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電影與書籍專欄,跟大家分享好電影好書。這里有酒有故事,有你也有我。
?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今何在的《悟空傳》,
關于作者啥的就不介紹了。這些都可以百度到。
? 第一次看完這書是在高二的時候。那個時候我是住校生,趁著每天中午吃飯的一個小時跑去校門口的書店蹭書。什么叫蹭書呢,就是只看不買。那時候的《青年文摘》,《讀者》啥的基本最新一期一出來就被我啃了。
同寢的室友給我推薦的這本書。本來悟空這個形象廣受大家的喜愛,我當然也不例外。懷著對悟空的喜愛捧起了這本書。
今何在 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西游。其實很多感悟真的無法用言語來表達。這本書真的像《大話西游》一樣,看一次都有不同的感覺。
如今大學第二次捧起這本書,更多的是對西天取經的理解吧。如同人的一輩子,一個巨大的騙局。他們并不那么團結,每個人都各自的原因才踏上了西去之路。他們互相吵吵鬧鬧,打打殺殺,有時候又恨不得唐僧死掉。以便你回高老莊我回花果山,他回流沙河,但又怕唐僧死了。攢不了功德,成不了佛,洗脫不掉自己的罪名。他們對這趟行程又愛又恨。就像現實中的我們難以權衡自己的夢想與現實。傻傻的假裝著,但心里又無比清楚假裝了什么,因為夢想很貴。但愿長夢不愿醒。先讓現實養夢想,知道有一天,夢醒可以養成現實。
? 第一次看的時候,特別同情悟空,感覺沒一個好人,從手無寸鐵的小猴子,美猴王孫悟空,齊天大圣,種種角色的轉變更是像極了人生路上的我們。今何在不在以傳統理想主義的西游來向我們展示,大家早就審美疲勞了。至今讓我難忘的是知道
"我只有看著晚霞,才能每天堅持向西走下去,我看晚霞的時候不做任何事。"也許是最深最痛的記憶最想把他忘卻,卻潛意識最深。那句"這個天地,我來過,我奮斗過,我深愛過,我不在乎結局"這是何等的灑脫。這是"今何在"自己理想的世界,人物就是作者靈魂深處最真實的寫照。不管結局如何,這世界我來過!
大智若愚堅持理想的唐僧,深深掩藏感情與痛苦的八戒。迷失自我狂躁不安的沙僧,還有那只時狂時悲精神分裂的猴子。看似荒誕的文字背后。郁結著淡淡的憂傷。一種無法訴說的蒼涼。更是對人物命運的一種暗示,悟空不信命運踏上西天去尋找唐僧的靈魂。這個過程就是他醒悟的過程,是唐僧喚醒了他內心的記憶。"若是不悟,千里萬里也是枉然,若是悟了。,腳下便是靈山"。在天宮中,那個頭帶了金箍的悟空和六耳獼猴悟空展開了決戰。雙方不分勝負,天地既定秩序(如來)的評斷殺死了后者。當如來說那個沒戴金箍的是六耳獼猴時。六耳獼猴始終沒有勇氣承認,原文我就不信用了。
這正是現實社會的悲劇,總是不敢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存,而必須要外界的一個說法,必要得到既定秩序的承認。才能實現在我肯定,但是那殺殺是對自我的囚禁。金箍還在,那就是證明我們身份的唯一標志。當金箍已在時,我們的自我還存在嘛?
最后帶了金箍的悟空殺死六耳獼猴后,自己也到下去了。原來是悟空就是六耳獼猴,并沒有兩個悟空,最后的悟空中午找回了自己。孫悟空的悲劇是始終無法正視自己,無法認同自己就是六耳獼猴這個事實。他一心否定自己,讓自己變成一個神仙。悟空對天地秩序的反叛,他想在神界擁有這個位置。最后通過死,他才明白紫霞的話。"你根本不用去學神仙,本性比什么都重要。"這難道不是現實中的我們么?
生活不易,本性難尋。雖是悲劇結尾,但我感覺悟空最后頓悟了,也就成了佛,佛門講究的不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么。一切都是宿命,一切都是天命。
? 我要這鐵棒有何用?怕是最能表達悟空的內心了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