解更多人文歷史,詩詞歌賦,請關注各大平臺“若森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