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8日星期一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在梁老師的推薦下,我加入了中原名師李朋云初中英語工作室,認識了長垣第一初級中學的李朋云老師和他的團隊,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李朋云老師是個雷厲風行的人,我上午加入他的團隊,下午他便給我布置了第二天團隊研討時的任務,讓我分享自己的經驗。徹底“粉碎”了我在這個團隊潛水、觀望的想法,讓我以積極的態度做真正的工作室研修成員。7月19日晚上7:30,我參加了李老師工作室的第一次研討活動,對我來說,這是一次如海綿吸水般的學習過程。下面把我的所學、所思和所行匯報如下。
一、所學
1.學習了李朋云老師嚴謹、細致、專業、高效的工作作風。
李老師在給我布置任務前有溝通。他會根據我的經歷和經驗,給我提具體的要求,讓我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他的指令很清晰,語言很專業,方向很明確,沒有任何廢話和套話。從他身上我既看到了將者風范,又看到了一位導師的領導力。
李老師布置完任務后有跟進指導。他給團隊布置完任務,發送了大量的相關內容的鏈接,理論結合實踐,供團隊成員學習。也是通過李老師發的鏈接,我把以前斷斷續續未聽完整的王薔老師關于單元整體教學的講座又看了一遍,對端元整體教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我
提交了自己的分享稿以后,他認真閱讀并給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分享那哪一部分,怎么分享,都有明確的要求,并讓我做出課件。
7月19日上午8點多溝通,下午2點提交分享稿,下午4:30 提交課件,晚上7:15進入騰訊會議室調試設備,這一天我感到從而有過的緊張,也感到非常充實,高效。
?
2. 學習了梁樹麗老師精彩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7月19日下午,李朋云老師在我發送了課件以后,給我發來了好友梁樹麗老師的分享課件。我和老梁雖然是好友,但是這兩年我在專業成長方面下的功夫真不如她。她跟著王彩琴導師不斷學習,每月又參加一次網研社的案例研討,不斷地學習和沉淀,她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應用都有了突飛猛進的成長。
梁老師結合王彩琴教授曾經在語篇教學和寫作教學中的三個關鍵詞what、why和how,開展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與實施的三條“經驗” ,非常值得我學習。這三條經驗是:
(1).深入開展語篇研讀
教師要對語篇研讀,對語篇的主題、內容、文體結構、語言特點、作者觀點等進行分析;明確主題意義,提煉語篇中的結構化知識,建立文體特征,語言特點等與主題意義的關聯,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語篇傳遞的意義,挖掘文化內涵和育人價值,把握教學主線,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為設計教與學的活動提供依據。
(2)研讀語篇要重點回答3個基本問題。
第一,語篇的主題和內容是什么what 。
第二,語篇傳遞的意義(作者的意圖,情感態度或價值取向)是什么why。
第三,語篇具有怎樣的文體特征、內容結構和語言特點how。
(3)教學設計與實施要以主題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活動,引導學生整合性地學習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圍繞主題表達個人觀點和態度,解決真實的問題,達到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圍繞這些問題,她的課堂教學設計就很清晰,具體,一目了然。
如果說我的所謂經驗是紙上談兵,梁老師的設計就是實戰演習。她的教學設計更加關注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和文化意識的滲透,讓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學設計上的不足,也感謝她讓我看到了一個方向。在我分享的時候,我一直在糾結要不要按照李老師下午的要求替她分享,但是最終放棄了這個念頭。梁老師是優秀的,她的優秀要由她自己來展示,而且我覺得她對單元整體教學的設計完全可以作為一次獨立的分享。這個設計對我們所有英語教師都是非常有益的。
3.學習了王彩琴教授等諸位英語大咖的批判質疑精神。
在19號的研討中,我被河南師范大學王彩琴教授多個“為什么”問懵了。雖然她的問題沒有指定我回答,但是我很緊張,因為她所想到的、質疑的、批判的,是我從來沒有思考過的。比如:李約瑟之問和錢學森之問。還比如,專家們說的都是對的嗎?所有的單元都適合整體教學嗎?原有的教材設計真的一無是處嗎?我們應該怎樣理性地看待單元整體教學?
還有王彩琴教授提到的,她發現她很難改變自己的學生,大學四年,她很難從學生身上看到大學教師的教育效果。很多走上講臺的新教師依然保留的是他們初中老師或者高中老師帶給他們的教育。為什么學生沒有改變?我們的教師在教學中要不要變?哪些需要變?哪些不用變?諸如此類的問題等等。
王彩琴教授之問讓我汗顏。坦白地說,對于一些新理論和新思潮的出現,我要么全盤接受,要么無動于衷,很少去追問這些內容對不對?有沒有必要?是不是合適?我的大腦想個容器,一直在往里面裝東西,卻沒有思考生成新的東西,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二、所思與所行
1.?教師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李朋云老師發了很多關于單元整體教學的學習材料,并對省內其他名師工作室的研究進行了梳理和歸納,呂老師在王薔教授講解的基礎上加入了個人的理解和補充。我們要想做什么研究,必須熟悉這個研究領域的理論和研究現狀,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王莎莎老師總結出來的教師關于單元整體教學的困惑與我原有的困惑相比更有深度和思想性,關聯、語篇意義、思維品質是我不曾深入思考過的問題。如果沒有對單元整體教學的實踐與思考,是不可能提出這些有深度思考的問題的。
彩琴老師也是因為有很高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才很容易發現我的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并加入了自己的見解和建議,讓思維層面和意識層面的內容很快在設計中凸顯出來了。
所以以后的我要加強理論方面的學習,緊跟工作室的步伐認真加強學習和教研,另外暑假計劃把2022年版課標學透學扎實,再把與單元整體教學相關的材料學習并梳理歸納,形成自己的筆記。
2. 教師要有批判性思維。
在昨晚的研討中,我被王彩琴老師多個“為什么”問懵了。坦白地說,對于一些新理論和新思潮的出現,我要么全盤接受,要么無動于衷,很少去追問這些內容對不對?有沒有必要?是不是合適?所有的單元都適合整體教學嗎?原有的教材設計真的一無是處嗎?我們應該怎樣理性地看待單元整體教學?我們的教參和教輔到底是太多還是太少了?
彩琴老師說:她和我們最大的區別是,她手里只有課本和課標。她是最“窮”的,恰恰也是最“富有”的。因為沒有更多的資源,她就會充分利用手邊的資源,深入研讀課本和課標,立足教材,深挖文本的內在意義和價值,并結合生活進行深度思考、設計教育教學活動和作業。而我們往往在眾多的資源中迷失了自我,缺失了自己的思考與判斷。
無論是王彩琴老師,李朋云老師,還是魏瑋老師,王彥老師,郭華偉老師,他們對單元整體教學都能采取理性的態度,客觀地面對與分析,并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在實踐上也就做到了有的放矢。
我要學習這些優秀同行們身上的優秀品質,多一點批判性思維,以后多問幾個為什么?同時要深度研讀教材和課標,用彩琴老師的話說“把教材挖出金子來”。
3.教師要有團隊協作的意識。
彩琴老師分享了她的觀點,她認為我們不僅要深度研讀教材,還要教研組合作進行,開著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通讀單元內容,解讀主題語篇,落實結構性知識,通過集體備課、研課和磨課,充分發揮團隊的作用,形成集體的合力,方能行得更遠。所以在大單元整體教學上,以后要加強和教研組、工作室小伙伴們之間的協作,爭取在集體的智慧碰撞中不斷有新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