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兒第六季《我們出發吧》中公認最兇的爸爸是楊爍沒有之一。但是在第九集中,陳小春也因為孩子的原因發飆了,還是楊爍去開導的他。
原來村長讓孩子們先把房子里的花生米倒到缸里再出來吃早餐,爸爸們在電視機前觀看。
陳小春的兒子嘉士伯和桐桐一組。當村長關上門后,兩個孩子開始認真的往缸里倒花生米。這下才發現原因缸破了……
兩個孩子采取了兩種不同的方式。
只見桐桐一直專心認真的想要修好缸,拿著碎片不停的變換位置。
而一旁的嘉士伯,首先想到向攝像機求助,對著攝像機說:“誰可以幫幫我?!?/p>
未果,就拍門,對著大門喊著:“村長!村長!”
然后拿著挖花生米的工具去砸門……
電視機前的陳小春臉色漸漸難看,看到這里,他說了句:“像個白癡一樣!”
就生氣的走了。
其他爸爸們都勸不住他。
然而最后兩分鐘他沒看見,當村長進來時,嘉士伯問他:“村長,你有繩子嗎?”
原來,他已經想到辦法了,只是想找村長借條繩子。
看完之后,楊爍擔心陳小春會對孩子發脾氣,就去告訴他嘉士伯最后上想問村長借繩子。而且完美的解決了問題。
“有的孩子會動手解決問題,有的會動腦子,你想要哪個?”楊爍問。
“難道就沒有第三種嗎?”顯然,陳小春還是覺得剛剛兒子的表現太讓自己失望了。
小孩子不可以撒謊!
當嘉士伯拿到早餐,興高采烈的端著回來跟爸爸分享。面里有他最愛的酸豆角。
這時候,爸爸問他:“今天早上,離開這個門,你去哪里了?”
兒子回答:”吃早餐。“
我再問你一次……
“我最后再問你一次!”
其實這一段我前前后后看了不下五次,陳小春問了也有四次。
直到陳小春生氣的說:“那花生米是怎么回事?”
但是孩子依然沒有回答自己去裝花生米了。
忍無可忍的他,起身踢翻了放在椅子上的早餐。
而嘉士伯也忍不住眼淚奪眶而出。
“別哭!小孩子不能撒謊知道嗎?”
其實爸爸很愛很愛兒子,但是撒謊是原則性問題。
他擔心,兒子五歲就會撒謊,以后長大了還有哪句是真話?
特別是現在為人母,我特別能理解父母的心情。
害怕孩子有什么事沒告訴自己,害怕他們小小年紀走了歪路,擔心自己沒教好。
所以難免急了點,但是出發點是好的。
孩子為什么會撒謊?
這讓我想起了我小時候的一件事。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陣子我老是咳嗽,媽媽把家里的糖果都說起來了,和我說好了等我咳嗽好了再吃。
某天早上去爺爺房間叫爺爺起來送我上幼兒園的時候,發現爺爺放在桌子旁邊的上衣口袋露出了一塊錢。
這時候我真的喜出望外,想著我可以買很多糖果了!
第二天發現爺爺還沒發現錢少了,我就每天偷偷摸摸拿走爺爺口袋里的一塊錢。
大概一周以后,媽媽找到我:“爺爺說最近口袋里總是有錢掉出來。我今天在你抽屜里發現一盒彩色筆,是不是你偷偷拿了爺爺的錢去買的?”
我只是小聲的回答了“不是?!?/p>
其實心里有很多話要說:這筆是前幾天班上同學送的。我是那么爺爺的錢,但是一天只拿一塊錢。而且沒有買彩色筆,是去買了糖果。因為咳嗽,你們都不讓我吃,我已經好久沒吃糖果了……
但是這么多的話,在媽媽嚴厲的眼光下居然說不出口。
我也是第一次發現媽媽這么兇。然后媽媽生氣的踹了我一腳,在我肩膀上,好痛好痛!
當時媽媽也是說了這樣一句話:“小孩子不能說謊!有什么事情不能和爸爸媽媽說嗎?非要偷?”
那天我哭了好久好久,為自己怎么不跟媽媽解釋清楚。也為自己為什么要偷偷拿爺爺的錢。還有一點就是:媽媽肯定很生氣,我真的做錯了!
從那之后,我再沒偷偷拿過爺爺的錢了。但是這個委屈也一直埋在我心底。
我想,如果我的孩子第一次撒謊,我一定會好好問清楚。不那么著急,不那么果斷。
我也可以理解嘉士伯,為什么不敢告訴爸爸實話。
因為他知道,爸爸一定會責備他:為什么一開始就求助,而不是動腦筋想辦法。
他擔心爸爸覺得他的表現不夠好,所以干脆不說了。
他不知道爸爸已經知道了一切,更不知道爸爸問什么這么生氣。
如何教孩子不要撒謊?
其實,小春哥冷靜后的做法就很正確。
讓孩子知道,父母為什么生氣
他跟孩子說:“下次遇到問題要先想辦法知道嗎?你不是很聰明的嗎?”
讓孩子知道,爸爸剛剛生氣是因為什么?是因為你沒有動腦經想辦法。
就像鄧超的電影《銀河守護者》中爸爸對兒子說的:“你要一直想一直想……”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如實告訴爸爸媽媽
父母希望做你人生道路的導航者,讓你少吃點苦,走的更順暢。變得更優秀。
平時孩子做錯事情,不要第一時間就責備或者大聲訓斥。冷靜的找到背后的原因,或者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并一起探討出下次遇到類似問題的解決方案。
慢慢的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就像朋友一樣可以幫我一起排憂解難。而不是遇事只會生氣的老古董。
跟孩子道歉:給孩子心靈造成的傷害,也需要父母來撫慰
嘉士伯表示自己不想吃玉米了,獨自搬著椅子坐在門口守著地上被打翻的了面條,一個人傷心。
一旁的爸爸看在眼里,他又去問村長要了一碗面條回來給兒子吃。
當把面端到孩子面前后說了句:“對不起!“
孩子做錯事情可以教育,但是一定要及時修補心中的傷口。讓孩子記得犯錯誤本身以及解決辦法,而不是父母訓斥帶來身心的傷害。
育兒即育己。
每一位父母都不是完美的父母,有著原生家庭的傷和性格上的缺陷。
但是遇到孩子之后,我們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長,也許在某些事情的處理上方法不當或者方式過激,事后跟孩子道個歉,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跟孩子一起變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