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東升
■ 鄭燕興,中央電視臺著名導演,以拍攝中國紀錄影視著稱于世,知名文化學者,偏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同時也一位資深禪宗愛好者。
■ 倪林海,字長風,上海市朱家角古鎮“延藝堂”堂主。浙江象山人。70年代生。著名水墨畫畫家,古陶鑒定收藏家。
清談 ● 鄭燕興 ● 倪林海 ● 禪意水墨畫
只傍清水不染塵
——央視名導鄭燕興談水墨畫家倪林海
在山間吸一口直達肺腑的凜冽空氣,耳朵和眼睛一起被打開、被點亮。飛鳥振翅和水紋波動的瞬間盡收眼底。你坐在雪地上,眼前是一個極為明亮、孤獨、圣潔的世界。時間和風從大地深處吹來。你有一個永恒的遠方可以期待,可以在一個迷離而遙遠的幻境中永遠不醒來。
——引自艾紐納(Anuna)合唱團之頌歌
跟鄭燕興談“禪”,是為了談畫。
我說我喜歡倪林海的畫。噢,是長風的畫。沒見過他本人,他的眼神一定清澈澄明。
藝術創作,跨越一定的境界之后,從他的畫,能看到他的人。
我說,這叫“原我”的回歸。
“原我”是哲學用語,我這么說,是因為鄭燕興、倪林海都喜歡禪學。兩人是生活中的摯友。
按我的理解,人之初,便是沒有被塵世熏染過的“原我”。“原我”中貯藏無限,可賦能給我們一種超然的眼睛。這雙眼睛,排斥概念與推理,很多時候,更接近于物象的“本來面目”。
追憶童年,許多知名畫家,小時候多有長大了要畫畫的愿望。倪林海也是天性好畫。
倪林海出生在江南水鄉——寧波市象山縣,素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之稱。是《瑯琊榜》、《羋月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電視劇的拍攝之地。美麗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園。
鄭燕興說,倪林海的父母都是農民,上面有兩個姐姐。懂事起,沒來由地喜歡畫畫。家里窮,父母最大愿望是,倪林海長大了,當一個教書先生,當不成,在家種地也好。
“黃葉殞時風骨露,水邊依舊石斕斑”。繁華落盡,回歸真淳原真。70年代生的倪海林,如今是我國著名的水墨畫畫家。他現在作畫,有如“回家”,回歸童年的“原我”。其中有溯本回真,尋找“真我”的意味。
春來了,春的絢麗,迷亂雙眼。時代的快節奏,塵世的紛擾讓人心累。我們厭煩塵務而悵惘詩意和遠方。品讀倪林海的畫作,靜寂虛空,能讓你有靜心的感覺,讓你的心靈因此得到休憩。一種少有的純凈,讓你的心,與畫中山水融為一體,迅速安寧下來。
讀林海的畫,思林海的人。林海筆墨的追求,實質上是一種接近于宗教色彩的修行。“明心見性”、“自證自得”的過程。看他的畫,照見的是我們自己。蒼茫處,有一種痛快的醒覺。
倪林海身兼多種身份,是上海畫家群中的傳奇人物。
鄭燕興說,“南周莊,北周莊,不及朱家一只角。”,在上海市人文氣息頗濃的朱家角古鎮,有一家“延藝堂”博物館,而倪林海是堂主。館內收藏陶瓷、石雕泥塑、竹木牙雕、宜興紫砂、緙絲刺繡等數十類傳統工藝美術品種,收藏價值至少十幾個億。
寧波是河姆渡文化的發生地。河姆文化,屬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其年代大約在西元前4000年到5000年之前,其中河姆陶瓷文化蜚聲海內外。倪林海在古陶圈摸爬滾打多年,還是一位知名的古陶收藏鑒定家。收藏古陶達千余件。
從一個貧窮農家少年,到身價過億的“延藝堂”堂主,再到著名水墨畫家,古陶鑒定收藏家,其艱辛曲折可想而知。探尋倪林海的人生軌跡,心路歷程,說倪林海的書畫步履,類似于精神與心靈的苦修過程,我認為這樣的說法也還妥帖。
據鄭燕興講倪林海不只對禪學,對心學,對易學,對儒釋道傳統古典文化也很有研究。鄭燕興每次走進朱家角的“延展堂”,總感覺到,在其堂前及堂中的布展中,漫溢著一種幽深的玄妙與禪意。我說我沒去過“延展堂”,卻也能想象到這其中的氣息。因為這是倪林海心境的延展。
心境便是畫境。在某種意義上講,對書畫而言,畫風技巧是一方面,其中蘊含的人文思想才是最打動人的。倪林海是造境高手,他不只造了一個畫境,更為自己的生命,造了一個不受現實所擾,不為世事所移的心境。所以在其極簡畫境中,能感受最豐美的內在人生。
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內省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倪林海畫風畫路形成過程中,有些人,有些事,對他影響至深。
小時候,在一位本家叔叔引領下,倪林海走上了書畫之路。這位叔叔的毛筆字如書上一樣好看,幼小的林海心生向往,于是偷偷拿起筆,開始舞文弄墨。
父母覺得他長大了畫畫沒出息,同學因他畫畫,隔離疏遠他。孤獨使他有了獨立意識,孤獨使他有了自我意識。開始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并啟悟內心內視自己。
兒童是天生的畫家,對家鄉山水的直覺直感,更為豐富真實而深印心里。之后,倪林海進入學堂,開始正經學畫。師名家,師名作,師古,師傳統。各種知識,各種觀念,各種技法,充實著林海的內心。刻苦學畫,創作,他迷上了北宗的畫風,臨山水逼真而準確表現,畫藝畫工一天天成熟,他覺得自己的畫路走對了,每天都在進步。
直到有一天,家中變故,天旋地轉,天塌地陷中,萬念俱空。他關起門來,不停地叩問自己,叩問世界,這到底為什么?自此之后,畫風大改,自北宗畫路轉向南宗。
“人品不高,落墨無法”。倪林海傾慕倪云林。倪云林的人品、畫品、以及畫路與人生,讓他神往。倪云林,元末明初畫家。家富,有一年,忽然散盡家財,漸悟中完成頓悟。畫風淡而真,簡而潔,孤而高。人說世上有經不起細看的繁華,卻有經得起千百回留連的空凈蒼涼。云林之高格,遠望而無人可及。據畫史,倪云林因不事權貴,遭人痛打,而一聲不吭。他說“一出聲便是俗”。不肯將內心的純潔,染俗世的一絲塵埃。
此曲只應天上有,不慕名利,不違本心,以生命作畫,被譽為南宗山水畫的最后守護人尤無曲,也是倪林海的偶像。尤無曲,當代著名山水畫大家。對中國山水畫影響深遠。是有史以來從事藝術創作時間最長的藝術家之一。他的“悟畫”經歷,引發倪林海深深的叩問與思考。尤老以70歲的高齡,三上黃山,取法黃山,深切體悟水墨畫之水法,高度重視水的作用和運用,他的“筆墨水融”觀,使中國山水畫進入了一個新的“水墨時代”。
據鄭燕興稱,倪林海的筆墨,還有很大一部分功力,得益于他的文物收藏和古陶鑒定。從河姆渡文化新石器時期的古陶墨繪,到戰國時期的帛畫線描,再到晉唐宋元異彩紛呈的屏扇卷軸,古物收藏,使他有機會,近距離地觸摸、感知、觀照傳統水墨畫的發展軌跡,得以穿越千年,往來于古今之間,漸悟其豐富細節。
鄭燕興說,經久的功力與眼光,使倪林海有一種本事。隨便一副書法、畫作,讓他瀏覽,就能說出作者的修為與品行。這是鄭燕興多年的體驗和結論。屢試不爽。在書畫鑒定方面,歷代大家、名人字畫,也總能準確判斷其年代與真偽。
說到底,倪林海是個有深度的畫家。對宇宙,對人生,對藝術有著超乎尋常的體悟和深刻認知。
林海為人低調,待人誠懇,身上揮灑著一份知性的氣息,淳樸中透著真誠,洋溢著對生活的無限深情和對作畫的無比摯愛。
他從不奢談什么藝術、價值這些宏大而空洞的言辭。
他言語淡定、沉穩,卻透出一種深沉的激情,透出對生活品味后的積淀,散發出歷久彌香的成熟。
在當今浮躁的社會風氣之下,能保持這樣一種平和淡然的心態,實在難能可貴。
洛夫有詩云:每天下午我都在仰望,白云在天空留下的腳印。
倪林海,字長風,大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