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說說我剛看完的一本心理學書籍《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活出最樂觀的自己》這本書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編寫的一本心理學通俗讀本。
作者:馬丁.賽利格曼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積極心理學之父,同時他也是美國心理學協會主席,積極心理學從他起步。馬丁有一次TED演講,這個演講的主題是,通過長達70年的跟蹤研究,幸福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擁有非常好的人際關系。
馬丁的著作很多,翻譯為中文的有四本,分別是《活出最樂觀的自己》,《教出樂觀的孩子》,《真實的幸福》,《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積極心理學:傳統的心理學,從“治病救人”開始,針對心理抑郁的人群,研究心理和生理上的手段,使之減緩心理疾病對人對傷害; 而積極心理學,更多研究的是無心理疾病的人群如何能夠收獲更多的幸福。
你到底是悲觀的人還是樂觀的人?
那就要看看你的解釋風格了。悲觀的人更傾向于將一件事情不幸的原因歸結于自身,而這件事情的影響會持續非常長的時間,甚至帶來更大的消極后果。相反,樂觀的人在面對困難時,他們總是將這些艱難作為暫時的考驗。
治愈悲觀的方法:習得性樂觀。
可以被訓練的習得性無助,3個兔子的試驗(A組兔子接收噪音的,但只要推開小門可以逃走;B組接收噪音,但是無法逃走;C組不接收噪音,也可以逃走,試驗一段時間后,把三組兔子放在可以逃走的籠子里,只有B組的兔子不會逃走),除了獎勵和懲罰,無助也會影響到人的行為
解釋的維度:永久性、人格化和普遍性
永久性:如犯錯以后,悲觀的人會覺得這個錯誤我一輩子都忘不了。
人格化:如犯錯以后,悲觀的人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自己的人有問題。
普遍性:如犯錯以后,悲觀的人會覺得我是個失敗者,我是不是什么都干不好,我不適合這個行業之類的。
比如,這一次考試沒有考好,只考了60分,悲觀的人會認為我一輩子都要受這個60分影響(永久性),而且我是不是就不適合學習(人格化),我連學習考試都考不好,我還能干成功其他什么事情呢(普遍性)?
接下來,作者就引出了關鍵,就是心理學中認知療法:大家應該知道,讓你難過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對事件的認知。
那怎么運用認知療法?
主要有一下5個步驟:
一是學會去感知腦中的悲觀思維。就是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一些思維是悲觀的。
二是嘗試與這一思維作斗爭。告訴自己這些想法是不對的,試著改變。
三是嘗試不同的解釋--重新歸因改變思維模式。重新找原因。
四是分散注意力。
五是不斷去否定、質疑你曾經的消極思維。
那么樂觀都有哪些好處呢?
樂觀到底有什么用?樂觀的孩子成績更好,一般孩子在7歲就有自己的解釋風格,孩子受媽媽的解釋風格影響最大。孩子被批評時的風格影響大,如批評人不要一竿子打到一片,說你怎么總是這樣?而應該就事論事,單就某一件事,暫時型的批評。
如孩子打翻了飯碗,批評時,可以說你這次應該小心點,慢慢的。而不能說,你怎么總是這樣莽里莽撞的,干這點小事都干不好。
樂觀讓人的身體更健康,免疫系統更好。悲觀的人抽煙、喝酒、熬夜等不良習慣。
那么怎樣練習成為樂觀的人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ABC,A就是發生的事情,B是產生的想法,C是引發的后果。嘗試自己記下自己的ABC,記下5件不好的事情,然后看看自己的解釋風格。
例子:
不好的事情:今天和男朋友逛街,他一直看手機、打電話。
想法:他都不喜歡我,對我沒耐心,為什么就不能幫我選選衣服。
后果:我很生氣,我不想理他了,原本說一起去吃飯,也取消了。
試著改變悲觀B的兩種方法,一種是治標不治本的就是轉移注意力。另一種就是反駁。
也就是ABCDE(D是反駁,E是激發)
反駁的方法:證據(不斷舉證剛才想法是錯誤的)、其他可能性(比如多找找其他原因)、暗示、用處(想法真實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后果)
如上面的例子
反駁:男生不都這樣嗎,上次閨蜜還吐槽她男朋友也是這樣的,平時他對我也挺好的,就因為這件小事,破壞兩人感情也不好。
激發:也許他這樣,我還是不高興,也許他根本就不喜歡逛街,或許下次應該找個我們都喜歡做的事情。
心晴語: 同樣是秋天的落葉,有人看到了悲涼,有人看到了收獲。 讓我們快樂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看待事情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