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苦吟詩人孟郊的作品。雖然他作詩雕詞琢句,捻斷數莖須,但這首詩卻言淺情深,朗朗上口,最樸實常見的生活場景,卻把母親對孩子愛的編織縫補與掛牽,和孩子對母親愛的理解與飲用與回報完美地結合了起來。五十歲的孟東野在溧水河邊與母親相攜遠去的背影,是這首詩的詮釋與延續,是母子情深的最質樸最動人的傳說,當然他也給我們表達父母情意一個最貼心的落腳點。
母親,一個讀起來就柔軟與深情的詞語,一個想起就溫暖與熨帖的人,但放在生活里卻如一杯白開水,未必時時記得,但口渴的時候才發現它是最合適的那一口。
第一次懂得母親還是在我也成為母親的時候。十幾年前了,孩子出生的喜悅中不時夾雜帶娃的勞累和疲乏,有一天晚上他不斷地哭,我怎么也哄不好,氣得一把把孩子扔一邊,是孩子爸爸一把又抱起他繼續哄著。就這樣的日子一直過了六個月,等回到學校上課,第一篇課文竟然是老舍的《我的母親》,讀著作者深情的文字,聽著閻維文的歌聲,我淚崩了。一個正在上課的老師,沖到門外哭了一場才重新進教室上課,那場景那么多年我記憶猶新。也才懂得,孩子只有做了父母才真正理解父母這句話的內涵!
隨著原生家庭的觀念進入大家的視線,討論原生家庭的影響似乎是很熱門的話題。甚至有人說“父母是禍害”。我很慶幸,我的父母雖然學歷不高,但卻用生命給了我們很多一生受用的東西。
我的自信來源于父親。這個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從一個建筑工人到包工頭到木材商人,他成功轉型,成了村里的第一個萬元戶。意氣風發的時代,意氣風發的年紀,我看到了一個在時代大潮里自信的父親。有一次母親帶著我們在田間地頭干活,看著身著白襯衫的父親走在進村的路上,陽光下的他那份昂揚留在我腦海多年,因此父親的形象一直很高大。
進入九十年代,隨著經融危機的到來,父親的生意也舉步維艱了,雖然他也嘗試著再轉型,但學歷和知識成了他的短板,加入身體中風住院,家中情形每況愈下了。可是對于我的學習要求,他們無論是之前之后總是支持,只要要求得當,只要上進。我要學口琴,好;我要學口才,好;我要畫畫,好;我要放棄畫畫,不適合我,好……正是他們無條件的信任和支持讓我變得自信開朗起來,直到今天還是我的財富。
讀高中開始,媽媽就把我當大人看待,對我的教導溫和,卻又似無處不在。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談話是一個周六下午回到家,母親正在房間里繞線織毛衣,我幫她撐開毛線,她把線繞成團。我興奮地跟她分享學校里班級里的事情,她聽著,說到有人談戀愛的事情,她就跟我說了一句:現在談戀愛太早了,女孩子要自重一點,以后再說。那天有陽光跳過窗戶,有細塵跳躍在光帶里,這句話我也牢牢地記在了心里,雖然之后母親再未說過這句話。有時候我與男同學來來往往,母親也未多加干涉,只是我與男生在房間談話,門是開著的,她只偶爾來送點吃的,甚至從不進來。這份信任自然讓人自尊自愛,不是嗎?
母親實在不是個有個性的人,被長輩嫌棄,被妯娌排擠也不會撒潑打滾,也不懂報復,母親是個逆來順受的人。這一方面來源于她的自卑,另一方面來自于她的家教,外婆有文化能說會道,每次外婆來家小住,聽她憶苦思甜是我們圍爐烤火不變的節目。也許吃過太多苦受過太多罪的人,遇到完全不同的境遇后容易變得寬容,外婆原諒了當年迫害過他們的人,母親襲得了這種寬容,我想我們應該多少也有一點吧!
母親善待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也善待長輩,即便是后母,也不影響她的孝順。似乎善不善待我是別人的事,我善不善待你才是我的事!所以我們家里不背著長輩吃好吃的,不輪到我們家吃飯的時候,母親還會特意送一碗去,她端著碗小心翼翼走下門前斜坡的背影久久留在我腦海里。于是我也懂得適可而止,不跟長輩較勁,不讓家人為難,我才明白身教重于言教的真正內涵,潤物無聲才會根深蒂固!
昨天母親節,有人說我們可以做一件讓母親高興的事,這個果然有意義。而讓母親高興的事,不用想都知道,就是我們能回家。遠嫁千里之外,雖然交通發達,但是回去一趟殊為不易。也正因此,她的期待就是這么樸實和不易實現。
記得前年中秋節,正好碰上國慶放假,因為老爸生病住院,我們就趕回去了一趟。中秋那天,陪母親去趕集買菜,她逢人就興奮地介紹,這是我女兒,她回來過中秋節!母親還跟我感慨,已經有二十年沒有一起過中秋節了!聽得我心酸不已!讀大學離家開始,到前年中秋,恰好二十年!我們就像放飛的風箏,越飛越遠。我們只能電話里報報平安,聊聊近況,那根電話線成了愛的使者,滋滋地傳遞著我們對彼此的牽掛。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把萱草實在不足以報答父母的恩情,短短的文字亦不足以傳遞完我內心的感激,好在紙短情長,孟郊攜手母親走向歷史深處,我們也能攜手母親走向未來,珍惜一起走過的歲月,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