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站文章均為宋沅君原創,請不要私自轉載或使用。有事請留言,私信。
作者:宋沅君
安徽合肥本科生在菜市場賣菜還搞網絡直播,四川威遠女大學生回老家養豪豬,在2017年畢業季到來之際,這樣的新聞出現在網絡也許并不是偶然。在90后的就業時代,人們對于有別于傳統就業觀念的另類就業早已經見怪不怪。上大學就意味著找一份穩定工作的想法已經顯得有些過時了,反倒是大學生的另類就業,獲得了比過去更多的寬容和尊重。
對于就業,今天人們的觀念的確比過去開放了很多。從2000年北大畢業生陸步軒賣肉,到2017年西華師范大學畢業生賀亞慧養豪豬,近二十年來,新聞報道中有為數不少的大學生,做過保安、環衛工、掏糞工、小工、票販子、保姆、賣菜、養豬、養牛、賣肉、賣糖葫蘆、賣紅薯、賣肉夾饃、殯葬師、擦鞋匠、開網店、陪人聊天等工作,其中有一些還是畢業于“985”“211”院校的大學生。過去他們曾被認為是放棄“陽春白雪”、轉投“下里巴人”,是不務正業,媒體及公眾關注的焦點是人才和資源的浪費?,F在他們的行為被賦予了更多積極的意義。高等教育普及帶來的后果之一,就是大學教育由精英教育變為大眾教育,學歷文憑貶值,人才過剩。在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大學生從天之驕子,變成了普通的、遍地都是的勞動力商品。就業競爭這么激烈,就業市場目前是僧多粥少的狀況,如果一部分人能轉變就業觀念,另謀出路,這是大家都喜聞樂見的事。
另一方面,進國企和考公務員,依然是現在就業的主流,是大學畢業生職業拼殺的主戰場。贊賞和關注那些另類就業者,是因為他們正是從主戰場上撤下來的邊緣人。我們贊賞他們面對現實、放低自己、腳踏實地、徹底摒棄“唯文憑論”的姿態,但是很少有人真正去關注這些另類就業的大學生在正常就業的道路上遭遇過什么、是什么讓他們最后選擇了另辟蹊徑?;蛟S從大環境的渲染下,我們依舊可以想象得到,那些選擇背后大多有一段奔波輾轉、痛苦迷茫的心路歷程,只有少數是完全出于主動的自主選擇。
不管出于主動還是被動的選擇,社會成見還是讓人無法輕易視而不見,另類就業總是會伴隨著對人才和社會資源是否浪費的討論,這時人們也會很容易就再次祭出“讀書無用論”來。在一線城市,人們還喜歡談“階層固化”,另類就業是不是階層固化的又一表現?盡管大部分人在觀念上認同,職業不分等級貴賤,但保姆、快遞、環衛工、賣菜、養豬等工作在今天仍被稱為底層行業。這些本就是平民家庭出身的大學生回歸底層行業,看起來像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的現代版。果然人才是被浪費了、教育就是無用的?那些奮斗了18年終于可以與白領精英坐在一起喝咖啡的平民子弟,難道不是依靠教育逐步打開了自己的人生格局?
換言之,各行各業都存在就業競爭,即使是像保姆、保安、快遞那樣技術含量低、相對門檻也較低的行業,如果不是教育托底,大學生哪來的優勢可言?比如做保姆,現在一線城市全職保姆的月薪達到了五六千,帶孩子的在八千以上,高學歷保姆在市場供不應求,有家政服務這方面長處的大學生加入保姆行業不僅非常合適,還大有前途。受過全面職業訓練的高素質大學生當保姆,對家政服務行業本身是一種提高,對社會及市場來說也是資源的合理利用。除了獲得高薪,大學生保姆如果努力提升自我,就能成為家庭管理方面全能型的高端復合人才,保姆就會成為一份光鮮的理想職業。另外,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一條指導意見,首次規定將大學生做家政視為一種基層工作經歷。即使大學生當保姆只是就業過渡,也有更多出路可尋。
大學生做保姆,正是教育和學歷為他在市場競爭中增加了資本。重點是,從保姆這份工作中滿足了最初的溫飽需求后,他能否憑借所受的教育繼續打開自己人生的格局。在大學生另類就業的故事里,媒體和大眾更希望看到的是,大學生最后憑借自己的個人奮斗,走向了另一種成功,要么成為了行業佼佼者,要么小有所成開始創業。比如,大學生網絡直播賣菜,月收入2萬元;女大學生養豪豬,年利潤在30萬元左右,還打算成立合作社,推廣養殖技術;北大法學碩士賣米粉,把店開到了北京CBD中心寫字樓;杭州某師范院校畢業生,收廢品年收入近百萬。如果教育沒有為人生打開格局,沒有讓大學生開創自己的一片天地,這就是教育的悲哀。所有這些另類就業的故事,必須得有一個光明的尾巴。人們依舊是指望著教育能改變命運,給人生帶來幸福。一個進步的社會理當如此。
讀書、教育,任何時候都不可能是無用的。前兩天,馬云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接受采訪時說,比爾·蓋茨和楊致遠這種小概率事件不能去學,大學生不讀書就出來創業,“總有一天是要后悔的,是要付出代價的?!贝髮W里學到的東西未必對我們有用,也未必跟我們的成功扯上什么關系,但是大學的體系學習為我們提供了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習能力,這是對我們最有用的東西。據統計,國內高校畢業生百分之五十以上都是在從事與自己專業不對口的工作。而那些看起來不那么體面的另類工作機會,對大學生來說,既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也具備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大學生的發展和創新能力,都來源于學校教育培養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
那些仍將工作分為三六九等的陳腐觀念是該摒棄了,那些因階層固化而認為教育無用的說法也該退場了。我們不妨少一些社會刻板印象,將另類就業看作是就業市場消化知識人才的另一種形式。在這種形式下,讀書或者說教育的價值不是降到最低了,而是得到了盡可能的實現。大學生如果能正確認識和評估自己,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不管是走正道就業還是另類就業,就不存在浪費人才的現象。如果有一天,大學生可以自信自豪地說,我奮斗了18年,就是為了回來賣菜、養豬、開網店,到那時,社會的就業觀念才算是真正成熟了,教育自身的問題也就真的不成問題了。(宋沅君)
【聲明】本站文章均為宋沅君原創,請不要私自轉載或使用。有事請留言,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