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黝黑的漁夫
當父母朋友開始將“還是三十歲前結婚比較好”的觀點、小心翼翼置放在日常談話中時,我們開始感覺到生活里的不自由。
到了三十歲如果還沒有結婚,下一步就是相親。不得不說,這個程序讓人不舒服。
因為它以極其粗暴的方式否認了我們現在選擇的生活。
01 · 催婚的聲音永遠嘈雜
從畢業那一刻開始,仿佛就進入了下一步要結婚的既定軌跡。我們往往都是傲慢又自我的,可以不管七大姑八大姨和社會主流不主流的聲音。但很多時候,影響到我們心緒的聲音往往來自親密的關系——父母或要好的朋友。
“……女人還是要結婚的……”
“……愛情會讓你變得更完整……”
“……有自己的孩子真的是一種非常不一樣的幸福……”
…………
誠實地說,這些變相催婚的說法一度讓人變得戾氣。誰規定的女人一定要結婚?只有我自己才能讓自己完整、去他媽的愛情?有孩子是幸福、我不體驗這種幸福也是我的自由吧?
高小姐是個大二開始談戀愛的姑娘,人美嘴甜性格好,和男朋友如膠似漆,朋友圈恩愛三天不重樣兒。畢業后兩年工作拼命、事業有成,男朋友家也早已備好婚房,兩個人的婚事只是心情到就能成的事。
于是愛情工作兩不操心的高小姐就對閨蜜張的戀情動向非常關心,時常提兩嘴早日戀愛。后來,高小姐將自己的同事介紹給閨蜜張,“你就當認識一個朋友”。
閨蜜張威武不屈地拒絕了,并開始假裝工作繁忙。過了段時間,高小姐開始詢問閨蜜張對同事的印象,閨蜜張說“還沒見過呢。我不太喜歡這樣”。高小姐很“生氣”、并開始“自導自演”,你要不去咱倆友誼小船就翻了。于是,閨蜜張去見了這位同事,閨蜜張不愛以貌取人,所以客觀描述下,身高偏矮目測170不足,長相普通中下,體型略肥,說話直男癌地不嚴重、能忍住不打一頓。
回來后閨蜜張又開始工作繁忙,高小姐再來問閨蜜張印象時,閨蜜張忍不住問了高小姐“你這朋友是富二代嗎?”,高小姐啼笑皆非“不是啊,不是,你還看錢嗎”,閨蜜張“那你是對他知根知底覺得他和我性格天生一對嗎”,高小姐“也不是,這同事剛來三個月,我覺得他人挺好的,我跟他提過你他也挺喜歡你這樣的性格”,閨蜜張“臥槽認識三個月你就瞎往我這鼓搗,你還跟他說我的事兒,咱友誼小船翻了。”
閨蜜張內心一萬匹草泥馬奔騰而過。不生氣是不可能的,于是兩人冷戰了三天。三天后,閨蜜張對高小姐說:我知道你未必有惡意,但你在這件事里隨意的行為給我造成了困擾,我也并沒有隨便地生活,我有在努力工作、認真交朋友、并去期待一份美好的愛情,但這不意味著我著急結束單身狀態、或者非此不可地結婚。我享受當下,正如我期待未來。我真心拿你當朋友所以和你打直球,希望下次你能不這么做了。
02·愛情的態度總有不同
其實閨蜜張遇到的情況很好解釋,她和高小姐對愛情的看法不同罷了。高小姐覺得相親只是無足輕重的一種方式,也許就正好通向愛情,閨蜜張卻覺得這樣的方式打擾也傷害了她。
三十歲前結婚是自由,三十歲以后也是自由。去相親是自由,不去相親也是自由。
大家對愛情的態度都不同,沒有正確與否、孰優孰劣可言。只是,大部分時候人總是認為,大多數人在做的事情才是正確的,或者,總習慣于基于自己的立場和經驗進行定性判斷。
解決類似的矛盾并不困難,只要你知道每個人有權想法不同,我們要彼此保持生活距離、尊重任何個人選擇。
換句不客氣的話說,當你想提所謂的建議時,想一想,“你誰啊”以及“關你屁事”。
03 ·保持自我
為什么要提這個話題,因為最近身邊太多這樣的事。我不喜歡30歲后就要相親結婚這樣的思維定勢。也為很多屈從的姑娘感到可惜,她們未必沒有自己堅韌的想法,只是有些時候還不善于拒絕或者不會忍受尖銳的目光與評論。
標題很責任化地用了“我”,僅代表個人想法。從這個意義上,我不反對相親這種形式,因為客觀說,雖然帶有目的性,但它只是一種個人選擇。
我不反對任何相親,但反對所有和三十歲、相親、必須結婚相關的標簽。我只是認為姑娘們不應該屈于某種壓力去談戀愛、結婚。最難的是不屈從內心的孤獨。
人的一生太過漫長,有些人知道自己要什么,有些人不知道,有些人知道自己想過什么生活,有些人不知道,有些人已經決定成為什么樣的人,有些人還在勾勒自己想成為的模樣。人也好,生活也好,本就沒有既定的樣子。
藐視所有的標簽,祝福所有不同的生活。
---我對自己的觀點負責,歡迎每一個激烈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