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子
“……就和處莊郭鄰居一樣。——‘處莊郭鄰居’是我們那里的方言,意指鄰居之間的相處。”有一天在辦公室里閑聊,我和老和趴在窗臺上,望著窗外追逐嬉戲的飛鳥,老和吐出一口煙,轉過臉望著我,向我解釋道。
其實不用他解釋我也懂,因為我們那里也有這個說法,但其中的“郭”字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寫,估計老和也不知道。為此,我掏出手機百度了一下,“郭”作動詞時,有“擴張、開拓”的意思。想到與鄰居相處,包含擴張家庭勢力和開拓人際關系的意味,便認為“郭”字用在這里是不會有大錯的。為了證明這點,我還可以提供一個證據:我們老家還有另一個詞,叫做“不郭人”,意即不善于交際或者不愿與人交往、對人不友善。
老和說:“總結起來,我們那里處莊郭鄰居有三條基本原則。一、晚輩要尊重長輩,長輩不要倚老賣老;二、勢力小的不要去冒犯勢力大的,勢力大的不要去欺負勢力小的;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遇事不要太較真。違背這些原則,就會受到仗義執言者(一般由村里的干部或德高望重者充當)的當面批評和膽小怕事者的腹誹。
“比如晚輩某天和長輩吵架了,仗義執言者就會批評晚輩:‘反了你,他是你大爺哎!怎么對他說話呢,唵?’見晚輩不敢吭聲了,長輩卻還沒完沒了,便轉而批評長輩:‘跟晚輩吵架,你覺得光榮么?不是我說你,他大爺!’這幾句話通常都能鎮住雙方,于是各自控制情緒,向仗義執言者陳述吵架的原因和自己占理的一面,結果是后者根據陳述給出雙方都能接受的建議。在這個過程中,膽小怕事者心中也自有一桿稱,誰對誰錯簡直是禿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無論評理者是誰,即使跟當事一方關系親近,一般都不太敢明火執仗地偏袒,他們心中也跟鏡子似的——偏袒了誰,將來說話都會失去威信。
“有時,為了一些大事,鄰里會發生嚴重的糾紛,吵得不可開交的有之,人頭打出狗腦子的有之。單單家門口的評理者的幾句話是鎮不住的,于是得官家出面。這時候,仗義執言者就會根據自己的判斷,在官家面前表明態度。”
老和說話喜歡舉例子:“比如張三家兒子多,占了李四家的地,李四不干,先是讓老婆找張三說理,卻被張三罵罵咧咧轟了出來,然后領著老婆一起去討說法,結果被張三一棍子打出了腦震蕩,仗義執言者試圖讓張三把占人家的地退回去,卻被張三家幾個如狼似虎的兒子連推帶搡攆了出來。官家派人來了,仗義執言者自然知無不言,官家自然也能執法如山,張三只好乖乖退出土地,還要給李四掏錢療傷。這是自然之理!”
說到這里,老和的表情是義正辭嚴的。
我平常愛跟老和抬杠,也吸了一口煙,慢慢吐出來,盯著他的眼睛說:
“那,要是張三家勢力大就是不執行官家處理意見呢?”
“不可能算了的,”老和斬釘截鐵地說,“哪有官家管不了的事情!”
“不見得吧?”
“你有啥高見?我倒想聽聽。”
“在我們那里處莊郭鄰居可不像你說的這么簡單。”
“那,你那里的人肯定不講理!”老和笑了起來,“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看你這些年處人處事不是還挺湊合的嘛!”
2.老和認同王家土地劃分
我們自然而然地抬起杠來,老和覺得我總是在講蠻理,臉紅脖子粗起來。我說老和你活一大把年紀,好像沒聽說過“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小蝦啃泥巴”的道理,處莊郭鄰居哪能像你說的那么理想主義呢,真是幼稚得很!
“你那是社會達爾文主義,叢林法則!咱文明社會不認同那個。”
“我講個故事你聽了看合不合乎處莊郭鄰居的邏輯呢?”
“我倒是很感興趣。”
“這么跟你說吧,大旗溝是一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老早以前,王二麻子的祖上是做土匪的,百多年間在大旗溝兩旁積攢了三四百畝地,久而久之,形成了溝東溝西兩個大莊子。溝東住著王大麻子一支,溝西住著王二麻子一支,另外還有一些雜姓人家。話說王大麻子家的老三有出息,我們姑且叫他王大三吧,這些年在遠遠近近混得風生水起——不僅有錢而且有勢,方圓百里算是舉足輕重的人物。溝東村由于有這么一位人物,不管是王姓還是雜姓,長期以來小摩擦不少,大摩擦倒不多。
“大旗溝全長十多里,為了交通方便,王大麻子和王二麻子就合伙在兩個村莊的連接處建一個涵洞。大旗溝不寬,而且只有雨季才會存下一些水來,所以通常不用走涵洞也可以過溝,于是溝底的蘆葦地和雜樹叢中有橫七豎八的小路。”
“講這些沒用的干什么?聽你講話總是給我買了注水豬肉的感覺。”老和說。
“這就對啦,不注水我怕你吃不下去!到王二麻子這代上,家里有200畝地,三十多間房屋,八個兒子,一個閨女。九個子女中,只有老大身上還帶著匪氣,其余的已經在長年累月的農事中變成了或能干或平庸的莊稼人。二麻子雖是土匪,但對老婆孩子還是極好的。他一方面鼓勵老大在外面橫,一方面管束著老大在家里的行為,所以即使兄妹各自成家,大家庭倒也沒發生過多大糾紛。先前九個小家各自住著二麻子分配的房屋,卻共同種那200畝地,年底時根據各家人口分糧,兒孫大的多分些,兒孫小的少分些。隨著改朝換代,二麻子也老了,于是商量分地事宜。因為老大在大家庭‘開疆拓土’過程中貢獻最大,所以老大獨得125畝,余下的七個兒子每人10畝,閨女得5畝,——給出門姑娘分地,在大旗溝歷史上簡直算是了不起的創舉——然后王二麻子老夫妻也就死了。
“你看這樣分配合理嗎?”
“倒也沒什么不合理,自古論功行賞,一家子里老大總是吃苦最多。”
“給這個大家族規劃規劃,將來他們怎么郭。”
“各家過各家的日子,郭得來多走動走動,郭不來各家門口各天,有什么難的?——你快點說,從太陽出來講到現在,還沒進入重點!”
3.老和糾結于王老大兄妹關系
“呵呵,不交代故事背景、歷史經緯,怎么展開故事情節呢?重點馬上就到,馬上就到!”我說。
“話說這老大家人丁興旺,兒子多,孫子也多,老怕自家地里長的不夠吃,分家時就關照弟弟妹妹們說:
“‘跟你們有言在先哦,以后我家口糧不夠吃,你們要借給我!’
“弟弟妹妹當然不敢說不,于是每年九月十三那日老大準時來借糧。這樣過了好多年。
“話說這王老六啊,頭腦靈活,又重視孩子的教育。分到土地后,他改進勞動工具,鉆研種植技術,每年都比別家多打一些糧食。隨著三個兒子一個女兒都能識文斷字了,他家種田之外還做起生意來。十多年下來,王老六便成了溝西村里‘跺跺腳就能鎮住人’的人,‘吐口唾沫都能砸出一個癟窩子’。
“由于年齡差距大,老七老八老九跟老六感情好,老四是閨女,也最愛老六。其余四兄弟,真是各家門口各天,只有在兒子帶親女兒嫁人小孩滿月時才有來往。
“這年秋收過后,老大又領著兩個孫子來幾家借糧,其他幾個還好,乖乖地把糧食稱給他了,老四卻給老大撂臉子了。嘟噥道:
“‘他大舅,你看我們、呃,也不容易!一年到頭,累死累活的,余糧都、都叫你稱走了……兒子都、都二十出頭啦,還沒……’
“王老大瞪了她一眼,又瞪著妹婿說:‘你呢,唵?’
“妹婿囁嚅道:‘呃,大哥,我、我真不容易啊!’王老大怒道:
“‘沒良心的東西!這房子、這房子里的東西,哪樣不是我和老爹給你攢下的,唵!你一個外姓人憑什么分王家的祖產?你要是這么沒良心,現在我就叫你滾蛋!大喜子、二柱子,給我把這個老柜砸了!’
“兩個孫子齊動手,把堂屋里靠墻的老柜砸了個稀巴爛。
“‘告訴你,明天你自己給我把糧食給送家去!你的房子原來可是我的!’王老大撂下狠話,然后揚長而去。”
“這還像話么?”
“在老大看來,這是分地時說好的事情,誰有意見就是誰的錯。”
“歪理邪說,歪理邪說!”
“那你說王老大或者其他八兄妹到底錯在哪?”
“王老大當初就不該提無理要求,八兄妹當初就不該答應老大的要求!”
“可是王二麻子當年都承認王老大的功勞呀,王老大的要求八兄妹都答應了呀!”
“這……”
我看到老和張口結舌了,心里很滿意。
4.老和盛贊王老六
我說老和你還是接著往下聽吧,不要隨便插嘴,影響我故事的完整性。
“王老大當天晚上,又召集兄弟七個到妹妹家開會。他說:
“‘弟弟妹妹,我們都是一奶同胞,老爹在世時,老爹說了算,老爹不在了,我說了算!自古以來都是這樣!我們兄妹幾個只要團結一心,怕誰!按道理說,老爹死時,咱家的200畝地,我至少該拿160畝。考慮到兄弟感情,雖然老爹做事不能一碗水端平,我還是給了他面子,硬是拿出35畝給你們分,等于你們每家多得了4畝還多,每年給我稱個百八十斤糧食過分么?何況我是找你們借的,兩旁無事人也會借給我。你們可不能像張小三那樣跟我兩個離皮離骨的!我看今天張小三都要反了!大妹妹——在稱呼上,姐妹是不參與兄弟排行的,這你懂的——我也不怪你,都是那個外姓人攛掇的,你呀,不要忘了嫁給張家可你還姓王!今天要不是看在你的面子上,我能下了張小三一條腿!我看你干脆跟他離了,回娘家來,大哥我保管你吃住。’
“‘大哥,大哥,’王老三說,‘小三人不壞的,大妹跟他感情又好,再說孩子還沒成家立業,怎能拆散他們呢?算了,饒了他們這一次吧!大妹,明天趕緊把糧食送過來。’
“‘大哥說的也是,我們有這份家業,都是老爹和大哥攢下來的!大哥家人口多,糧食不夠吃,我們幫一把不是應該的嗎?大姐,按道理說,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老爹是偏愛你才給你這出門的姑娘分了一塊地,我們弟兄幾個當時要是反對,王家地再多,關你什么事!……’老五說。”
“老六也不說一句公道話?”
“老六當時是沒說話,可他在會后安慰姐姐說:
“‘大姐,你不要怕!我明天勸勸大哥,說不定他能聽我一言。’第二天老六找到老大,說:
“‘大哥,爹當年和你為咱家創下了一份大家業,你是有功勞的,所以分家時,你拿了一大半,我們共同分了一小半。你家人口多不假,但人均田地比我們幾家多不少啊!怎么還要年年找我們借糧食呢?而且你這些年只有借的沒有還的,像話么?’ 王老大瞪著老六的眼,吼道:
“‘怎么跟我說話呢。唵?你這二年翅膀硬實了不是?我早聽說了,家外的事沒有你不管的,現在你倒管到你大哥我頭上來了!這家里的事,還輪不到你王老六!’
“聽見他的吼聲,三四個兒孫抄著棍棒一齊沖出來,在老六面前站成一排。其中一個警告道:
“‘五叔,三侄子勸你還是識相點!’
“‘大哥,我說你聽著,從今以后,你不許再找我們要糧食!不然不要怪我跟你翻臉!’老六對視著老大,說。
“也許是怵老六在外頭的勢力,老大一家人沒敢動他。要是旁人,老六半條命可能就沒啦!”
“王老六果然會辦事,既給老大面子,又能據理力爭,崗崗的!嗯,這個世界上就是要多些老六這樣的人!”聽到這里,老和豎起了大拇指。
5.老和看不起王老二
“我倒也希望世界上多些這樣的人,弱者多么。——叫你不要插嘴的呢?你把我的故事節奏都帶偏啦!
“對了,兩三年光景,老大家果然沒有再借糧。哦,我又忘了一件事,這年老六家的大兒子考到縣里當官啦,哎喲,瞧瞧!除了老大和老五,其余兄妹七個似乎走得更近了。接下來偏偏遇上了連續的荒年,老大家的陳糧還有高高粗粗一囤子,吃個一兩年不算事。年關時,老大召集兒孫開會,說:
“‘荒年了,坐吃山空不是事,我們得搶。老六勢大,你們這些個又沒一個出人頭地的,我們先忍著,從今年開始,把余糧統統賣掉,置辦一些家伙事兒!哪天我非滅了老六不可!這世道,三個好漢怕一個不要命的,其他幾家子,我們先搞定他們。到時候,跟老六硬碰硬,我們也不會吃虧!’
“‘先把四叔搞定,’三兒子王小三說,‘他一直跟著你的。’
“‘你四叔是個滑頭,好在膽子不大,一時半會兒還不至于背叛我。’王老大說,‘倒是你二叔,娶了個不省事的!家里只有一個兒子,而且不抵管,四個丫頭能有什么用?’
“于是王老大悄悄把王老二叫到家里,警告他不要聽媳婦的話,耳根軟的男人有苦吃。
“‘三四年啦,’王老大說,‘我不找你借糧食,你也不說主動借點給我。告訴你哦,除非你們一個個都像老六那樣橫,否則,從今年開始,你、老三、老四、老五、老七、老八、老九都得像從前一樣借糧食給我,不然你看看你這些侄兒侄孫,一個個餓得嘰嘰嗷嗷的,到時候不先找他二叔要吃的找誰要去!老六跟我一直離皮離骨的,我們也不能指望他。’老二先還想辯解幾句,看看老大背后十幾雙虎視眈眈的眼,不敢吭氣了。答應了老大的要求。
“‘只要你帶好頭,’老大說,‘其他幾家也就會學你的樣。不是我說你,老二你天性膽小,這些年要不是我罩著,別人還不騎你頭上撒尿拉屎!’
“老二也太他媽的慫了!砍掉人頭碗大個疤,要是我,就不答應,憑什么!”
6.老和覺得事不能完
“我們不能簡單地下結論。你還是接著往下聽聽吧。——哼,怎么就管不住你那張嘴的呢?我看你年紀一大把,怎么還跟小孩子似的!”
“好好好,你請,你請——”
“嗯,說到哪了?哦,開春過后,連續大半年,老天爺竟然風調雨順。秋收帶來了歡樂,兄妹九人家家糧食上節草上堆。老大卻沒有立即到七家收糧,而是賣掉了好多糧食,買來了十幾根小鋼管子,三四把大刀片子,讓三兒子領著幾個十四五歲的孫子成天哼哼哈哈地耍著玩。有時在院子里耍,有時跑到外面耍,一時間圍觀者無數。有人問這是干什么,王老大只是嘿嘿幾聲,并不回答。過了兩三個月,眼見得那些耍棍子舞刀的少年個個虎背熊腰,臉上帶著殺氣,村里人便繞道走了。老二還記著年頭的事,見老大遲遲不來借糧,越發心里膽怯起來,便主動裝了一麻袋玉米趁天黑送到老大家來,老大卻讓他把糧食扛回去。說:
“‘你表現不錯,不過,你自己送過來不好,我明天白天到你家去扛。你老二的好人好事不能不叫大伙兒看著。’第二天,老大帶一個孫子去扛糧食。
“老二媳婦沒好氣地對老大說:‘他大爺,不是我多嘴,今年哪家糧食不夠吃?偏就我們家糧食多!’兩句話說得老大很沒面子,他瞪著老二說:
“‘誰當家啊,唵?’老二忙對媳婦說:
“‘哎呀,我們今年收的多,給大哥一點算不了什么。’老二家的兒子也勸道:
“‘大爺來一趟,就給他一點吧。’老大罵老二道:
“‘看你那熊樣,低三下四的!這樣的女人十個叫我也攆她滾蛋了!’女人聽了這話撒了潑,說:
“‘老大你給我說清楚!我這樣的女人怎么了?還是借人東西不還了?還是偷人了?還是讓丈夫掐人訛人了?’——‘掐人’你懂不?就是欺負人的意思。老大惡狠狠地說:
“‘我平常看你是婦道人家,不跟你一般見識,現在你來勁了!小柱子,給我撕她的嘴!’
“小柱子,就是王老大帶來的孫子,練了一個多月的小鋼管子,正有勁無處使呢,聽了爺爺的話,便沖上去要撕他二奶奶的嘴。
“老二的兒子雖然懦弱,卻也不能眼睜睜地看著母親吃虧,便擋在小柱子面前,結果是被小柱子一個大背摜倒在地,巴掌耳刮子一頓伺候。
“一時間,院子里涌進好多人。老二覺得丟了臉,張嘴想跟老大吵,被老大眼睛一瞪,便軟了下去。老二媳婦見兒子挨打,就又哭又鬧起來,當著眾人的面,把老大這些年欺負他們兄妹的丑事宣揚了一個遍。小柱子制服了自己的堂叔,又騰出手來要打二奶奶,被爺爺叫住了。王老大對那些看熱鬧的人說:
“‘去去去,王家人自己的事,你們看什么看!’
“眾人聽了老二媳婦的哭訴,正在議論紛紛,背后卻傳來了呼呼的風聲,原來是王小三帶著一個侄子來了,每人揮舞著大刀片子。圍觀者立馬作鳥獸散。
“老二媳婦這才感到害怕,也不敢哭鬧了,老二只好陪著笑臉道:
“‘大哥,我還是給你把糧食扛家去吧!’老大說:
“‘早就叫你管好自己老婆,你不聽。這回呀,一袋子不夠了,三子,給我再灌一袋子小麥帶走!——你們也給我長點記性!’
“圍觀者并沒有走遠,大家都眼睜睜地看著老大家的六個人扛了兩大袋糧食揚長而去!回到家里,老大又召集兒孫們開會:
“‘我早就對你們說過,我們王家祖上是什么?’
“‘土匪!’兒孫們齊聲答道。
“‘嗯,在外面可不能這么說。土匪靠什么樹立威信?’
“‘靠明偷暗搶!’
“‘對自家不服管教的兄弟呢?’
“‘要明搶!’
“‘對啦!媽的,就是要做給外面人看,讓他們怕我們!媽的,要不是現在王法嚴,溝東溝西早就他媽的全是我王老大的了!’”
“王老六呢?老六他媽的死哪去了?這時候怎么當縮頭烏龜了?”
“王老六也怕那些大刀片子小鋼管子呀,再說啦,他那在縣里做官的大兒子受排擠上月剛被降級調到老遠的窮縣去了,大樹倒了,還逞什么能!另外幾個雖然有文化會做生意能發財,跟流氓又有什么道理可講?”
“這事就這么完了?”
7.老和對王大三有點兒失望
“那倒沒有。當天晚上,王老二以下,除王老六之外,個個都給王老大家扛去了一袋糧食。王老六則趁著夜色走小路來到溝東村找王大三,就是前面說的王大麻子那一支里混得最好的那個。王大三說:
“‘這事嘛,你們的家事,我也不大好出面。’
“‘三哥,這事你不管也要管!說起來我們都是還沒出五服的兄弟。我親大哥做下這樣傷天害理的事,我們管不了,你要再不管,我們王家兩大支一起丟人!要是在上幾年,我老六就有能力清理門戶了。’ 王大三頓了一會兒,說:
“‘我先勸勸你們家老大,說不定他能給個面子。不過……’
“‘別人我不敢保證,我、大姐、六弟、七弟、八弟將來我們都聽你的。’王大三笑了笑:
“‘你先回去吧。’
“過了兩天,王大三帶著一條哈德門香煙、兩瓶洋河酒、四盒子阜寧大糕和二十塊大洋來到王老大家。王老大見到這么大的禮,自然眉開眼笑,忙讓王小三給叔叔遞煙上火泡茶,說:
“‘大三弟,什么好風把你吹來了?’
“‘大三整天在外面跑,早就想過來看看大哥了。’
“‘人窮志短啊,大三弟這些年發達了,我這個窮大哥倒是想登門熱絡熱絡的,只是怕高攀不上!方圓百里內大三弟可是赫赫有名啊!’
“‘大哥,你就別說客套話啦!大三今天的來意我想大哥是明白的。’
“‘我倒蠻想聽的。’
“王大三便把準備好的勸和的話說了出來。
“‘大三弟,你知道的,清官難斷家務事,也只有各人自掃門前雪咯。’
“王大三心里很生氣,這王老大有點敬酒不吃吃罰酒啊!于是說:
“‘大哥,你也知道的,這方圓百里內,沒有我王大三辦不成的事!怎么著我們共一個祖上,一筆寫不出兩個王字。你要是給我面子呢,就給,不給嘛……’
“王小三聽了這話,惡狠狠地插話道:‘你能怎么樣?’
“王老大瞪了兒子一眼:
“‘怎么跟你三叔說話呢,唵?’接著說,
“‘大三弟,提到祖上,我們還有什么臉呢?不過是土匪罷了!’
“‘話是這話,但現在朝代不同了,自家的事也得守王法。比如,憑我的身份,剛才三侄子的話按照土匪的規矩,就該下了他的一條膀子!但是,我們不會走到那步,對不對?大哥!’王小三剛想說話,王老大對他擺擺手:
“‘還不去雞圈里抓兩只老母雞,今天招待你三叔吃頓飯!’王大三笑笑,起身戴上禮帽,說:
“‘不了。我的話大哥還是聽聽的好。’然后走了。”
“王大三的話也不管用?這王老大也真夠橫的!”
8.老和期待官家懲惡
“這還算是給王大三面子了。
“送走了王大三,王老大心想,憑我這些像扎釘一樣的兒孫,他王大三能把我怎么樣?大不了跟他大干一場。不過,王大三這些年勢頭太大了,上至官府,下到大旗溝兩旁的雜姓人家都服他。今天好在沒有掉什么面子,我們走一步看一步吧。嗯,家里還得添點家伙事兒,聽說王大三家前兩年做了兩個威力巨大的神火罐兒,一下子可以把兩三百畝地炸個地塌土平。我要是有那玩意兒就不怕他了。不行,我得把那個東西弄出來。
“那玩意兒得識文斷字的人才能弄出來。前面忘了說了,王老大家的大兒子最會搗鼓東西,還識文斷字,偏愛讀那些煉金的、熬火藥的書。他曾發明了一種前端帶鋸齒能伸縮的小鋼管子、兩接頭的釗鉤頭子……樣樣家伙事兒到他手上都能增強好幾倍的殺傷力。他還用一截細鋼管做過一把火藥噴砂槍,把一顆洋釘裝進去,打出去連釘帽子都深陷進一棵大洋槐樹里。他早就聽說過神火罐兒了,心癢癢地想弄一個出來。他知道弄那玩意兒需要一些特別材料,便對王老大說:
“‘爹,那東西可花錢哩,聽說材料都要到內蒙古邊境上去弄。——但是只要有材料有圖紙,我保證給你弄出來!’
“于是王老大賣了好多余糧和大批口糧,讓全家從此勒緊褲帶過日子,讓王小大出遠門辦材料、找圖紙。從這點看,王老大是有魄力的。王小大也是不負重望,外出兩三個月,吃盡了千辛萬苦,一直摸索到大沙漠邊上,終于搞到了材料和圖紙。回來時,已是衣衫襤褸,左手還掉了一個小指頭。
“從大沙漠邊上回來,王小大對著圖紙天天琢磨,終于有一天,他做出了一個拳頭大的鐵疙瘩,頂上留著一根引信,向父親炫耀道:
“‘爹啊,這個小東西抵得上一千把大刀片子哩。’
“王老大不信,王小大便在一個深秋的早上,天蒙蒙亮就起身,把他和幾個膽大的兒孫帶到大旗溝頂南頭。那里四處沒有人家,遠遠的有一個大水塘,將那個鐵疙瘩埋在一個小樹叢里,用一根半里長的粗繩子一樣的東西拴住鐵疙瘩頂端的引信,和眾人一起趴在一座大墳堆后面,再三叮囑大家不要動,然后就在那粗繩子一樣的東西上點了火。
“一時間,‘嗤嗤啦啦嗤嗤啦啦……’粗繩子變成了一串子藍火頭,迅速地躥向鐵疙瘩掩埋的地方,到盡頭時,竟然沒了動靜。王老大剛要抬頭,說時遲那時快,‘轟’的一聲巨響,沖起一個大傘一樣的濃煙,地面也跟著晃動起來,震得王老大渾身發麻,大墳堆頂上的帽子呼啦啦滾下來,砸到王小三頭上,他下意識地‘啊’了一聲,卻不敢動彈。王老大立即閉了眼,待他睜開眼時,那個半畝大的樹叢里的大小樹木被連根拔起,‘噼噼啪啪’地燒將起來,在大傘煙的托舉下煞是壯觀,大水塘倒映著熊熊火光,照亮了幾百畝大的陰暗的天空。好在周圍是一片白茬地,沒有引起更大的火災。再看時,那個鐵疙瘩炸出了一個三四尺深的大坑。
“村里人聽到響聲,一個個都跑來了,連王大三也踱了過來。王老大祖孫幾個迎面趾高氣揚地走過去。
“‘大三弟,我家小大子才弄出的鐵疙瘩,厲害著呢!’王老大笑著說,‘小大子,趕緊的,給爹弄他幾十個大的!將來誰不服,炸他個狗日的!’
“王大三心下也吃了一驚,這他媽的還了得!剛才聽動靜看大傘煙,這可是小型神火罐兒呀,到了王老大手里,這村子將永無寧日了。便說:
“‘大哥呀,你也真能!小心這東西不要被壞人搞了去,不然對我們都不利哦!’
“‘兄弟你就放一百二十個寬心吧!’王老大說完,帶著兒孫雄赳赳氣昂昂地走了。
“這天晚上,王老六又去找王大三了。
“‘三哥,不得了!我這心里慌慌的,大哥最恨我,萬一哪天他用那叫什么神火罐兒的針對我,我可就睡不著覺啦!’
“‘我家多的是,他要是針對你,我保護你!’
“‘三哥,你能不能幫我也弄幾個?花多少錢都成!’
“‘你就讓王老大多多弄去,聽說他家現在天天喝稀飯了。到時候揭不開鍋,看他還神氣!’
“‘那不更糟了!以后我們兄弟姐妹誰還有好日子過?’
“‘不是說還有我嗎?他要對你使神火罐兒,我就對他使!’
“‘那我的大姐、六弟、七弟、八弟怎么辦?’
“‘都包給我啦!’
“十幾天里,姐弟四人帶了禮品,由王老六領著,半夜三更在大旗溝的小路上幾乎個個跑破了一雙鞋。好說歹說之下,大家形成了一紙文書,大意是每年各家賣二百斤糧食,將錢交給王大三,王大三則保證四家在受到別家欺負的時候得到保護。王老四、老七、老八、老九從此放了心,只有老六還是不放心。”
“就不能告官嗎?”
9.老和慶幸勢力均衡
“虧你也是從蘇北農村出來的,那時候哪像現在,那王老大欺負自己弟弟妹妹也沒造成多大社會影響,官家管你家的事干嘛?再說了,那些小鋼管子之類的器械在當時都是準許各家配置的。只有那個鐵疙瘩,官府很是重視,派人到實地考察,發現那威力真他媽的大,就到王老大家檢查,發現他家并沒有存貨,便警告一下了事。再說了,官府知道王大三家有很多那玩意兒,單抓王老大不放也不公平啊。王老大當時就頂這話了,官府老爺說:
“‘人家那只是用來看家護院的,又沒有拿來針對別人。’
“‘那我又針對誰了?’堵得官府老爺沒話說。
“王老六一家可真不是一般人,兩年過后居然也悄悄地弄出了神火罐兒。王大三為此把他訓了一頓,得到他將后繼續執行那紙文書的承諾后也就罷了。
“王老大卻慌了,提著禮物找到王大三,王大三又招來王老六,經過一番商議,形成一紙文書:
“一、互相不扔神火罐兒;
“二、王老大不許欺負老四、老七、老八、老九等四家;
“三、王老二、老三、老五等三家永遠不許投靠王大三或者王老六;
“四、王老二等三家與王老大的關系王大三不得插手。
“……
“三個人簽了字、畫了押,文書就生效了。”
“這樣也還行。勢力均衡了,大家也就太平了。”
10.老和對王老六不滿
“是啊。可是,任何事情都怕可是。王老四等四家算是挺直腰桿了,王老二等三家的日子卻難過啦。每年秋收,雷打不動地向王老大交糧食,并且由原來的100斤漲到了180斤。結果是兄弟三個家里越過越窮。王老五本指望老大看在自己表現好的份上照顧自家的,誰知沒有那么回事。老三本來就猶豫要不要投靠老六,看老四那幾家日子漸漸紅火了起來,不由得漸漸向老六靠攏。老六不想惹火燒身,總是對他保持一定距離。”
“這老六過去的豪氣呢?”
“村子里旁人家的事他還是管,因為那些人老實巴交,都愿意聽他的。可是,遇到不講理的親大哥,他王老六也犯不著為幾個跟他并不親近的哥哥和老大撕開臉皮。
“老三整天煩惱著,著實也沒有什么辦法。
“可巧,一天家里來了個說媒的。交談后得知,男方是王大三舅老爺的兒子黃小毛。王老三說:
“‘……這不太好,早幾年聽說那黃小毛流流氓氓的。’
“‘哎呀,那都是老黃歷啦!人家黃家靠著王大三,這些年日子過得像糟面餅似的,呲呲叫就起來了。這兩年說媒的踏破他家門檻了,可黃小毛沒有一個看中的。他老子問了半天,他才說只有溝西村的王二妹才入他的眼。誰叫你家二丫頭長得漂亮呢?人家小伙子一表人才。
“‘說來也是緣分,黃小毛早幾年就愛在街上游蕩,碰巧就看見你家二丫頭上街,從此就對她念念不忘啦!現在在鄉公所幫忙征稅,愛游蕩的毛病也改啦。這不,你看我這包頭巾子,就是黃家送的。他們托我無論如何要辦成這事。’
“王三娘還在猶豫,媒婆說:
“‘我不是說你!人家大家大業的,要不是二丫頭命好,人家還想不起來攀這門親呢。’說著壓低聲音向王老大家的方向努努嘴,‘你以為我們這些鄰居看不出來啊,這些年你們受的氣還少啊?跟黃家成了親,就傍上王大三啦!王大三跟他小舅子好得真是兩個啞巴睡一頭——沒話說!將后有王大三罩著,看他家還來找你家稱糧食不!……’
“王老三見過黃小毛,確實長得不錯,近兩年也沒有聽說他闖禍的事,于是覺得這媒婆正是老天爺派來拯救他們的,想到不找個靠山,自己這輩人死了,兒子這輩恐怕更受老大家兒孫的氣,便一口答應下來。閑言少敘,王二妹順順當當地與黃小毛成了親,后來日子過得也不錯。”
“王老大就這么眼睜睜看著侄女嫁過去了?我不信。”老和又插嘴了。
“他能有什么辦法?在聽說王老三決定之后,他倒是找了老三一趟,拿出跟王大三簽訂的那紙文書,說:
“‘我跟你講哦,二丫頭嫁過去,我們兄弟感情可不能壞!每年該給我多少糧食還得給我多少!’
王老三答應了。
11.老和承認三方協議
“可是,又是可是!唉,處莊郭鄰居就怕可是。
“話說二妹嫁到黃家這年年底,王老三并沒有照王老大交代的做。王老大不高興了,帶著王小三前來問罪。王老三很強硬:
“‘要糧食一粒沒有,要命一條!’
“王小三沖上去劈頭蓋臉就把他一頓打,然后強扒了一大麻袋小麥走了。這事很快傳到王大三耳中。插句話,王二妹嫁到黃家以后,深得公婆喜歡,這關系自然影響到了王大三。他自知跟王老大有協議,所以不便立即干預,就寫了一封信派人送過來。信上說:
“‘……這件事就算了。但從現在開始,老三就是大三,大三就是老三!他家的事我管定了!……’
“王老大看到這樣的信,手也是發抖啊!他覺得王大三他媽的欺人太甚了,但這回總算還是給我留了面子的,要是找上門來,鬧到官家那里,不僅要退還糧食,而且要給老三治傷,那臉就丟大發了。不過王大三的手也伸得太長了。
“‘……說好的不插手老二等三家的事的呢?白紙黑字寫著,你一個有頭有臉的人怎么就反悔了?……’他在回復上寫道。
“他期待答復,王大三并沒有給他回信。
“‘這是他媽的沒把我放在眼里啊!’他在王小三面前罵道。
“還得多準備家伙事兒,那神火罐兒現在有了兩個了。
“‘小大,兩年之內你得給我弄十個出來!哼,只要我神火罐兒比他多,他就不敢這么對我了!’
“‘爹,咱家不能把錢全砸到神火罐兒上啊。’王小大說,‘你看我們老老小小都好幾年沒添新衣服了。現在我們縣里都有人家的孩子上大學了,我們也得在孩子身上砸點兒錢啊,小孩將來沒出息,還是斗不過人家啊!’
“‘媽的,哪天連命都沒了,還談什么出息!’王老大吼道,‘我死了,兩腿一蹬就完事,你們這些雜種,活在世上有你受罪的時候!’
“‘爹,我們不怵王大三!大不了跟他同歸于盡!媽的,該死屌朝上!’王小三說。
“王老大覺得王小三才是他的種,于是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在接下來的一個家庭會上,把家庭大權交到了王小三手上。王小大并沒有什么意見。
“王小三號令全體,每天五歲以上的男子六點鐘起床耍小鋼管子,十歲以上的男孩五點鐘起床舞大刀片子;一小時后該上學上學,該下田下田,婦女要保證每天三頓飯準時開。大哥開清單,二哥、四弟跑材料,十八歲以上回家后不論男女磨粉子……
“這年年底,王老大死了。大家心里都很高興,覺得這王老大家從此要走下坡路了。人們普遍認為,憑王小三這樣的愣頭青怎么能領得下幾十口人、一百多畝地的家業!
“然而說來也怪,王小三當家以后,覺得自己責任大了,想著增加父親的榮光,也總結著這些年來的經驗教訓。他認為,得在增加自家的武力值的同時發展經濟。他專門跟跑制造神火罐兒材料的二哥和四弟到上海南京看看,城里人都需要些什么。回來后,他增加了雞鴨鵝養殖規模,在大旗溝頂南頭那個當年炸出的大坑里開辟一個大魚塘,把125畝地分成兩大部分,一小部分種小麥玉米,一大部分種蔬菜大豆花生等等,這樣一年四季都有收成,糧食自用,蔬菜上街,大豆花生賣給油坊……王老大家的家業竟比以前興旺起來。王小三在老宅子兩旁又起了三四座大瓦房。
“但是,和他的老子一樣,王小三覺得挺不安全,這也許就是土匪的心態吧。嗯,三叔已經投靠了王大三,大姑、四叔他們早已跟自家離心離德,剩下來的三家好像也靠不住。于是更加熱衷于積攢神火罐兒,老二他們看見了,也不敢吱聲,唯有心頭暗急。
“所謂不會過日子跟人學,溝西溝東村的人以前是看著王大三家怎么發跡的,但覺得那是人家有本事,是學不來的。這幾年眼見著王小三家也能紅火起來,覺得自己也有發財的本事,于是照葫蘆畫瓢,少種糧、多養雞鴨多養牛羊……整個大旗溝出現了勃興的氣象。
“這時候新的矛盾又產生了。原本王大三家發跡就是靠著多種經營,幾乎壟斷了方圓百里內的大油坊和大屠宰場,產品甚至遠銷到蘇州、常州;后來王老六的多種經營幾乎壟斷了一些中等油坊和屠宰場,但對王大三來說,那不過是小打小鬧而已,并沒有放在心上。王小三自從發展多種經濟形式之后,也逐漸悟出了一些道道。為了搶點市場份額,就有意壓低價格,有些大屠宰場居然被他攻下了一部分,同時,他又抬高價格從溝東溝西村雜姓人口手上收購一些產品進行粗加工,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去。現在,兩大王氏家族的其余戶頭、溝東溝西那些雜姓人家也紛紛加入到近處市場的競爭中來了,攤薄了三大家的利潤。
“王大三多少年來第一次感受到了緊張。他找來幾個讀過大學的兒孫商量對策,大家七嘴八舌,最終形成決議:
“一、跟王小三、王老六談判,劃分勢力范圍;
“二、加緊研發創新產品,在當地開辟新市場;
“三、向更多的大城市拓展舊產品市場,尋覓新商機;
“四、可以將大城市的新產品引進當地銷售,制定新市場規則;
“五、進一步引發王小三與自己斗狠,充分利用官家的資源壓制王小三。
“……
“商議已畢,下面就是落實了。通過談判,三方達成協議:
“一、從原屬于王大三的農牧產品客戶中拿出百分之十的份額供兩家分享,具體劃分辦法兩家協商解決,并保證以后不再搶王大三的市場;
“二、原屬于王老六的客戶,王大三不得染指,王小三可與王老六協商份額分配辦法;
“三、將來王大三家開發的新產品,王小三、王老六只能購買,不能仿造,且不得低價銷售給王大三的已有客戶;
“四、三家均不得擅自給三家共同的產品定價;
“五、三家均不得向家族內外人家出售神火罐兒及相關技術;
“六、三家不得欺負同族和弱小雜姓人家。”
“這個協議定得不錯,上廁所還有先來后到么。王大三牛逼!”老和高興起來。
“嗯,從這份協議看,王大三還是作出不少犧牲的,他懂得‘舍得’的道理。”
12.老和擔憂王小三
“兩三年光景,整個大旗溝,呈現出一派和平景象。王大三家一馬當先,王老六家緊隨其后,王小三家也不錯。
“漸漸地,街上出現了服裝店、鐘表店,都是王大三經營的,此外王大三家還開發出了眼鏡、望遠鏡、煤油爐、皮鞋等等新產品。
“王老六一家人憑頭腦靈活和文化水平高,將生意一直做到了廣東、福建,不僅富了自己,而且為王大三家的新產品貢獻了不小的份額;王老二、王老三兄妹家在王老六支持下也各有發展,雜姓人家紛紛把農牧產品兌給王老六。
“王小三家生意的大頭仍是農牧產品,有心發展其他門類,卻不甘心受王大三控制,也因為整體文化淺,好多新產品弄不來。
“這時候,溝東村的陳、李兩戶人家為祖上的地產發生了糾紛,鬧得不可開交,王大三出面才暫時平息下來。兩家都想搞點家伙事兒,可是王法趨嚴,市面上賣家伙事兒的早已銷聲匿跡。王小三發現這是個機會,于是悄悄地將家中這些年存量的家伙事兒高價賣給兩家,并且悄悄地進行大批量生產,其他雜姓人家之間也有存在矛盾的,于是王小三的家伙事兒的生意漸漸火爆起來。
“這片地方便經常發生械斗事件,官家發現一次,就把他們的家伙事兒統統沒收。他們為了再從王小三家獲得家伙事兒,竟心照不宣地打死也不說家伙事兒的源頭。王小三便一邊大賣家伙事兒,一邊有意無意地向官家走漏一點風聲。一連十多筆大買賣做下來,王小三竟然逍遙法外。
“王小三發了大財,便又想起了祖上的榮光,那時候,爺爺和老爹在溝西村橫著走,搶了好多土地,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土匪?土匪怎么了?東西不管是偷來的還是搶來的,只要在我手上就是我的!他夢想著有一天,大旗溝兩旁的廣大地方統統由他王小三一個人說了算。目前,擋在自己面前的就兩個人,一個是王大三,一個是王老六。家里人的敬愛,村上人的側目,讓他有點膨脹了。家伙事兒的生意這么做下去,不出三年,我就能恢復祖上的榮光!
“他經常開家庭會,在會上向老老小小宣傳他的夢想,整個家庭團結得像一個人。聽爹說當年我們這房頭拿出35畝土地分給了其他幾房,特別是大姑,一個出了門的姑娘,竟然還分了我們的地,遲早一天我要把這35畝土地拿回來,——這是天經地義的!
“你也許要問,王老大死后,王老二那幾家子是不是還要給他家稱糧啊?忘了說啦,王小三在做上生意之后,覺得稱糧太麻煩了,改為讓幾家子交錢,180斤糧按市價交錢。王老二、王老五還在交,王老四去年想不交,王小三哪里肯讓,不過王法趨嚴,他沒有再對她家進行打砸搶,卻讓姑父張小三在晚上上廁所時摔斷了腿。大家明知是王小三安排的,可是沒有證據,也沒有辦法。
“俗話說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王老四家的兒子有天晚上發現王小三家在偷賣家伙事兒,趕緊告訴父母親。張小三一聽大喜,一家人商量如此這般。第二天,大家都曉得這件事了。第三天,官家派人帶著一支部隊來啦!沒收了所有的家伙事兒,還發現了十個神火罐兒。
“王小三聽憑官家拿走家伙事兒,卻不允許拿走神火罐兒,王小大說:
“‘這神火罐兒是我們保護自己用的,王大三、王老六家都有這東西,我們有協議的,大家都不主動扔神火罐兒。你們把我們的拿走,將來不安全找誰去?’官家哪聽他的?想來硬的,王小三沖進廚房,點燃一個火把,對那些人說:
“‘你們不想讓我們活,我就讓大家都活不成!要不要試試?只要炸一個,溝東溝西村都將地塌土平!你們信不信?’
“領頭的那個軟了,說你得給我們一個承諾,永遠不要先對別人炸神火罐兒,并且不再擴大儲備量,也不許向別家轉讓技術。王小三讓大哥寫了一個承諾書,自己在上面捺了手印,讓官家帶走了。”
“這財路斷了,又被官家盯上了,王小三下面日子該難過了吧?總不能靠那幾個神火罐兒去偷去搶吧?”
13.老和沒對故事發表意見
“你可不要小看了王小三,當地村民當時也是舒了一口氣。不成想他這回不做小鋼管子、大刀片子了,那東西官家發現一回沒收一回。
“一天上午,他大搖大擺地買來一個大風箱,架起大炭爐,雇來鐵匠師傅,一天到晚叮叮當當,經過兩三個月忙活,他家竟弄出了300把鐵叉、1000把鐮刀。
“王小三又雇來木匠,在大旗溝里砍倒了一大片樹,給那些東西一一裝上木柄。
“‘哼,這些東西比大刀片兒、小鋼管子強多了。’看著滿院子黑白分明的‘農具’,王小三滿意地說。
“官家早已得到了消息,但人家那是造農具,不犯法,怎么好管呢?于是,王小三家在官家的制裁下,‘農具’生意竟然火爆起來。那些鐵叉鐮刀真是供不應求,溝東溝西村乃至方圓百里內,有仇家的都從中看到了多多備這些東西對對方會產生怎樣的威懾作用,更妙的是官家管不著;那些沒仇家的,也覺得‘事有備無患’,萬一哪天跟別人結仇了呢?那些有頭腦的,從中又發現了商機,將王小三家的‘農具’販賣到了更遠的地方。
“王小三覺得單憑這一種產品,恢復祖上榮光也計日可待了。
“不說別的地方,單說大旗溝兩岸,漸漸走進了恐怖平衡時代。一時間,王小三在當地的風頭大有蓋過王大三和王老六的趨勢。”
14.老和讓我很掃興
“叮鈴鈴——”接下來我要上兩節課。唉,我的故事正講到興頭上,但沒辦法,只好拎著一袋書本走向教室。出門時回頭看老和,他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表情傻愣愣的。我頗為自己的故事感染了他而感到得意。我并不為不能繼續講下去感到遺憾,因為我想給老和留個念想。
一連兩天,我們都沒有較長的聊天時間,第三天終于有了。我便匆匆來到老和辦公室,坐在老和的躺椅上。老和遞給我一支煙,照例說了一會兒閑話。我等著他撩我繼續講沒講完的故事,可是不知他是忘了還是怎么的,足足有五六分鐘的時間,他都沒有提。我終于憋不住了。
“還記得嗎,我們大前天聊的話題?”
“什么?”
“關于處莊郭鄰居的。”
“哦。還有啊?”
這就令我很掃興了,但講故事不能馬虎,只好硬著頭皮講了下面的話。
“王小三勢力漸成之后,這些年來壓抑的匪氣也抬頭了。碰巧,這年年頭鋼鐵價格暴漲,王小三仍然執著于‘農具’生意,認為原材料漲價,我的產品跟著漲價不就行了!可是年尾鋼鐵又暴跌了,他的產品連一件也沒有賣出去,結果把兩年賺的錢都虧掉了。后來打聽到,王大三和王老六聯手做了局,用大資金壟斷了遠近的鋼材生意,讓價格上漲就上漲,讓下跌就下跌,又打聽到先前官家查沒家伙事兒是張小三透的風聲,王小三的眼紅了。
“世上事就這樣,墻倒眾人推,王老二他們對王小三的恐懼也日益減少,大有投靠王大三的意味。
“王小三看出了苗頭,放下狠話道:我爹跟王大三是有協議的,王大三不得接納王老二幾家投靠。三叔家以女兒出嫁為借口投了過去,我忍了,如果將來誰家敢動這個心思,我一定不會放過他。
“話分兩頭。王老二幾家中,老五家人口最多,每年向王小三交錢,成為他們家不可承受之恥。在王老大活著時,老五敬著他,老大死后,老五沒有一天不在琢磨怎么擺脫困境的事。可是自家太窮,又只有10畝地,家伙事兒也沒添置多少,根本不是王小三的對手。
“現在好了,王小三受排擠走霉運,不趁此機會找個靠山,就過這家村沒那家店啦!聽說王大三正在‘招兵買馬’,便先請王老三通融,再趁夜色走小路通過大旗溝,來到王大三家,要求入伙。王大三很痛快地答應了。
“‘不過,’王大三說,‘王小三恐怕會對你動手。我嘛,跟王老大是有協議的,不便明著派人幫你。’
“‘我再也不愿受氣了。只要你容得下我,我就敢跟他干!’
“‘我絕不會對你不管不顧。’王老五得了這話,覺得可以放手一搏,便回去準備。
“剛到家門口,只見王小三已經帶著十多個子侄在那里等著了。王小三說:
“‘四叔,聽說你要投靠王大三了?有沒有這回事?’
“王老五硬撐著膽子說:‘怎的,我犯法了?’
“‘小的們,給我把他家的房梁拆下來扛回家!’王小三一聲令下。
“王老五的幾個兒子沖出來,一個個都被王小三的人拿鐵叉逼住了。多出來的幾個人趁機爬上屋頂,七手八腳將瓦片揭了,將房梁拆下來,扔到地上,另兩個抬了就走,留下王老五一家在原地呆若木雞。偏偏這時來了一陣雷暴雨,男男女女全都縮進小鍋屋。好在這次沒有人受傷,也算王小三手下留情。但王老五一氣之下,竟一命嗚呼。
“大兒子很硬氣,組織兄弟姐妹埋葬了父親,修繕了房屋,從頭到尾沒流一滴淚。”
“這事就這么算了?”見老和似乎接上了上一次的情節,我不再嫌他多嘴。說:
“官家倒是來了人。王小三有理有據地說:
“‘四叔家的堂屋當年就是我爹的,分家時爺爺偏心分給了他,我們從來就沒有答應過,現在拆了它,只拿了一根房梁,這不是物歸原主嘛!’ 王大三也帶一大群人到場了,聽了這話,說:
“‘小三,天下哪有這樣的理!你不僅要把房梁送回去,而且要賠給老五家喪葬費,不然,從今往后,你什么生意都別想做。’ 王小三嘿嘿笑道:
“‘三叔,我現在還稱呼你三爺,要是動起手來,我眼里可就沒有什么叔不叔的了。我警告你,我們的家事今后你不要摻和!不要忘了,我家的神火罐兒是干什么用的!’王大三也笑道:
“‘小三還很硬啊,今天當著官家老爺的面,我們倒是要掰飭掰飭,在場的老少爺們,你們誰承認小三有這個權利?’
“‘我們官家首先不承認!’領頭的官家人說。
“‘我也不承認!’王老六也從人群里站出來說。
“見官家和兩個大人物都不贊成王小三,王老三也表態和他們站在一起,王老四、王老八、王老九也站了出來。剩下的王老二、王老七滿心想站到他們這邊,正在猶豫之中。
“‘大哥,去把十個神火罐兒都給我點了!’王小三一點兒也不慌張,轉頭對王小大說,‘我倒要看看誰說了算!’王小大聽了這話,倒是沒有馬上走,他清楚點燃了那十個神火罐兒意味著什么。一個官家人似乎也知道,說:
“‘王小三,我警告你,不要威脅我們!王小大,我勸你還是不要像你弟弟這么沖動!有話好好說!’王小三再次笑道:
“‘對呀,有話好好說嘛!這樣,你們回去好好想想我的理,想好了我們再談!’
“官家人和王大三都覺得有臺階下了,領頭的說:
“‘王小三你給我聽著,你的話看似有道理,其實不合王法。這樣吧,我們等待你回心轉意!大家散了吧。’
“王小三覺得自己大獲全勝,領著一眾家人趾高氣揚地走了。”
“官家就不能把這個狗日的王小三抓起來啊?”
“嗨,誰不怕那個神火罐兒呢?蘇軾曾有一言:‘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之手。’——誰愿意跟強盜和無賴同歸于盡呢?”
“后來呢?”
“剛才我看你還提不起精神來著,你還管什么后來!”我故意逗他。
“就不要賣關子啦!不瞞你說,你那天走后我也想了不少,后來就忙忘了。就是剛才你提醒,我還差點兒想不起來呢。”
“后來?只有過去和現在,沒有后來!”
“真的沒了?”
“真的沒了。”
“太他媽的無厘頭,聽得我云里霧里。”
15.我和老和只知道現在
“不過王小三現在是越來越艱難——除了幾個老的農牧產品客戶,他什么生意也做不成了。聽說,最近王老五的兒子鐵了心在投靠王大三,揚言要堅決跟王小三斗到底。”
“其他幾家呢?
“也在四處活動。”
……
聊到這里,我們沉默了一會兒。老和說:
“嗯,你的故事雖然漏洞百出,但我還是理出了一個頭緒——處莊郭鄰居還真他媽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