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想安逸的人,往往過著無法安逸的人生

周六晚上和朋友在咖啡店里聊天到深夜,回去時天空飄起小雨,撐著傘走在小區里,昏暗的路燈照不亮回家的路。

今晚的聊天有一句戳中了我:太想安逸的人往往過著無法安逸的人生。

而實際上,這世界哪有什么真正的安逸?只要還想在叢林法則越來越顯性化的時代下生存,你就無法停靠下來,因為止步不前就意味著失去競爭資格。

在叢林法則越來越顯性化的時代,我們終歸是一群不能停止趕路的孩子。

我發現身邊的朋友中有一類人,他們將追劇、看綜藝、玩手游當成每天下班后的休息常態,在他們的朋友圈除了自拍曬美食就只有吐槽劇情和分享游戲點贊,他們將日子過得安逸如水。

我一直相信對于職場人士而言,如何利用好上班時間之外的時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未來的發展可能性。

或許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目前的生活已經很滿足,朝九晚五上下班,不高不低的收入維持生活綽綽有余,沒有太大的野心或追求,只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即可。

可世界并不會因為你愿意歲月靜好就讓你現世安穩。

因為你的消費需求不會始終滿足于當前的水平,隨著見識越多和社會發展,總會有一些你很喜歡的東西標著很貴的價格,到時你是淡然處之還是望物興嘆?

因為你的工作不可能一輩子安穩如初,隨著中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縮短到2.5年,老板已被笑稱為高危職業,你失業的幾率可能比跳槽幾率要高得多。

更何況未來的競爭會越來越殘酷,知識迭代和技能更新的頻率越來越快,你會發現曾經讓你安身立命的技能居然越來越不值錢,就像十五年前稍微懂點計算機都能被稱為高手,現在別說懂計算機,連玩軟件編程的都一撈一大把。

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論理中提到,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只不過是人的兩個底層基本需求,我們在底層需求之上還有被尊重需求,都希望自己擁有穩定的社會地位,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

遺憾的是,在世俗社會里,身邊的人往往以財富或能力去評估對一個人的尊重程度,你的看劇數量,追星經歷均無法給你帶來贏取別人尊重的機會。

以透支未來更多可能性為代價,在該奮斗的年紀一味求安逸,不僅過不上安逸的人生,也終將會令你后悔莫及。

而還有一些人,他們與安逸無關,卻走向另一個反面——過度焦慮。

一些過度焦慮的人,往往懷著賭徒心態經營自己的人生,做任何事都急于求成,渴望只拼一次,便讓此生高枕無憂。

就像很多人跳出去創業并不是為了給世界帶來一些改變,而是指望靠一份描繪美好未來的商業模式獲得資本青睞,三年上市五年退休釣魚。

所以像“XX成為史上最年輕總裁”、“誰誰中了幾十注雙色球一等獎”等新聞總是很受歡迎,因為浮躁的人們需要這些資訊來鼓舞,他們會將自己代入其中,幻想著不久后的某一天自己就是新聞中的男主角,然后再次陷入狂熱中。

事實上,當潮水褪去,很多人輸到無可再輸之時,才恍然為追求一勞永固的安逸而努力是一個偽命題。

我明白人心浮躁來自于社會貧富懸殊不斷加劇,就像房子對于有的人來說僅是投資工具,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確是窮盡一生也不一定能得到的剛需品,哪怕收入一直在漲,但一對比房價漲幅卻讓人感到無助的絕望。

所以,很多人想通過換一種工作方式,賭上一切盼望換來一次轉機讓自己彎道超車,比如丟掉穩定工作冒然創業。

但其實,在做出屬于影響人生的重大決定時孤注一擲是一種高風險行為,而高風險不一定就能帶來收益,特別是在你并不熟悉的領域里,因為你不知道前面有多少坑等著你跳。

隨著年歲增長,終有一天那些在年輕時就選擇安逸的人,會被社會與生活倒逼醒悟。

那曾以為已練就的波瀾不驚心境,會在現實面前不堪一擊。

可那時候,他們或許只剩孤注一擲的機會,而往往此時的試錯成本已經高得嚇人,甚至需要用一生去買單。

-END-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