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在想如何提升學習力的問題,為什么我會想要提升“學習力”呢?因為我發現我之前學了很多的東西,學了之后記不住,記住的東西也用不起來,最終發現自己能力沒怎么提升。經過這段時間的探索,我發現由于之前的學習方法不對導致的時間浪費實在過于嚴重,現在想想懊悔不已。為了不再繼續浪費時間,也為了讓更多人能夠高效、高質的學習,我決定寫此篇文章。
查理·芒格說過一句話:“人類只有發明了發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發展;我們只有學習了學習的方法之后才能成為高手”。所以在成為高手之前,請讓我們好好學習“學習方法”。我相信很多人學了很多東西,可是有一樣東西卻沒有學過,那就是學習“如何學習”。我觀察了很多人,發現很多人的學習是很低效的:低效的學習,低效的記筆記,低效的輸出(很多壓根兒沒有輸出),結果就是低效的能力提升,甚至是倒退。所以,現在此刻,請停止你的低效學習吧,方法不對,會把我們練廢的。
好,讓我們來看看,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學習?
首先我想說:你要看到你所學習的知識的“底層的東西”,那么這個“底層的東西”究竟是什么呢?李善有老師在文章《你與高手的距離,并非只差了一萬小時練習》中指出:人們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絕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隨意的動作,它們大都具有某種“結構”,他進一步闡述:知識有兩個東西組成,一個是邏輯通道,一個是信息量。這讓我很興奮,我似乎看到了藏在知識后面“底層的東西”。
于是我開始留心這方面的信息,收集這方面的資料。說來這個世界非常神奇,當你關注什么,什么東西就會顯現出來,很像“吸引力法則”,讓我們接著往下看:古典老師今年(2017年)出了一本書《躍遷》,他提出了一個概念——知識晶體。他解釋道:知識點之間能夠形成穩定的架構,知識就形成一種“知識晶體”。查理·芒格——又是這位大神——在《窮查理寶典》上說過一段話:如果你只是孤立的記住一些事物,試圖把他們硬湊起來,那你無法真正理解任何事物.....你必須依靠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的經驗。看到這里,我相信你們一定都知道知識的“底層的東西”到底是什么了吧!其實高手們講述的都是一個意思,為了便于理解,我稱為“知識的底層邏輯”。
所以,當我們輸入足夠多的信息量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去構建“知識的底層邏輯”。然而,很多人從書本、網頁、公眾號等渠道獲取有用的信息后,做的最多的可能是收藏,然后就沒有了。職場當中很多人在培訓中記錄了很多的筆記,拍了很多照片,回來就再也不看筆記或者照片了。好可惜,他們(加上以前的我)錯過了一次躍遷的機會——構建“知識的底層邏輯”。
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如何構建知識的底層邏輯。哎,知識的底層邏輯長什么樣子的,有沒有一個具體的形狀?我告訴你,有的。古典老師在《躍遷》這本書中有段話引起了我特別的注意,這句話是這樣的:麻省理工學院計算認知科學實驗室主任喬什用計算機模擬了循環結構、星星結構、方塊結構、鏈條結構等,最終用數學方法證明人類的最佳的抽象知識結構是樹形結構。高太爺(知乎排名前0.001%的頂尖大V)把這個結構形象的稱呼為“知識樹”,為了便于理解,我引用高太爺的概念——知識樹。
那么問題又來了,如何構建知識樹?簡單來說有三個步驟:
第一步:界定“元知識”
第二步:提煉
第三步:畫出知識樹
具體的我就不展開了,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去看高太爺的文章《終身學習?不懂這個方法就是白學!》,那里有詳細的介紹。
好了,如果你能夠有意識的去練習知識樹的構建,我相信你對知識的記憶和提取將會大大提升。認知心理學研究指出,記憶效果取決于信息編碼方式,“深層次”加工比“淺層次”加工更有利于知識的記憶和提取。但有效的深加工肯定是在記憶內容和已知信息間建立聯系,而建立知識樹是最為有效的方式。當你的知識樹足夠多,最后成為了“知識森林”,那么恭喜你,你成為高手了。
最后,祝愿大家能夠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實現真正的“躍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