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這是蘇格拉底說過的。可直到看完劉瑜的《送你一顆子彈》,我才有了深切的體會。
書分了五個部分來講述了作者幾年的生活體會。論他人即地獄、論自己作為他人、論人生意義之不可知、論愛情之不可能、論社會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五個部分,將很多我平時沒想明白或沒有去想的生活細節,剖析的很清楚。
僅摘抄幾句印象深刻的,簡單的做個自我思考。
1.“孤獨,微渺,瘋狂,無所事事,不被需要。青春的濃霧散盡以后,裸露出時間的荒原。”
當我們還有朝九晚五的工作,沉重的課業負擔,想上而不得的人,滿腦子困擾你的憂郁的時候,我們是沒有資格說這不自然的。所有的“作”不都是為了擺脫人生的簡單重復嗎?只是我們又活成了另一種順其自然。
2.“蘭德說:道德只能建立在個體理性的基礎上,而不是任何宗教、情感、社會、國家、階級以及任何形式的集體。”
蘭德對個人意志有著極致追求。和他有點像,我也是個除非我愿意,否則沒有任何人可以強迫我的人。只是我比較慫,經常誤認為那些妥協是我自愿的。沒有人可以真正的做自己,又或者那個沒有真正做自己的我就是自己本身,死不承認罷了。人總是過不了自己那關,有的人過去了,也就是凡人了。
3.“反正是那個年齡不再有意義的年齡。”
當我知道安樂死這個有人性的發明后,我就默默決定了老后要安樂死。我害怕變老,尤其當看到老人們賣力的廣場舞時,讓人感到絕望。安樂死是種自殺行為。我想輕生時也默默做過一個決定,我不要自殺,我要他殺,并且不會去抗拒死亡。想起前些日子自殺的天才少年,我想自殺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對世界的絕望。我想在我窮盡人的本質后安樂死,可世界的道理這么多,我又怎會思考遍呢?
4.“為什么勇氣的問題總是被誤以為是時間的問題,而那些沉重、抑郁的、不得已的,總是被叫做生活本身。”
當初看到這句話后,我立馬做了一件事。我在一張紙上畫了365個小方格,然后把今年過去的日子填充了紅色,最后在沒變成紅色的地方寫下來暫時想做的事。把一年的日子可視覺化,是件挺有意思的事。起初,我興致勃勃。后來,不過就是一個格子成紅色了嘛,有什么。甚至很多天才翻來表格,一口氣畫上那么十幾個格子。盡管那些想做的事還有很多沒完成。但是畫表格讓我開始審視我每天都做了些什么,并開始時刻提醒自己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于是乎,那些小事開始變得細膩,每時都有“新事”可做。
5.“不要讓絕望成為自戀的一種形式。”
諾一他爸媽真是太擅長教育了,我都相當他們兒子了。好吧,其實我更想有個諾一這樣的兒子。諾一簡直我理想中小孩的模樣。有好奇心、想象力、創造力,善良。看劉燁總結的教育經驗說:“尤其是男孩要多跟父親相處,要教會他們勇敢。悲傷是自我憐憫的一個過程,很舒服,但是這種東西不好,因為我自己有過,所以我不希望他養成這樣一個習慣。”bingo,想起有個暗戀兩年的人,一開始認識喜歡上,某種原因不可能在一起,整個人都撕心裂肺、自我拉扯。后來矛盾不再說話,也開始慢慢愈合,開始高三學習,但總莫名其妙的想再感受那種感覺。我想那種悲傷讓我特別享受,讓我的不堅強、脆弱都有了理由,有了一蹶不振的來源、自怨自艾的理所當然,是我平庸的避難所。
作者在后記中說:“沒有無聊的人生,只有無聊的人生態度。”我以為的人生追求是:一個人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感受的豐富性。人生沒有所謂的終極意義,但生活這件事,我們每審視一次,也就越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