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了許多的分手事件之后,聽著人們講述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各種分手故事。不禁讓人想起那句“我的前任是極品”。
多少男男女女,因愛生恨,終而反目成仇,想起讓人崩潰抓狂的前任,或是咬牙切齒心生怨恨,或是怒不可遏,老死不相往來。
當然,大家都不愿曾經深愛的人最終形同陌路,對于失戀,成熟而理性的應對方式應該是好聚好散,如若不能相濡以沫,那就彼此相忘于江湖。
出土自敦煌山洞之中的盛唐時期的“放妻協議”里面刻著這樣一段話:愿妻娘子相離之后,重梳嬋鬢,美掃峨眉,巧呈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解怨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那是一種多么悲傷凄婉卻又不失美好的分別與祝愿啊。
今生無緣,彼此勿怨,因為愛別離已經很苦,如果還要加上怨憎會,那就苦上加苦了。
然而,現實之中,人們卻又常常認為自己是受害人,對方是施暴者,于是因為信任毀滅,因為愛而不得,因為依戀與糾纏所帶來的控制與欲望,給人們帶來一次又一次的彼此傷害,最后彼此不得不去面對甚至讓人丟掉尊嚴的分手,這種結局實在讓人難以釋懷。
面對這些心酸難過得無可復加的“可憐”人兒,我真的非常理解。畢竟,我們都曾愛過,也曾受過傷。
作家毛路、趙珈禾合著的《我們為什么會分手》一書里寫了很多為何分手的故事,從已分手的男女雙方對彼此之間的愛恨情仇,最終導致分手的故事進行描述,作者訝異地發現,雙方對于同一段感情的描述竟然有著如此多的不同,甚至完全迥異,仿若他們所說的是兩段完全不同的感情。
這里邊有人自責,有人認為責任三七或者五五開,也有人將對方描述得奇葩至極,當初的相戀相知是因為自己“瞎了鈦合金狗眼”。
然而這次我想說的,不是最為理想的,甚至都不是三七、五五開的感情。我想說的是你認為Ta是無情的,殘忍的傷害你的人,想說的是一段讓你不堪回首,無法釋懷的感情。面對這樣的感情,你應該如何放下,不再怨恨,消除成見,在這樣一段失敗透頂的感情里如何獲得成長。
這樣的感情里有讓女生流產多次然后逃避責任的,某方婚前劈腿婚后越軌的,欺騙背叛甚至訴諸于暴力的……面對這些一些經歷,當你還在一遍又一遍地訴說自己所遭遇的委屈與痛苦的時候,我的每一句話可能都是蒼白無力的。
你可能會陷入困境之中,不斷質問命運與造化為何如此弄人,你如此地付出所有與犧牲,一顆真心最后竟然換來如此結局。
你會質問,Ta憑什么如此對我?而我,又做錯了什么?
這種“合理化”可以讓你無須再去承擔這段感情之中的任何責任,因為都是外界的錯,是不通情達理的家長,是可悲的現實,是那個“人渣”……
是的,哪怕我可以完全確認,親愛的,你說的都是真的,你訴說的一次又一次的慘痛遭遇全部都是事實,你在感情中遭遇了如此之大的不公義,受了那么大的委屈,忍耐了常人難以容忍的苦難……
你問,憑什么?憑什么這么對我?我到底做錯了什么?
然而,一旦你堅持認為,一切問題全部來自外界,一切變得你完全無法控制,所以,你得到了無須承擔任何責任的理由,同時,你失去的是把控自己命運的自由。
此時此刻,心理咨詢的幫助變得極為有限。因為你一直在“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而自己卻是“無能為力”的。
當然,咨詢師可以傾聽,可以抱以同情,可以協助你去轉移注意力,讓你學會一些如何用更具適應性的應對方式來應付生活的突發變故和重大傷害,可是,如果你始終認為,責任不在于你,所有的,全部的,完全的過錯都在對方,自己只是一個受害者的話,對于想要爭取更有效率和力量的改變,想要得到成長的話,幾乎是毫無可能的。
然而,一旦你愿意,在一段感情,哪怕是失敗的,遭受傷害的感情里反思自己,思索自己在這段感情里,在這段“錯誤”的感情里,需要獨自承擔的責任的時候,轉機就出現了。
因為當我們在怨恨外界和他人的時候,等于給了他人一個傷害我們的機會,同時也堵住了自己逃避的自由與反抗的力量,讓你成為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換取一個告訴自己“我沒錯,都是你們的錯,我恨你們”的理由。
這就是留在逃避責任那個認知里面,唯一的好處,但是太多的人為了得到這個“無需承擔責任”的好處而放棄了自我覺察與成長。
只有當你開始承認,自己確實負有責任的時候,你才能將控制事態變化和發展的權利重新掌握在自己手里。因為,只有當你意識到了自己在生活困境中的責任,才能真正意識到,自己同時具備改變這種困境的能力。
或許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承認你所犯的錯誤會讓人感到恐懼和痛苦,但是相對于完全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的絕望而言,恐懼和痛苦永遠會帶來更好的改變,哪怕暫時因此可能你會陷入巨大的懊惱與悔恨之中,但是一旦你在悔恨之中學到新的思維模式和應對方式,開始把所有的目光放在活在當下和期待未來之上的話,你會發現,承擔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是件多么美好的事。
記住,那個可以拿著刀子傷你的心的人,是因為你把刀子遞給了他,當你開始承認這是自己的錯,需要承擔應有的責任時,就是傷口開始愈合,也是你把那把遞出去的刀子收回來的時候。
親愛的,任何一段感情之中,哪怕對方的過錯占據了99%,只要你愿意承擔那1%,一切就會開始改變。
本文作者:廖瑋雯 選自豆瓣專欄《沒有愛情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