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編輯: 清新語
推薦語:一個人價值感低和童年成長環境有一定的關聯,父母的關懷和鼓勵很重要。只有從內心改變對自己的低評價,才能找回自信與認可。編輯精讀并推薦。
有一個荒唐的故事:
一位開車運送精神病人的司機,由于疏忽,中途有三個病人從車上逃走了。
司機為了避免受罰,路上謊稱可以免費載客,結果騙了三名乘客上車。最后,把這三個正常人假裝成患者,也一起送進了精神病院。
但后來,這三個人憑借自己的努力,都成功地離開了精神病院。
一位記者懷著好奇心,采訪了這三個“病人”,問他們,是如何證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人的。
其中有一個人說,他認為講真理的人,一定不會被當成精神病人。于是,他就對醫生說:“地球是圓的。”但他說了十幾次后,迎來的不是出院,是護士的一屁股針。
第二個人則對醫生護士說,自己是社會學家,知道美國總統是克林頓,前英國首相是布萊爾。他繼續滔滔不絕,但卻因為護士的一針,絕望地終止了說話。
而最后一個人,他什么話也沒說,該吃就吃,該喝就喝,該睡就睡。大概一個月后,他就出院了。
后來,其他兩個人也像第三個人一樣,不去做任何的解釋,結果,也順利地走出了精神病院。
心理專家傅嘉琪老師說過:“要證明你是一個正常人,是比較困難的。”
只有不去試圖證明自己的精神正常,才稱得上是一個正常人。
有些人,不自主地急著去證明自己,根本原因是自我價值感低。而造成自我價值感低的原因可分為兩個方面。
01? 認為他人傷害了自己,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
有的人,接受不了他人的批評,當別人指出自己的不足時,就覺得對方看不起自己。
有的人,會因為一點誤會就感到委屈。
有的人,如果對方說話語氣重一點,就認為對方不尊重自己。
總之,就是認為他人誤解了自己,或者傷害了自己。
因此,這些人就通過反駁,來證明自己是對的,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不會顯得自己一文不值。
以我為例,過去的我一有空就刷手機,丈夫經常說我:“虛度光陰,不務正事!”
聽到這話,我就覺得丈夫是瞧不起我,當時就立馬反駁了他。
那時的我,也不管誰對誰錯,只一心想證明,我這樣做,自然有自己的道理。
而過度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我們對自我價值感的評價,也會受到影響。
雖然我們價值感的形成,通常都是來自于成長過程中,別人對我們的評價,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主觀的感受。
換句話說,我們的價值體現,是不以任何人的評價而轉移的。
就好比一塊金子,不管別人說它是普通石頭,還是爛銅爛鐵,但都不會改變它是黃金的性質,它依然是一塊價值連城的貴金屬。
而那些努力去證明自己的人,是對自己的價值缺乏確定的認知,是不自信的表現。
當你確定自己的能力時,你根本就不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證明。對他人的糾錯,你會欣然聽取有價值的部分,改進自己;對他人的贊揚,你則能虛心接受,戒驕戒躁。
認為他人的言語,或行為傷害了自己,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這些都是導致自我價值感低的表層原因。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實,我們的自我價值感,在小時候就開始生根發芽了。
02? 童年價值感影響成人后的自我評價
自我價值感低,拼命地去證明自己的深層原因,我們需要追溯到自己的童年。
小時候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周圍的成長環境,直接影響我們孩童時的自我價值認可。
一般情況下,童年價值感的形成,主要受以下三個方面的影響:
首先,父母是否完全接納孩子,是否能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無論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長得美丑,表現好壞,父母同樣愛護孩子。那么,孩子內心就會認為:“我是有價值的,我值得被愛。”
相反,孩子則容易形成低自我價值感。
比如以下這種情況:孩子考試成績名列前茅,父母就表現得心花怒放,對他關愛有加。但當孩子考砸了,父母則火冒三丈,怒其不爭。
其次,父母是否以孩子做的事情,來衡量孩子的價值。
當孩子犯錯后,有的父母會把孩子批得一文不值。
舉個例子,假如孩子不小心把飯碗摔破了,有的父母,可能就會氣沖沖地批評他:“什么事情都不會做,就會給我添麻煩!”
而當孩子幫忙做家務,把物件收拾得井井有條時,卻能收到父母的表揚與獎勵。
由此,孩子會認為只有不犯錯,做一些令父母開心的事情,這樣的自己才是有價值的。
第三,父母是否足夠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
嬰兒時期的孩子,還不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當嬰兒哭鬧時,父母給予及時的回應,能幫助孩子建立“我值得被關注”的價值感。
兒童時種下的自我價值感,隨著我們的長大,會逐漸成為我們潛意識里的一部分。
以致于在成人的世界,我們一旦得不到他人的認同,我們就容易把自我價值的評價權讓給他人。當被否定時,我們就會不由地,要去證明自己的價值。
但我們現在已經不再是小孩,我們的價值不需要通過父母,或者他人來評定,我們完全有能力自己評估。
03? 提升自我價值,從潛意識改變低價值感
與其花時間去證明自己,不如把證明自己的時間,用在提升自己的價值上,并從潛意識中改變對自我的評價,從而實現成長蛻變。
那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價值呢?
我們可以這樣做:
首先,不過分解讀別人的言語與行為,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
其次,學習是提升自我價值的必要方式。
而對于我們已經出來社會工作的成人,學習最好的方法就是讀書。還有,通過發達的互聯網進行線上學習,也是一個不錯的途徑。
另外,跟優秀的人在一起,我們也會被感染,從而努力地向優秀行列靠攏。《荀子·勸學》里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結交良友,見賢思齊,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
最后,我們可以借助他人的評價來反思自己,改進不足,但必須不卑不亢。
但即使提升了自己的價值,對于自小形成的低價值感,我們也無法徹底改變。
因此,只有從潛意識中改變對自我的評價,我們才能走出低價值感的泥潭。
要進入潛意識,我們可以尋求專業的人士幫助,做催眠療愈。
比如,找心理咨詢師做個案,或是參加心理學課堂,在治療師或導師的幫助下,進入潛意識。
此外,我們還可以進行自助,嘗試自行進入潛意識。
心理專家黃啟團老師說過:“一個人在情緒狀態時,他的意識和理性就會放松,這個時候是給潛意識下指令的最佳時機。”
所以,當我們快樂、感動,抑或悲傷、委屈,感到無力時,給自己一個肯定、一分關心、一個擁抱。讓自己成為自己的“父母”,給“內在小孩”補回當年缺失的愛!
最后,總結一下:
人之所以努力地去證明自己,根本原因是自我價值感低。
而自我價值感低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認為他人傷害了自己,過度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第二,小時候的教育方式與成長環境, 形成童年的低自我評價,以致于成人后的低價值感。
改善我們的低價值感,我們可以通過提升自己的價值,還有進入自己的潛意識進行療愈。
莎士比亞曾說:“愚人的蠢事算不得稀奇,聰明人的蠢事才叫人笑痛肚皮。因為他用全副的本領證明了自己的愚笨。”
因此,我們不能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我們不必去向任何人證明自己,我們只需改變自己的低價值感。記住,證明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去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