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多少人活成彼此不理解的模樣,漸行漸遠。
晚間在微博上看到的小短文,這句話便在心里縈繞不去。于是在自己的微博上又再次表達了一次。好友圈,希望有人能懂。
“你在和誰漸行漸遠?”疑問來自于很長一段時間里,在我的微博、微信社交圈評論區里消失的一個人。
不評論,也是我的日常狀態。但是,私下的聯系卻間接地告訴我,他一直關注著,那個呈現在大眾視野里的我,一絲一毫。
“感慨一下,又不是你”。不記得從什么時候開始,越來越習慣用這種敷衍的語氣跟他聊天。不管是文字,還是電話里,總是那么挑釁地。
“還有誰”。這家伙,現在語氣也變得跟我一樣了,總是毫不客氣。
還有誰。你是說,你也一樣感覺到了嗎。我在心里不禁這樣想著。
這世界上,一個人一生,大概會有千千萬萬的與他人的交集。直到生命結束時,留下不可磨滅痕跡的,是不是,只有那么幾個。
過去二十幾年里,真正提醒自己起著歲月警醒的,到底是什么。
家人就是家人,從出生在這個小家庭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彼此之間是至親至密血濃于水的聯系。不管生活要經過什么的考驗,每當想起家人的期望和信任,心里就會自然多出幾分無畏的勇氣。隨著成長,每當想起歲月在父母身上留下的痕跡,總會生出心疼與擔憂。四年前,父親親自送我到大學報到的情景,與如今視頻畫面的他的面容對比;二十年前老照片中的媽媽,那個擁有美好面龐與清瘦身材的女子,與如今臉部肌肉松弛,身材發福的婦女相比,處處見證著時間的無情與生活的殘酷。而他們清楚地選擇那樣的代價,換來我健康的、順利的成長。
有時候走在路上,經常會看到一個大人和小孩,大人傾聽著小孩稚嫩的語言,就那樣大手牽小手,慢慢走出我的視線。在我那么小的時候,我大概也是這樣牽著父親的手,母親的手吧。是不是每個小孩,一生中都只有那么七八九年,能夠毫不羞澀無所顧忌地把手掌伸進爸媽那只厚實的,溫暖的大手里。印象中,大概是十幾歲的時候,跟著媽媽去市集的時候,擔心我被人群沖散,媽媽還會牽住我的手。也是那時候才意識到,原來牽媽媽的手是很讓我溫暖的一件事。所以我也忘記了,我已經無意識地習慣了不再牽爸媽的手。到了如今,更加沒有機會也不敢做出這樣的舉動。我的性格跟爸媽都一樣,不善于情感流露。
可是,我知道,不管我這一生與多少人漸行漸遠,我都想要而且必須,永遠和我的家人緊緊地結在一起。
我的爸媽,很想告訴你們,在你們看不見我一個人在外生活的日子里,也許你們會越來越不了解你們的孩子,不知道我的工作,不知道我的生活,也不知道我有哪些朋友,什么時候遇到了愛情,什么時候一個人痛苦。但是相反,你們的孩子,一定會越來越能夠理解你們,理解那些以往,以及現在。小時候,你們一路呵護我,長大后,由我一路守護你們。
走出小鄉鎮,離家這幾年,身邊的朋友圈拓寬了很大一圈。大學同學,校友,兼職認識的朋友,工作的同事。人數不多,也不少。我不是一個特別活躍的人,大多時候留下的印象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孩子,僅此而已。身邊有那么幾個三觀略合的朋友,心里不舒服的時候,不會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可是,我也常常想起這類的問題,例如,各自天涯的朋友,還有多長的時間會繼續聯系,再聯系會不會都變了,從無話不說變到無話可說。這種,是我想到的最糟糕的情況。最平凡的情況就是,慢慢會發現對方說的話題,可能在我的興趣范圍之外,可能彼此的神經再也感受不到對方的喜愛程度,也可能,彼此的價值觀,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距離。
試過兩三年不常聯系的朋友,見面一味抱怨自己生活,羨慕別人的生活。除了傾聽與偶爾的附和,我好像再也不懂怎么說出安慰的語言;
試過接近畢業的時候,聚在一起講工作和事業的時候,我想聊聊我們過去在一起的時光。而我的朋友們卻只談未來。我好像并不想在自己還尚未入世的狀態下,在別人面前畫出一幅事業的藍圖;
試過一起朝著同一個目標奮斗了一段時間的朋友,在各自天涯一方后,僅限于朋友圈偶爾的點贊卻從來沒有一點聯系的跡象;
也試過,曾經認定為生命里重要的人,一句不愛了,從此消失在彼此生命里,好自為之,留下記憶的瘡口,只待時間慢慢修補。
這世界,有多少種緣故的交集,卻只有這兩種不一樣的結果。一種是此生糾纏,一種是漸行漸遠。第一種常見于親人,最愛的人,需要最強大的愛的力量才可永久凝結,像父母兄弟姐妹,像執子之手的戀人,以及生死患難之交,知己;第二種多見于,在一段時間內曾經重要的人,對你產生過影響的人。可能是一次幫助,一次話題的打開,參與了一段時間內你生命里的扮演,過后便演變成“很久以前認識一個人”這樣的故事來。
這世間有多少交集,與你漸行漸遠。抓緊該抓住的,放開應該放的,像一道兩項選擇題。可是,選擇從作出的那一刻起,就必定會有“當初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