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定位是校長辦學的重要前提。學校明晰了辦學目標后,如何去實現?這個答案只有靠我們自己去尋找,這樣也促使我們開展基于創建理想學校的行動研究。
山東濰坊廣文中學是由兩所完中的初中部整合而成的學校。作為校長,我應對的第一個問題是:辦一所什么樣的學校,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因為原有的初中部在完中學校管理下帶有明顯的高中化痕跡:在并校后的一段時間里,孩子們上課無精打采,走在校園里神情漠然;教師們總是帶著疲憊與焦慮;家校合作也難以調動家長參與校務的熱情。
一件小事讓我印象深刻。在學校的藝術節上,我們本來選好了學生做主持人,但其中一個男孩在排練期間就被他的媽媽拉下了臺。這位媽媽說:當主持人能讓我的孩子上高中嗎?后來我發現,那個離開舞臺的孩子并沒有因為增加學習時間而提高成績,相反,本來可以通過特長統招進入一中的他,最后卻以擇校的方式進入一中。而另一個本來已經厭倦學習、休學在家的女孩,轉入我們學校后,組織了一個薩克斯社團,從一開始不到10人發展到20多人,她的自信心從此大增,各科成績明顯提升,才華得到顯現。
在這樣的碰撞中,我們的辦學目標越來越清晰,就是要辦一所“學生喜歡、教師幸福、家長滿意、社會認可的理想學校”!
讓“行動研究”促進改革創新
戰略定位是校長辦學的重要前提。學校明晰了辦學目標后,如何去實現?這個答案只有靠我們自己去尋找,這樣也促使我們開展基于創建理想學校的行動研究。學校通過對學生、家長、教師、校長以及部分專家的調研,追問“您心中的理想學校什么樣”。從中,我們找到了通往理想學校的基本路徑,確立了課程、課堂、學生、教師、管理等5個關鍵的成功因素,真正明晰了學校的培養目標:培養全面發展、個性突出,有大家風范、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國際視野的廣文學子。
課程集中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與辦學品位。作為校長,最應該關注的是“課程構建”。如果把學生看作服務對象,那么課程就是學校提供給服務對象的產品,只有提供適合每個學生的課程,才能真正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這也是學校必須接受的最大挑戰,因為沒有教師發展做基礎,沒有課堂改革做鋪墊,課程建設將無法實施。豐富的課程是為學生成長服務的,必須有科學合理的實施通道。我們在實踐中發現,無論年度計劃多么周密,制度建設多么完備,總有關注不到的空間,這時就需要文化的引領。通過梳理思路,學校結合實際,依次走過了教師發展年、高效課堂年、精品課程年、學生成長年、文化管理年,形成了廣文教師發展學校、“54321”自主課堂、三位一體的廣文課程體系、學生成長六大體驗模式、廣文文化20條等發展框架,理想學校初具雛形。
當行動研究成為廣文文化時,在學校的各種分享會議上,我們總能聽到來自團隊、教師基于問題的創新分享。我們欣喜地發現,幾乎學生發展中的需求與問題,都能通過課程途徑加以解決。比如,我們從首屆畢業生離校砸壞東西的事件中,誕生了“離校課程”;從學生入校報到的忐忑不安、茫然無助的表情中,生長出一門“入校課程”;從學生暑假生活質量不高的現實中,開發了一門“進階課程”;從學生入校時英語考試成績的男女生差異中,開發出“英語引橋課程”;從所有學生都遇到的學習難點中,發現了生活經驗缺失帶來學習上的障礙,從而誕生了“難點引橋課程”等。行動研究是學校改革創新的法寶,課程創新是學校教育的永恒主題。
讓“適才教育”成為核心理念
在行動研究中,學校不斷改革創新;在改革創新中,學校一點一滴地發生著改變。當看到孩子們臉上的笑容時,看到教師們心情舒暢洋溢著幸福時,看到家長全心全意支持學校時,作為校長,我為整個校園的生態改變而感到幸福。
細究學校生態的變化,根本原因在于我們不斷地創造了適合每個學生發展的教育模式。從“分班而教”到“選班而學”,為學生提供適合的學習環境;從單一課程走向多元課程,為學生提供適合的發展載體。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變革,為學生提供了適合個體發展的學習方式;六大成長體驗模式的形成,滿足了每個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每一項改革創新,都聚焦了一個點:“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我們將其凝練為“適才教育”。包括兩個要義:“因材施教”,全力提供適合每個學生成長的教育;“因需而教”,全面奠定適應各類人才發展的基礎,并逐步探索形成了“學生適學、教師適教、全員適位、家庭適導、學校適所”的“適才教育”辦學體系。“適才教育”成果先后獲山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學生適學,用心成就每一個學生;教師適教,讓每個教師都獲得發展;全員適位,每個人都很重要、很關鍵;家庭適導,創造家校合育的辦學力量;學校適所,全力打造初中理想學校。“適才教育”模式,為學生搭建起多元發展平臺,營造了濃郁的人文成長氛圍,學校初步成為一所人人向往、學生健康成長、教師幸福工作的樂園。
為了孩子,才能贏得孩子,這是我們的辦學理念,也是學校的重要實踐。
讓“自我發展”成為終生追求
有人說,一所好學校就是要有一個好校長。我認為,學校不是校長能夠選擇的,但不管在哪所學校做校長,我們都要追求“自我發展”:
善于學習。從他人的經驗里學習經驗,從他人的智慧中汲取智慧。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校長才會看得更遠,才能突破鮮花與掌聲的包圍。
勇于實踐。實踐是教育思想產生的源頭活水,獨特的教育思想是“名校長”王冠上的明珠。在潛心實踐中,校長才能擁有獨特的教育思想,才能打開教育真理的大門。
勤于反思。校長對自己的言行進行總結、思考、內省,達到自我發現、自我修正、自我肯定,思想才能萌芽,學校才能持續發展,學生才能不斷進步。
好的教育要由心生發出來。在學習中、實踐中、反思中,心大了,才足以洞察未來;心有了力量,才敢于超越世俗,才能讓關愛每一個學生成為自然。
(來源:《中國教師報》,作者:山東濰坊廣文中學校長趙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