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學生們開口談工資的時候是說明我們老了,還是我們幼稚的表現? 無論答案是前者還是后者—— 都會讓人很憂傷。
畢業兩年半,工作連續的不連續的加起來四年有多。
今天和兩位同事進到成都某高校的雙選會現場,作為HR的身份在展位那里坐著,看著來來往往 熙熙攘攘的人群,想起自己大學期間從來沒有去過雙選會覺得蠻遺憾的。
2017年大量海龜回到中國就業,加上往屆找不到工作的人,今天有差不多萬+的大學生在等著就業或創業。
點擊各網站上搜索大學生就業,這個詞條上后面大多還跟著一個字“難”。什么“史上最難就業年”、“就業形勢逼著大學生走創業路”等。
我以為在這樣子的形式下,大學生們會更加賣力的展現自己,把自己推銷出去。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
招聘現場三大現象
1. 招聘會上女生比男生多,且比男生主動(該校男女比例相對均衡)。女孩子更能意識到就業的壓力,更努力想要找到一份工作可以獨立起來,而部分男生還像是在冬眠期,不愿意接受畢業的現實。
2. 大多數學生一心想要找一份和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只看和自己專業相關的招聘信息,但是卻又不能勝任想要的工作,只能站在旁邊觀望不敢上前的咨詢,就幾個人在相互打打鬧鬧說著 — 諳,居然六級要考550分以上呀?? ? 做個播音員還需要會策劃呀?
3. 最最恐怖的事,基本上90%的應聘者上來問的第一句話都是你們這兒工資多少? 天啦,我這才畢業兩年多,變化就這么大了嗎?找工作的時候難道不是先把自己的優勢介紹給企業嗎?不是先想辦法讓自己有價值的能力能夠得到企業的認可嗎?不是該問問公司的文化,培訓,晉升,發展空間等等再談薪酬和福利嗎?
當我們找工作第一條看的是工資的時候,對于即將畢業進入社會的大學生,一般情況下絕大多數人沒有很大的經濟壓力的群體,不是成熟了,不是幼稚了,而是被自己騙傻了。
他們傻在不愿意接受所有的收獲都要通過努力付出換來的這個事實。就想著這個社會繼續給他們免費的午餐。
他們傻在以為交了四年的學費,花了四年的時間最后買到的一張畢業證。只要有這個證社會就會為一張紙而買單。
他們傻在明知道自己缺什么,社會要什么。還把有限的時間用來觀望,期待自己可以不用遵守規則被破格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