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煙
最近,我一直在狂補陳壽的《三國志》,其實是在給自己新近追看的歷史劇補課。《三國志》是24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它雖曾被許多史學家詬病,哀其“有志實無志”,雖如此,時至今日它依然穩坐在史學價值最高的寶座。我常猜想:是否因為它不是官修史,少了一些文過飾非而多了一些翔實記敘呢?或許正因為我如此,《三國志》才有了如此契合的大眾基礎。它的記敘審慎,文筆不俗。
帶著歷史去追劇,帶著文學去遠行。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在現下這個思潮新奇的時代,歷史劇的改變每每讓我欲哭無淚。故友說:唯改編才能存在。我懟之:和篡改有什么區別?我實在是”佩服”編導的神邏輯。《虎嘯龍吟》里的魏明帝焉何被如此黑化妖化?陰騭而陰柔,猜忌而變態,我天,整個一“四不像”啊,但分明史載里的魏明帝“相貌俊美,超凡脫俗,年幼聰慧,博聞強識,過目不忘”,他政績卓然,研習律法,攘外安內,功績赫赫。史載中,他是好色的。沒辦法,封建朝代一國之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濱莫非王臣”,愛江山更愛美人,似乎情有可原。從《軍師聯盟》追至《虎嘯龍吟》,吳秀波的演技推翻了我對歷史里刻畫的司馬懿陰險冷酷的原始認知。他對司馬懿的塑造,無論是外形還是氣質都是入木三分。以后再談司馬懿,國人只知吳秀波。這是一個演員的成功!于和偉塑造的曹孟德也是對我視線的極致沖擊;諸葛亮還是妥妥的臥龍,羽扇在握,白衣飄揚,一張琴一個人一座城,10萬敵軍臨城而不懼,那種安之若素神色坦然的氣度,真乃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自然,司馬懿也絕不是貪生的鼠輩,他與臥龍依依東望,他們內心的廝殺與博弈是最出彩的橋段。“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他們原是對手又是隊友。制衡與平衡,原來是兩全其美的空城雙贏。大魏與吳蜀的軍事天才,歷史與后人的膜拜大神!
今夜,燈光下再讀《出師表》,帶著先前不曾有的角度與溫度,憶及10年前我行腳成都朝拜過的錦里蜀祠。那個心系天下黎員,一生殫精竭慮的蜀相就安臥在柏樹深深的錦城。“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最終他的心愿還是化作了五丈原的悲歌。那個阿斗最終做了降臣。而與他對弈的司馬懿的子孫輩們卻建立了三國時期之后的大一統王朝之一,史稱“司馬晉”。這是歷史長河里的一個短命王朝,由這個王朝引來的內亂曾讓多少百姓流離失所。斗富成風,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哀哉那瘡痍滿目的人間……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
眼前飛揚這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觀劇追書心有偶感,提筆記之卻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