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小桃樹》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文章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景狀物,寄寓自己的情思,字里行間閃爍著哲理的光彩。
本文教學第二課時的設計,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建議運用比較的閱讀方法。
首先將小桃樹的生長過程和“我”的人生經歷進行比較:兩者的成長環境惡劣;兩者的成長經歷類似,充滿磨難;面對挫折的態度不同。通過比較,學生很容易的發現了小桃樹和“我”之間的聯系――小桃樹就是另一個“我”,加深學生對托物言志顯寫法的理解。
再將《一棵小桃樹》與《紫藤蘿瀑布》進行比較。賈平凹與宗璞;小桃樹與紫藤蘿;宗璞與紫藤蘿以及賈平凹與小桃樹。通過比較,學生更容易看出兩篇文章寫法上的不同點與相同點。
運用比較閱讀突破難點。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掌握了比較的方法:異中求同,同中求異。通過比較使課文的難點――哲理理解起來容易了。
課堂上學生采用速讀、略讀把題目中涉及到的相關段落,語句勾畫出來,通過精讀把自己對于問題的思考批注在課本上。每一次閱讀,學生完成相應的問題,鍛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培養學生讀書動筆的好習慣。
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學生把自己對問題的思考在組內交流,通過討論形成共識,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合作意識。他們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本節課設計時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可是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交流展示時的評價,語言單一,不能充分的鼓勵學生。設計的小練筆由于時間緊張,課堂上也未完成,時間分配不合理,前松后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