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題是:哲學原來就是愛好智慧。有些人問我,說你講了那么多天的西方哲學,為什么還沒有告訴我 “哲學”是什么呢?我們今天就談一談哲學是什么。
今日重點1:先思考兩個問題
我們先思考兩個問題:第一個,你到全世界任何一所圖書館去看,就可以看到編號從“0”開始,請問:編號“1”的是什么呢?就是哲學。你很好奇,問這個哲學為什么排第一呢?因為人間所有的學問分門別類,只有哲學是一個整合性的學問,把各種學問整合起來找到重點,給你一個明確的歸納。
接著再看第二個情況,你看到有些人明明研究的是數學、物理、化學,或者專攻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但是他們研究到最后所得到的最高的學位都稱作“哲學博士”(Ph.D.),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因為在西方傳統經過整個中世紀的發展,到近代的時候,他們認為哲學是所有學問里面最特別的,它可以稱作“學問的學問”“知識的知識”或“科學的科學”,這三個詞其實都來自于同一個拉丁文的片語,叫做“Scientia Scientiae”,翻譯成英文就是“the Science of Sciences”,各門學科里面的綜合性的學科。
所以前面看到哲學是非常廣泛的,無所不包,后面又看到哲學非常高深,好像是最深的一個學問,但是在現實生活里面可不是這一回事。我是學哲學的,經常有人跟我開玩笑,他說聽說你們學哲學的就好像是整天在一間黑房間里面找一只黑貓,哪里有貓呢?你可能自己在幻想吧;也有人講得更直接,他說你們學哲學的就是把簡單的東西說得很復雜,把別人懂的說成別人不懂。實在是很抱歉讓你們得到這樣的印象。
今日重點2:哲學就是愛好智慧
所以我們還是要回到今天所說的主題:哲學就是愛好智慧。
這是怎么回事呢?首先用“哲學”這個古希臘文的是誰?就是我們這兩天所說的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約571-497 B.C.),那畢達哥拉斯怎么得到這樣的靈感呢?怎么會想到這個詞或是從事這樣一種哲學研究的人呢?說實在的,他是看到奧林匹克運動會而有這樣的靈感,他看到奧林匹克運動會每四年舉辦一次,到他那個時候大概舉辦了60屆了,他發現運動場上有三種人:
第一種人是做生意的。看到人多,有利可圖,就叫賣,像一般的攤販一樣,或是做廣告宣傳自己的產品,目的在于求利。
第二種人就是運動場上許多的運動員。他們代表自己的城邦,希望得到榮譽,這一生后面就可以衣食無缺了,這是求名譽。
還有第三種人,就是所有的觀眾。但是觀眾里面有極少數的一些人,他們并不是任何一隊的粉絲,也沒有任何其他的想法,就只有一個念頭——想發現真相。譬如說,每四年這樣的競賽,到底意義何在?人生到底應該追逐什么樣的目標?他可以從這種群體性的運動比賽中,體會到人生應該走什么樣的路。這樣的人代表什么?他愛好的是智慧,他只希望知道真相。
所以,這一來就分出三種人:第一種追求利益;第二種追求名聲、名譽;第三種追求真正的知識,也就是智慧。他就想到說組合成一個新的詞,叫做Philosophia,Philosophia這個詞是兩個希臘文合成的,前面一半叫做Philia,后面一半叫做Sophia。
我們先說Philia什么意思?Philia就是愛。但是古希臘人說到“愛”的時候,有三個詞:第一個是在感性上描寫情欲之愛,男女之間的激情這些,叫做Eros,翻譯成厄洛斯;第二種是一種大愛,就是有宗教情操的那種博愛,普遍地愛每一個人,稱作Agape;第三種愛稱作Philia,Philia就是一種朋友之間的情感,稱作友誼,而這種友誼溫和而理性,并且可以長久堅持下去。他用的詞是第三個Philia,再加上另外一個字,叫做智慧(Sophia)。
智慧(Sophia),怎么去了解這個詞呢?那你就要分辨了,也有三個詞要分辨:
信息。
第一個是一般人所見到的資訊,每天發生,見人就說昨天發生什么事,昨天最熱門的新聞是什么,每天談這些八卦消息,這叫做信息,來來去去,不太可靠,常在變化中。
知識。
第二個詞叫做知識。你看,大學里面可以分為幾十個學科,每一個學科都有專門的知識。就是對于這世界上某一部分的現象作專業的研究,得到深刻的了解,成為這一方面的專家。但這種專家分而不合,他沒有辦法整合到自己的生命里面,他只是在這一方面成為專家,別的方面他可能完全不了解,這叫做知識。
智慧。
第三個詞就是我們所說的智慧。“智慧”怎么說呢?簡單來說,就是完整而根本的理解。說到“完整”,人的生命怎么樣叫“完整”?簡單說來就是“生老病死”,你能不能把它看作一個整體呢?你還年輕的時候能不能想到幾十年之后年老、面臨生命盡頭的時候,你會有什么樣的心態呢?這叫做“完整”。所謂的“根本”往往所指的是人生里面最復雜的、最深刻的一些問題,像什么是痛苦、什么是罪惡、什么是死亡?所以,所謂的智慧,就是針對這些做完整而根本的思考。也就是你如果愛好智慧的話,一生都在追求這個答案,而不見得可以獲得,但在追求的過程里面,整個生命就不斷地轉化、不斷地提升,就表現出跟一般人不太一樣的特色。
今日重點3:畢達哥拉斯的示范
畢達哥拉斯有這樣的體認,發明了這樣一個詞,那他自己在生活上有什么樣的見證呢?他不能只是光說有一個“哲學”這個詞,有一群人可以稱為“哲學家”,而他自己不來示范一下。他的示范有三點,表現為三種愛:第一個,他愛沉思;第二個,他愛治病;第三個,他愛教書。
1. 愛沉思。畢達哥拉斯的學派是在南意大利克羅頓這邊發展,他自己住的地方表面看起來像一座神殿,但是進去之后就會發現有一個地下室,他每天都要花好幾個小時在地下室里面沉思。就好像你如果要往上提升,就要先往下沉到深刻的地方。他從地下室出來之后,就跟學生說我在地獄里面聽到什么樣的消息,我們現在要往上提升了,所以他喜歡沉思。你說在地下室里面到哪里去,那是他個人的說法,但至少代表什么?他跟別人都保持了距離,他自己進行深刻的思考。我們也提過,你要當畢達哥拉斯的學生的話,前五年是不能說話的,只能認真學習,認真地思考老師所教的一切。
2. 愛治病。他有一段時間到處去旅行,旅行的目的是為了給人治病,而他所治的病不是身體方面的疾病,而是在靈魂上的問題。譬如一個人活得不快樂,他跟你說你追求的是物質還是精神?你有沒有忽略它們的平衡呢?有點像今天的心理醫師。而這一點深深影響了尼采,尼采后來說了一句名言,尼采說:“哲學家是文化的醫生。”他就把畢達哥拉斯這種愛替別人治病,從別人表面上看起來沒什么事的情況,發現他內在真正的問題,而他把他轉移到對整個文化,哲學家可以做個診斷,知道他在走向一個好的或是不好的趨勢。
3. 愛教書。他認為教書是一種最神奇的行業,別的東西,像權力、像財富,你給別人之后自己就少了,給到最后,給得越多,自己剩得越少;但教書不一樣,一個老師教學生,他把所有的學問都教給學生,他本身的學問并沒有減少,甚至還教學相長,還增加了呢。
所以,從這三種特色的表現,就顯示畢達哥拉斯這個人是言行一致的,是一個真正的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