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換工作,接觸了新的領域,需要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但學習了一段時間成效甚微,經過反思,我覺得可能是學習方法的問題,對知識的掌握不夠深入,只是死記硬背,完全沒有融會貫通,導致應用的時候困難重重,關于如何學習,這本書給了我很大啟發。
深度學習體系:提問,解碼,操練,融合。
一. 提問——將我們引向深度學習的起點
在深度學習中,問題的意義非凡,為什么這么說?
我們先來看看非問題導向的學習過程(通常我也是這么做的)
訂立學習計劃——實施學習——回顧和整理
但結果只是整理后的資料放在那里,遇到問題我依然束手無策。這種情況讓我困惑很久,終于在書中找到了答案:
原來我一直是吸納者/搬運者,在這樣的學習過程里,我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方法,觀念,困惑都沒有調動起來,這種「傳遞—接受」的學習模式,被稱為「直接傳遞模式」,沒有問題引導,學習后只得到一盤知識的散沙,沒有實際意義。
其實更合理的模式是:「建構主義」的模式,即學習者的知識不是簡單地吸收而來,而是主動地建構而來,學習者必須充分地調用已有知識,在一個主動性目標的指引下,去探索新接觸到的知識,并最終納入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而問題就充當這種指引作用,基于現在已掌握的知識,經過不斷提問和回答,最終拓寬現有的知識。
所以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經常去思考以下四個問題:
1.?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已具備了哪些相關的知識?
2.?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又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這些知識對原有知識構成了何種補充或者挑戰?
3.?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且這些東西我通過簡單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無法輕易地獲得解答,同時又有價值成為我長期去探索的問題?
當然我們也可能會有很多其他問題,那么什么樣的問題能刺激我們不斷建構知識呢?
長時程問題,即提出一個現實場景下的、可能具有開放性解答的問題,而非一個純理論的或者封閉性的問題。例如,探究讀書方法,如果問「速讀是不是一種好的讀書方法?」,那么一旦得出「好」或者「不好」的結論,這個問題就可以關閉了;而如果我們問:「讀書時應如何選擇和調整閱讀的速度?」,那么就可以比較容易地探究下去。
二. 解碼——決定了我們對知識掌握的效果
所謂學習,廣度不夠使人閉塞,深度不夠只得皮毛,是否善于對資料解碼決定了我們對知識掌握的效果,而且我們常需要面對各種各樣全新的信息內容,如果不經解碼,則不可能使其與我們原有的知識體系相整合。對信息材料的解碼,其實就是內在知識重新建構的過程,也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
那么,什么是解碼?解碼就是理解嗎?
不,解碼比理解的層級更高,理解通常只涉及對字面意義的解讀,無需做太深入的思考,并且理解應遵從本意。而解碼則是一個更為主動和主觀的過程,不同的解讀者對同一材料的解碼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就像看同一部電影,不同的人能讀出不同的意味。我們心中有什么樣的問題,其實也決定了我們觀察的視角,從而就可能做出不同的解碼。解碼雖無一定之規,卻還是有高下深淺之分。
基本的解碼方法,主要就下面三個層次:
1.?它說了什么?(它原本就要傳達的信息和知識)
2.?它是什么?(對文本的反思,以審視的目光對文本進行評價和定性)
3.?它是怎么實現的?(對形式和構成的洞察,研究寫作、表達的手法)
那么深層次的解碼方法是什么?怎么成為解碼高手呢?這非常不容易,作者也僅給出三項觀察和思考的途徑,以供參考:
1.不要只去尋找結論,還要去尋找過程
2.不要只去做歸納,還要去做延展
要注意,歸納,其實是信息的減損。必要的時候,我們也要進行延展。
3.不要只去比較相似,還要去比較不同
相似意味著安全,意味著我們原有的認識無需更改和校正,導致知識系統無法
適應性地擴展,所以我們更應關注不同,因為它們更富有啟發性。
三. 操練——使我們在實際生活中真正應用所學知識
掌握了多少知識,取決于你能調用多少知識及其關聯,而勤加操練能夠幫助我們成功進行調用。一個人頭腦中存儲的知識可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程序型的知識,我們可以通過技能的訓練不斷地強化和完善。
可對于陳述性的知識,我們自學時應如何進行練習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1.?操練的意識。明白操練的重要性,懂得主動和積極地進行知識操練。
2.?操練的方法。知道選取合適的方法對自己所鉆研的領域進行操練。
這兩個問題解決后,作者提出一項重要理念:把知識當做一種技能來學習。在此理念之下,至少可以嘗試以下三種知識操練的方法:
1.寫作式操練
寫作是對信息進行輸出的過程,是一種典型的知識重構活動,此外,寫作能夠獲得反饋,及時改正錯漏。
2.游戲式操練
就是構造一個現實中并不存在的假想情景,然后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設想事物在這個情景中的變化。例如《生活大爆炸》中的問題:在一個犀牛被當寵物養的世界中,誰將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
3.設計式操練
調用已有的知識,通過設計某一種解決方案,來解決特定的問題。
四. 融合——在所學的知識之間創造關聯
以前我自己的知識體系就是樹形結構,每一片葉子都是分散而獨立的,葉子與葉子之間不存在聯通。但現實中的問題,它們的發生和解決,往往需要同時調用不同枝丫上的葉子,因此知識融合非常關鍵。
那么如何將原本獨立或者疏遠的知識加以融合呢?
1.遷移
某個領域中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可以遷移到另外一個領域,比如學畫的經驗就可以遷移到學習編程的過程中。
2.印證
不同領域中解決問題的過程,可以印證某個普遍規律。比如潛意識在思維中的作用,數學領域和戲劇領域就可以相互印證
3.互補
我們可以對同一個議題,找到不同視角下的論述并綜合在一起,得到對這一議題比較全面和深入的認識。
到此,深度學習的體系就分享完了,書中有很多示例和練習,想要再深入了解的人可以點擊文首鏈接(百度閱讀)去看。
我個人目前希望在兩個領域中有所突破,那么就以這兩個問題作為我深度學習的起點:
1.如何成為一名高段位運營者?
2.如何寫出吸引人的文章?
關于“曾木巖”
年末換了工作,進入現在公司的市場部,工作與運營相關,接觸后發現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比想象的多的多,總之不學不行,所以想不斷閱讀相關書籍并分享讀書筆記,同時總結工作中的實踐情況。
除此之外,也對心理學,自我管理,文史哲感興趣,不止是書籍,電影和音樂也不能少哇,感想,體會,腦洞,吐槽都會有,話說自己本來就是一朵內心戲極多的奇葩撒~
我會基本保證”曾木巖“每天一篇的更新頻率,這對我(重度選擇困難癥和拖延癥)來說是一項巨大挑戰,但我深知人做最艱難的事,才是進步最大的時候,只有走出舒服區才能成長,不是嗎?
對了,今天是情人節?——單身狗小曾的情人節應對大法: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