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世上,總希望自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小孩子朝九晚五的上學,大人起早貪黑的工作,都是基于此,所謂理想,夢想也不過如此,幸福的前提是安心,安全舒心,安全即自身的平安,物質上的豐盈。舒心,即內心的充實和喜樂,但大多時候我們為了追求物質上的豐盈而忽略了內心的舒心。在中國,這點上男人甚于女人,或許我們經歷太多的貧窮與饑餓,對物質有無限的欲望,那種物質匱乏的不安全感時時刻刻籠罩著我們,雖然現在不缺吃不缺喝,回望身邊的人,為了物質上的穩定,不惜夫妻之間長期分居兩地,無暇教育子女,有的孩子一年甚至幾年見不到父親者,美其名曰為孩子將來奮斗,總以為物質解決了一切都不是問題,完全知孩子的需要什么,我有一學生,父親長期在外,我教他三年幾乎沒見到他父親,而他對父親的印象就是提款機,他性格偏激易沖動,花錢大手大腳,我勸他節儉,他說讓他唯一能感到父愛的只有人民幣了,作為一個老師,我無言以對,教書也快15年了,教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發現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里問題諸如敏感,暴躁,不安全感,冷漠孤僻,缺乏熱情等大多都源于家庭不完整或長期不完整或父母婚姻不和諧。在這種情況下,我就在想,他們即使上了大學又能怎樣了呢?這個成長短板需要怎樣才能彌補呢?答案我不得而知。
記得自己小時候,父親長年在外,母親帶我和大姐二姐三人,那時我們家四周都沒有鄰居,家里的圍墻只有兩米高左右,外人很容易翻進來,那時的我很怕天黑,睡覺時膽戰心驚,雖然母親就在我們身邊,但總覺得一個女人很難對抗來家偷東西的賊,所以在睡覺前我總要把鐵锨放到炕前,想著萬一有賊進來,可以幫助母親打他。只有父親在家的那幾天,我才可以安安穩穩的睡覺,想著家里安全的是有父親撐著,就這樣度過了我的童年,直到上高中,這種不安全感才慢慢退去。上大三那年母親因為心臟衰竭離開了我們,我才深深感受到母親在這個家的意義,母親的離世讓我不敢回家,家里的冰鍋冷灶讓我脊背發涼,母親在的時候,每次回家,不管多晚,都有熱氣騰騰的飯吃,那種感覺溫暖幸福。母親走了這種感覺隨之也走了。結婚后,不管自己回家多晚妻子一定要等我回來,稍晚一點,妻子就打電話問,剛開始覺得很煩,后來突然發現我是這個家里的天,我沒回來或晚回來,同樣的不安全感影響著我的妻女,從那之后下班我盡可能早點回家,不逗留不應酬。
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與否最大的影響就是父母,父親給了孩子安全,母親給了孩子溫暖,父母在,父母和諧,對孩子來說是家里最大的教育財富,也是一個人日子能否過舒心最大的保障,可悲的是我們卻經常忽略,我看過一篇文章叫《中國人唯一不認可的成功——就是家庭的和睦,人生的平淡》里邊說中國人,可以過異常艱難的日子,但并不能安貧樂道,他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必定有一個近乎玩笑的借口;中國人,可以把高官厚祿當作成功,中國人可以把身家百萬當作理想,中國人可以拋卻天倫之樂四海飄蕩,但是,中國人唯一不認可的成功——是家庭的和睦,人生的平淡。
我想,幸福生活首先是心安的,應該有幾個特點,家是和諧的,男人是勤勞的,女人是持家的,孩子是快樂的,錢是夠用的,還有一點家人是在一起的。
對于教育,我想應該也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