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電子消費品界有三大積灰神器:第一是電腦機箱、第二是單反鏡頭、第三是Kindle閱讀器。
前兩個我們能理解,機箱和單反鏡頭平時經常閑置,容易積灰。Kindle作為一款電子書閱讀器,竟能光榮上榜,讓人挺出乎意料。
但這就是實情,很多人興致勃勃地買回來,往Kindle塞了十幾本電子書后,心滿意足,之后隨便丟在沙發某個角落,不聞不問。等一年半載過去,屏幕上的灰塵就很可觀了。
我的好友阿城就是這樣,他的Kindle花了一千多元,買回來的最大用途不是看書,也不是積灰,而是拿來壓泡面。
阿城是一名程序員,最崇拜的偶像是張小龍。他曾經向我嗟嘆,這輩子是達不到張小龍的地位了,只能匍匐在碼農的路上,抱著鍵盤一起衰老。
后來,他不甘于此,并在一次偶然機會下,接觸到李笑來的《普通人如何實現財富自由》,瞬間打開人生的新大門,他的眼里冒著希望之光。
自此之后,他的手機界面被各種知識付費的app霸屏,訂閱的課程達到三十多個,講座聽了若干。
在以前,阿城下班后喜歡打游戲,如今變成了逛書店。他每天提著一大堆勵志書籍回家,累并快樂著。如果不計算他為此投入的硬件消費,僅在知識付費的“忽悠”下,他的花費就破8000元了。
效果是很顯著的,剛接觸知識付費這個領域,他興奮激昂,每天沉浸在課程里所描繪的美好愿景里難以自拔。后來他開始困惑迷茫,感覺自己好像沒什么變化,腦海里空有一大堆高大上的名詞,卻沒有實質性的用途。
這個混沌的過程持續了半年,阿城的工資不僅沒有任何的提高,相反,由于他的精力全在付費課程上,工作上頻繁出現失誤,沒少被上司批評。
時至今日,我聽完阿城的苦衷后,問了他兩個問題:“購買這些付費課程后,有總結和思考嗎?”他搖頭,我繼續問:“你買的那堆勵志書籍,還會看第二遍嗎?”
他再一次搖頭,因為躺在書柜里的大部分書還未拆封,更別說看第二遍了。我笑了,深有同感,因為在以前,自己也是這樣的。
02
我在散步的時候,曾碰到一個獨自垂釣的老人,他垂釣技術高超,身旁的水桶總能裝滿魚,比其他人都要多。
他的垂釣裝備極其簡陋,卻能在一群裝備精良的釣魚人中脫穎而出。我觀察了一圈后,帶著疑問去請教,老人笑著說:“哎,哪有什么秘訣,在這條河我呆了五年,只是每天堅持而已。”
老人這番最樸素的道理,簡單易懂,很多時候卻難以戳中人的心坎。
太多的人只會憑借一腔熱情去垂釣。他們只注重裝備是否精良,觀察地理位置是否優越,也懂得推測水流的方向和魚的習性,卻沒有任何耐心去蹲守,用時間去磨練技術。
最后,屢釣屢敗的新人會陷入兩種極端,有的人會在別人的推薦下,不斷更新最優質的裝備,也有的人被消磨掉興致,選擇了退出。于是,河岸邊的釣魚人群,垂釣高手永遠是稀缺的。
我很喜歡荀子的一句話:“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這句話的意思是,聽說比不聽好,見到比聽說好,知曉比見到好,實踐比知曉好。
學習的最終其實就是實踐,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03
阿城剛開始學時,其實只買了幾個付費課程,他懂得貪多嚼不爛的道理。當他學完后,腦海里卻難以形成清晰的知識脈絡,思維陷入混淆,處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地步。
他會反思,將紊亂的知識體系歸類為自身原因,于是在相似課程的推薦下,他連續買了十幾個課程,每天抽出大量的時間去學習。
每次看完后,他都覺得自己受益匪淺,獲得了許多滿足感,自我感覺良好。為了學習,阿城需要擠出額外的時間,因此他得不斷熬夜,導致睡眠質量越來越差。
有時候因為工作量大,當天的課程未完成,他就變得很焦慮。他其實在怕,怕今天的學習任務沒完成,明天就要落后別人一大截了。他不想被別人超越,更不想被時代所拋棄,他需要做的,只是要更加努力而已。
到了后期,阿城已經把這些付費課程當成每日必做的任務,形成一種假象的心靈慰藉,告訴自己依然在努力中。無形中的焦慮就像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讓他時刻緊繃著神經,每天假裝在學習,安慰自己假裝有進步。
論語有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種學習方式就像吸食精神鴉片,終有一天會醒來,卻發現世界仍未改變,自己仍然頹廢,到時候會變得一振不撅。
因此,阿城才會頹喪地和我說,沒有什么比燃起希望去奮斗,又再次被撲滅更令人絕望了。與其這樣,倒不如一直平凡,一直碌碌無為下去。
04
像阿城這樣的焦慮者,有太多了,年輕時不想浪費時間為知識買單,長大了,卻不得不用金錢為知識買單。
有個同事,他的家里放眼望去盡是密密麻麻的書籍,空氣中經常彌漫著刺鼻的油墨味。我多次提醒他要保持通風,因為甲醛味太重了。
他的家里有音樂類、百科類、勵志類、名著類和養生類等書籍,分門別類,在茶幾上、柜子上和書桌擺放得整整齊齊,就像化好妝的新娘時刻準備著出嫁。我總是調侃他:“這么多書,你真得能看完嗎?”
他每次都會反駁我:“這些書還不夠我看呢!”他打開手機,向我展示里面最新預訂的幾十本新書,有時候他也向我分享許多牛人整理的書單。
他的收藏夾里有各種的雞湯文,付費課程也買了許多,但他從不會點開看。他買的書籍很少閱讀,但是這種喜歡收集的過程,仿佛這樣會離人生成功的終點更近一步。
這種類似松鼠囤積癥的心理,其實是焦慮的一種表現。
他不清楚自己需要學習什么,需要閱讀什么,需要提升什么,漫無目的下,只能依賴名人的推薦書單,缺少了自己思考的過程。
在以前,我發現一旦抱著目的性去閱讀,心情就會很焦慮,導致沉浸不下心去思考和整理筆記。后來我放棄了這種行為,挑選書籍會遵循本心,放下了閱讀速度,視野瞬間變得開闊起來。
我還達不到陶淵明的境界: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但比起功利性的追求,我在許多無人問津的書里收獲了更多,樂趣也更多。
漢代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意思是:書就像藥一樣,善讀就像治病;反過來,用藥過度,盲目看書,不如無書。
05
在《神雕俠侶》中,楊過所學的武功博雜,涉獵了古墓派的《玉女心經》、歐陽鋒的蛤蟆功、黃藥師的彈指神通和玉簫劍法、黃蓉的打狗棒法以及王重陽的《九陰真經》。
然而楊過在斷臂之前,雖然招式已有大成,并擁有上乘的內力,但他的內力不深,招式難以沉穩。
在后來與神雕為伴的日子里,楊過在劍冢中習數家之長,將所學功法融會貫通,才能練成黯然銷魂掌,奠定中原五絕的地位,成就一代宗師。
現實中同樣如此,我們面臨著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每一分鐘產生的數據等同于人類起源到2003年這四百萬年所積累的數據。但是這些數據,絕大部分我們窮其一生也用不上,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很多人無需焦慮,胡適就曾說過:“怕什么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只要每天真正有所收獲,有所充實,都是在進步。
06
我曾參加過寫作的付費課程。
上了幾節課后,我發現對自己的提升微乎其微,因為講師的授課群體永遠面向大眾,因材施教無法實行,導致效率低下。或許是我買的課程太便宜了吧,于是我開始找進階課程,雖然比阿城花費的少,也陸續投入了上千元充值智商。
原本我有一定的文字基礎,結果到后來完全被帶偏了,這個講師追求主體構造,那個講師強調素材原始積累,對面那個講師強調去語言化。到后來,我嘗試將諸子百家的思想融會貫通,發現腦海里的那團混沌成為一個四不像,像邯鄲學步,丟了魂。
最后我選擇了放棄,自己拿起筆埋頭苦練,苦苦摸索了大半年,終于建立起屬于自己的一套寫作模版,漸漸地熟能生巧,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如今市場上,許多付費課程都存在著這種弊端。更為嚴重的是,有些課程看似化繁就簡,讓人一看就懂,其實是將問題簡單化了,將內容精簡化了,將過程縮減化了。
這樣所呈現出來的答案和結果,我們“得到”了,知道有這么一回事,卻收獲不了知識體系,思維模式也跟著精簡的答案而精簡,難以形成一套完整的邏輯。
最后,我們更不善于思考了,更依賴于別人嚼碎的知識喂養,并美其名曰碎片化學習。所謂汝之蜜糖,彼之砒霜,不過如此。獲得信息可以靠告知,而獲得知識只能靠思考。
有人說:“書到用時方恨少”,你覺得對。也有人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你想了想,好像也對。
有人說:“你的不自律正在慢慢毀掉你”,你覺得很有道理;也有人反駁:“你的自律正在慢慢毀掉你”,你深信不疑。如果沒有自己的思辨能力,只會被人牽著鼻子走,活成別人的模樣,猶如東施效顰,最終丟了自己。
求知就像隱藏旅行,遠處的美景總要一步步靠近。如果你對碎片化知識感到厭倦和排斥了,不如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聽聽歌、看會電影,不是更好嗎?
懂得自己需要什么,是一種生存能力。就像你看完我的文章,覺得道理各方面好像都懂了,仍然要靠自己的理解去踐行。
求知,注定是一條孤獨的路,既有遍布荊棘,也有鮮花綠草,唯獨沒有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