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紅塵》是作家豆豆所寫的一本小說,全書圍繞著“因果論”展開,一個因對應一個果。產生一個果必然有其對應的因。
除了繼續保存豆豆小說特有的世界背景,商戰風云和人生思考之外,政治元素的介入,顯得非常突出,從蘇聯解體,“石油大亨”羅家明一夜之間破產自殺寫起,始終不離“政治”;而葉子農作為一個“西馬”的觀察者,獨處海外,順從著實事求是的生活著。他的“見路不走”的如禪偈般的哲言,貫穿了全書,神秘莫測,成為人人在破解的一道難題。巨商,演藝明星,海外學子,紛紛登場,場景在莫斯科,紐約,巴黎,匈牙利,中國之間穿梭般展開,全書帶給人一種新鮮,浪漫,刺激的閱讀沖擊力。
文章開頭以一個人的死拉開了“見路不走”的神秘面紗。什么是“見路不走”?是實事求是的通俗化解釋,即遵從因果律,不唯經驗,不唯已存在的事實。從“果”出發,尋找能產生這個“果”的“因”。
在柏林債權人會議上,葉子農以“哦,是這樣。那你就抗住地球讓它走慢點,以天計算吧,不然你來柏林就是一個錯誤”回復戴夢巖的質詢可以看出葉子農是一個不在乎別人評價的“懶人”,這也符合他自由散漫的人物設定。
葉子農提出以“過路勞務”的形式解決問題,這與《遙遠的救世主》中的觀點不謀而合,如果你想過去,必須先讓出一條道,讓其他人過去,這讓才能讓自己更加順暢通行。這種“過路勞務”的方式首先是在法律的允許范圍之內的,同時對解決就業壓力和耕地分配有積極作用,并且也符合地方利益和官員政績,無疑是一個多贏的辦法。在下文中,葉子農在說明這個辦法的能成功兩個前提條件是:
1. 中國公民申辦護照早晚會像辦身份證一樣簡單,但是現在還沒簡單。
2.?刑法將來可能會增加騙取出境證件罪,但是現在還沒增加。
這兩個條件無疑是“見路不走”即走因果律的充分體現。規避法律風險就是正視法律的存在,就是遵守法律?!凹佟钡膶嵪啾厥羌傧?,天下只有看不清實相的人,沒有色空各異的事,‘需要解釋’本身就需要解釋。只要一件事情是事實,不管是當面對質還是背后出賣,法律都保護你。
規律的學說告訴我們,因為‘過’是被允許的,是可以被原諒的,所以因為‘過’所產生的錯誤,不能算是一個法律錯誤。
在布蘭迪對羅家明因‘見路不走’而死產生疑問時,葉子農對羅家明的做法做出了評價:“那不叫見路不走,那叫事于道,又走了一條見路不走的路。見路不走就是實事求是,不住一法,你理解成不拘于經驗教條就行了。"羅家明在俄羅斯做石油生意投資,是為了’見路不走‘而見路不走,是為了做高人,做高事,脫離了事實求是的本質內涵。
債權人會議后,好奇心使得布蘭迪與老九不約而同再次登葉子農的門,在布蘭迪關于馬克思主義陣營失敗得論述中,他認為他知道得是自己知道的,殊不知他知道得只是別人的知道,這和葉子農為了探尋馬克思主義得本來,而不是去評價共產主義的勝利不同向。馬克思主義是社會發展規律的學說,是規律的發現和解釋,屬于準不準確,不屬于勝利的評價范疇。
整個紅川勞務事件的核心就是‘見路不走’。不因為存在被認為偷渡的可能,而把這條道路給徹底堵死,而是尋找成事的條件——法律支持。在老九對羅家明的因’見路不走‘而死產生疑惑時,葉子農是這樣回復“見路不走是提醒他,甭琢磨什么高人、高招兒,是讓他做老實人、辦老實事的,是讓他實事求是的,可他還是奔高人高招兒去了,這一奔可就瞎了。羅家明就是這樣死的,你要往那兒奔,你也死?!币廊皇且蚬稍诎l揮著作用。
想的作用之管想的用。每個條件只管他這個條件的用。實事求是是個很大的概念,很原則,很寬泛,只是你聽多了,不覺得它神道了,不覺得神道并不表示你就真懂了,更不表示你就能操作了,就像好多人在說實事求是的時候,其實實事求是根本不關他的事,他那樣說只是想表示他是明白人。見路不走是‘見路非路,即見因果’的意思,跟‘見相非相,即見如來’是一個道理。見路不走是實事求是的執行和具體,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啥叫路呢?成功者的經驗、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沒人走了,它管借鑒、模仿、參照的用。但是我們說它有漏,不究竟,因為成功者的經驗是他那個條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復制他的條件,完全復制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見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于經驗、教條,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是無漏的。那咱說是人就會有錯,但你至少有了這種意識,比起唯經驗唯教條就少出點錯。啥叫命運呢?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力之外,剩下的不就是多出點錯與少出點錯的區別嘛。
如來是啥呢?這得從因果律說起。什么條件產生什么結果,這是規律,這個規律是怎么來的呢?不知道,因為說來就已經錯了,有來必有去嘛,而因果律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人們就用如來這詞來表述這種性質?!娤喾窍?,即見如來’的意思通俗點說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這里的如來當真相講,往大里說就是了悟得道的意思。
迷信的和科學的都用得道這個詞,那就看你的甄別能力了。毛澤東就是得道的,你看看他的矛盾論和實踐論就知道中國革命為啥能成功了。毛澤東和鄧小平都是見路不走的,都是不拘經驗教條該咋辦就咋辦的。見路不走不是讓你跟別人一樣的,也不是讓你跟別人不一樣的,它不以一樣不一樣為判斷,它是讓你立足自身的條件,以自身的條件可能為判斷。
羅家明的死是因為他是要做高人,甭管啥道理先別妨礙他做高人再說,這時候甭管啥道理都會被歧讀,只要你還有顆做高人的心,你就會這樣,由不得你自己。這時候見路不走就不再是實事求是了,而是我要跟你不一樣,我得是高人的、高招兒的,這就背離了條件的可能。羅家明的判斷能力是不足以判斷蘇聯政局的,他的資金能力也不足以支持他做那樣的賭局,但是他放大了他愿意放大的,縮小了他愿意縮小的,不栽跟頭還等啥?
人是最愿意走捷徑的,比如誰誰的成功之路,他以為別人成功了,他照搬過來也會成功,那就危險了。唯經驗、唯教條,這東西害人呢。甭管是誰的經驗教條,一碗面條你去唯唯還沒啥,可要放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那后果就不得了了。
以新舊劃分,昨天都是錯的,今天都是對的,那還分什么對錯?好好過日子就行了,反正每天都是對的。
這是個‘場’的世界,有多少立場就有多少觀點、主義。眾生是立場的、利益的、好惡的,眾生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東西,出離立場的觀點在立場的圈里是沒地方立足的,因為沒有‘場’可以讓你立。人們相信共產主義,不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真理,是相信了一個許諾。今天不信了也不是因為它不是真理,是沒得到預期的實惠。眾生不管你真不真理,他們只需要許諾、兌現。半個世紀的烙印,共產主義一詞已經被烙成了一個空洞的符號,連共產黨的領袖都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透視一個國家有三個角度,分別是技術、制度和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國植根最深、影響最大、滲透時間最長的文化,之所以有這么強的生命力自有它的道理,因為它適應皇權制度和小農經濟的生產力要求,但是到了工業革命和資本經濟時代,它已經無力承載現代工業文明了。美國是移民國家,各種價值觀匯集,不存在根深蒂固的一統文化,所以很難理解一種文化的根深蒂固對一個民族意味著什么,中國只能站在這塊文化土壤邁進工業文明。如果儒家文化管用,是解放生產力的,誰敢欺負這么一個大國?歷史的事實是,在這個主義那個主義之間,中國的國情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不是因為共產黨比誰會打仗,是社會基礎,正如美國的社會基礎決定了美國的社會形態。
人最難做到的是實事求是,妄念、貪念、雜念一大堆,就算想實事求是,你也不知道怎樣實事求是。見路不走是實事求是的通俗版,是提醒你不要唯經驗、教條,要走因果、走條件的可能。見路不走是讓你解放思想,不要怕跟別人不一樣,因為很多人一看到跟別人不一樣就覺得不正常了,心里不踏實。也不要怕跟別人一樣,因為也有很多人是生怕跟別人一樣顯不出自己高了。見路不走是解決實事求是的可操作性問題,實事求是的態度、觀念、思想,是一切正確認識和決策的基礎。
做一項事業。不往左看,不往右看,只看市場、顧客,只看你自己條件的因果。不以新舊論,不以跟別人一樣不一樣論,只以有效論,有效與否是唯一的取舍標準。凡左顧右盼的,大多是不清楚內在因果的,學個形,漏其神,很危險。人家的成功有人家的條件,人家的條件不是你可以悉數復制的,精髓不是學來的,是悟出來的,人家的內在因果不是你從外表看一眼就能具備了。強調見路不走,要立足自己的條件。
奢華之所以奢華,是因為大眾不可及。如取規模效應,則必須大眾可及,普天下的規模效應無不安住于規模消費集群,這是規模效應的因果律。降低成本不是缺斤短兩,不是讓員工死去活來超負荷工作,而是不緣起降低成本命題的根本理念,從本體設計和機制設置就不允許緣起降低成本問題。
顧客和無關痛癢的人都可以認為像XX模式,但唯獨你不可以,你要這樣認為就有危險,就有可能不自覺套用模式,而你的條件是不可能與XX的條件完全一樣的,你不能在意相似或不相似,你只考慮條件與目的的有效。
一分錢能花出一分錢的有效,你已經不是人了,是神,這表示你沒有錯誤。但是,只要你還是個人,怎么可能不出錯呢?一分錢能花出八成的有效,就是我們常說的高人。六成的有效,就是可以接受和允許存在的。一分錢掰成八瓣花,那得是多大的貪心哪,您還有可能如實觀照事物嗎?無效,您再省也是扔。
關于人的幸福感。在有限的認知條件中,幸福感評價標準是否是物質條件的豐厚程度?如果是以物質條件的豐厚程度來作為評價標準,那么在現代生活的所有人的幸福感都應該強過秦始皇。如果是以秦始皇君臨天下,萬眾之上作為秦始皇比現代人幸福的前提條件,那么物質條件就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得比別人強才幸福。
民主是家天下歷史條件的產物,是主仆的思維,民天下之后的民主是一個頭上安頭的偽命題,真正的民主是不緣起民主命題的民主,主仆關系與人民的根本利益所能允許的公民基本權利是兩碼事。凡是國家所有權屬于人民的,就是民主。凡是人民的意志體現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就是好民主。
民主的概念性以及它的適應范圍不是我讀本書關注的點,要想搞清楚民主的邊界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緣起民主的因,只有不緣起‘民主’的民主,才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民主。正如‘需要解釋’這句話本身就需要解釋。馬克思主義的因果律是探究事物發展規律的學說。不是以勝敗為邊界,而是以探究事物發展的規律性作為研究對象。出離了‘場’的存在,以‘鏡子’作為客觀存在對主觀存在的映射,以條件的可能性去探尋結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