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書叫《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作者卡爾·紐波特在書中提供了一套有效使用腦力,把深度工作的能力內化成日常生活中的核心技能。今天,我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其中的2種方法:抵御干擾和科學規劃。
①『抵御干擾』
心理學家威爾海姆·霍夫曼及其搭檔進行了一項實驗,結果表明人們整天都在抵抗欲望。排名前五的榜單中,包括:在困難工作中休息一會兒、查看電子郵件與社交網站、上網、聽音樂和看電視。其中網絡和電視的誘惑力尤其難以抗拒,試驗對象只有大約一半的時間能夠成功抵御這些讓人上癮的消遣。
當我們了解到這一點,就可以想辦法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別設計的慣例和固定程序,讓自己盡可能少地消耗意志力去抵抗誘惑,實現深度工作。
001 與外界隔絕
與外界隔絕就是人為制造一個遠離外界的環境,讓自己專注工作和思考。比爾·蓋茨每年進行兩次“思考周”,在這段時間里,他遠離世事,一心一意沉淀自己。在1995年的一次思考周中,他寫下了著名的“互聯網浪潮”備忘錄,這就是專注帶來的力量。
002 鍛煉操抵抗網絡誘惑
預先規劃自己使用網絡的時間,設定一個時間段,在此期間,無論做什么,就是不去摸手機或者碰電腦,這段時間就是你集中注意力抵抗網絡誘惑的鍛煉操。可能你會克制不住,那么,不妨把手機留在家里,出去散散步或者運動一下。練得多了,你的大腦會對網絡有更多的抵抗力,增強自己控制注意力的能力,為深度工作打下基礎。
003 固定時間上網
不要時時刻刻去回復微信中無關痛癢的問題,你完全可以用一天中比較低效的時間去回復信息、刷朋友圈、逛淘寶。不用擔心會錯過什么。假如事情非常緊急且重要,對方一定會通過別的方式找到你。如果工作中必須時時使用電腦,關閉QQ、微信等聊天工具,不要設成開機登錄的狀態。工作時,手機屏幕朝下放,關閉新消息提醒,或者直接關機。
除了每天的固定時間遠離網絡,我們還可以每周拿出一天,讓自己擺脫網絡,用這段時間來靜處、反思或者進行戶外運動,回歸大自然。
②『科學規劃』
與深度工作相比,有一種工作很分散注意力,那就是浮淺工作。浮淺工作指的是事務性工作,通常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這類工作常常不會創造太多價值,也容易被復制。
在網絡時代,深度工作越來越多地被小事擾亂,比如你正寫著項目報告,突然系統提示有一封郵件需要處理,或者正用手機看電子書,心思卻被冒出的“你收到了一條微信消息”擾亂。怎么摒棄這些浮淺的小事帶給我們的影響,全力投入正在處理的更重要的事務中呢?答案是科學規劃。
001 一天中的每一分鐘都做好計劃
準備一個專門的筆記本,以半小時為單位把工作日的每一天劃成方格,將自己的工作填到空格中。把最重要的工作安排在一天中的高效時間段,預留充足的時間。確保每一分鐘都在某個方格里有所體現。
列一個清單,把1分鐘、3-5分鐘可以做的事整理出來。有空閑的時候,按照時間長短找出清單中的一件事來做。
002 根據效率合理安排深度工作
把一天中的高效工作時間用于不受外界干擾的深度工作,把手機放在夠不著的地方,只處理最重要的事情,比方說寫報告、做計劃、閱讀、思考等。再把剩下的時間用來做其他的事情。
設定一個啟動時間,每天在固定的時間開始深度工作,并形成習慣。比如,我們可以設定5點20起床,10分鐘梳洗后,看一個小時的書,然后打開剽悍晨讀、閱讀,并在第一時間寫下自己的感悟。
003 定量分析每一項活動的深度
為各種工作的深淺度打分。需要大量專業技能,可以在單位時間內提供更多價值回報,能夠帶來成長以及時間復利的事情,記為深度工作。比如我們每天專注閱讀,做年度計劃,給別人做分享,寫反思日記等,打高分。而取快遞、刷微信、逛淘寶之類的事務,就是浮淺工作,它們雖然也耗費了我們的時間和精力,但帶來的成長和價值回報卻很低。不妨把這部分工作放在低效時間來做。
004 利用可視化計分卡
書中,作者分享了一個計分板的方式,通過對每次專注工作的時間及產出加以記錄,讓大腦得到及時反饋,從而激勵自己更多地去從事深度工作。這個方法很重要的一點是把它變成日常的一種習慣,使過渡到深度工作狀態的阻力減到最小。
總結一下,我們今天給大家介紹了2個方面的內容:抵抗干擾,讓自己更專注;科學規劃,摒棄事務性工作、社交媒體等浮淺工作的消耗,把高效時間投入到深度工作中,全力創造富有效率和有意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