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了一萬小時定律: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一萬小時的錘煉,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卓越”。
在書中作者引用了許多優秀音樂家、運動員、成功人士的調查數據,顯得真實可靠。
此定律一經提出,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因為人人都想成為大師,獲得成功,只是一直苦于尋求不到一個可行的方法。
一、一萬小時定律為什么吸引人?
因為它滿足了人類發現某種簡單的因果關系的渴望。人們相信真理就是簡單的,如一句諺語所說“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簡單和最樸素的”。
一萬小時定律讓人們看到了希望,無論天賦、無論出身,只要自己努力堅持,達到這個時間量,就一定能夠出人頭地,實現人生逆襲,躋身頂級大師之列。
另外,這個定律也完全符合人們千百年來認可的道理:即需要努力才能成功,付出才會有收獲。
作者在書中寫道:
學小提琴的都大約從5歲開始練習,起初每個人都是每周練習兩三個小時,但從8歲起,那些最優秀的學生練習時間最長,9歲時每周6小時,12歲8小時,14歲時16小時,直到20歲時每周30多小時,共1萬小時。
這個定律乍看上去無比正確,但思考一番之后,發現它并非是一條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有許多的限定條件,它僅僅是暢銷書作者對心理科學研究的一次不太嚴謹的演繹而已。
二、這個定律錯在哪?
先來思考這么幾個問題:我的母親,一輩子做菜,卻沒能成為米其林的廚師;父親每日飲酒,幾十年了,還是沒能成為品酒師;而我自己是個吃貨,吃了這么多年,還是沒有成為美食家。
我們每個人花在這些事上面的時間肯定不止一萬小時了,但為什么依然是普通人?
有車一族應該有這樣的體驗:剛學車那會,進步很快,從不會到會。拿到駕照后開了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車,技術進步也不大,更不可能成為賽車手。
那些經常參加籃球比賽的人,每年大小賽上百場,打了那么多年,還是沒能進NBA,甚至CBA也進不了,為什么?
這樣的例子身邊還有許多,人們樂觀地認為:開了20多年車的老司機,一定會比只開了5年車的司機更擅長駕駛;行醫20年的醫生,一定會比只行醫5年的醫生更優秀;教了20多年書的老師,一定會比只教了5年書的老師能力更強。
但事實并非如此,在沒有進行刻意提高的情況下,在一個行業干了20年的醫生、老師、司機可能還稍稍比那些只干了5年的人差一些,因為止步不前的能力,在太久之后由于身體機能等各方面的影響,會出現緩慢的退化。
如果給一項能力打分,頂級滿分是100,60算及格。我們許多人通過持續地努力,基本上都可以達到及格。
如同我母親無論做什么菜,味道都不會太差;經常開車的人,在擁擠路段能嫻熟地避讓,不會產生刮蹭。
一萬小時定律對于達到60分的階段是有用的,通過持續訓練,可以做到從無到會的過程。但要達到頂級的100分,就不太可能了,因為我們只是在已經會的基礎上一直重復罷了。
這40分差距,就是平凡與偉大,普通跟大師的距離。
這種重復的努力被科學家稱為天真的練習:基本上只是反復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種反復,就能提高表現和水平。
三、如何躍遷,完成人生逆襲?
無論在任何領域,當你達到一定的高度,想要再往上一點,付出的努力可能就是之前的許多倍。珠峰最難的是最后幾百米。
普通人經過練習后,都能達到一定的水平,要再往上攀爬,就得依靠刻意練習了。如果你對某一個事物只是抱著興趣玩玩的心態,是很難堅持到最后的。
刻意練習很辛苦,是一種磨煉,需要強大的意志力和驅動力,許多時候會顯得枯燥無趣。所以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做為支撐,把目標定為行業頂級大師,才可能給你提供足夠的動力。
刻意練習的注意事項:
1、找好定位,選立目標,足夠細化。
首先要明確你要學什么,比如寫作技能。如果把目標定為提高寫作技能,還不夠準確,因為寫作包括的內容太多了,選題、構思、框架、標題等等一大堆。
我們不能指望一口吃成個胖子,定目標要足夠細化,細分到能立馬上手操作的地步。比如先弄懂怎么寫標題,以這個為目標帶著問題去進行資料收集、主題閱讀、做筆記思考。等到這個目標達成,然后再定下一個,這樣不斷地積累才能持續進步。
2、走出舒適區,拒絕安逸。
當一個人在某項技能上重復了足夠多的次數后,就會產生本能反應。比如流水線上的組裝工人可以迅速地組裝一部手機;鋼琴師不用看鍵盤和曲譜,面帶笑容悠然彈奏。心理學家把這種能力歸結于人們做決策時的“經驗系統”。
這種狀態下便是舒適區,我們會感覺很自然,沒有壓力,不用太多思考。而刻意練習要求我們跳出舒適區,去學習新的東西。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讓自己一直處于認知階段,這是很折磨人的,也是一種反人性的做法,
許多寫文章的人,堅持日更,寫了幾十萬字依然看不到多大進步,就是因為一直待在舒適區。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和套路去寫,守著一點點小利益不肯放棄,不思求變、求新,怎么成長?這樣寫再多也沒用,寫一篇好文,比寫百篇爛文強不知多少倍,因為前者是在成長,后者是在原地打轉。
3、建立反饋機制,解決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很努力去學、去做,但不知道效果怎么樣,是否一直在正確的方向?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老師或者旁觀者,給出指導,幫助自己跳出思維怪圈。
阿圖?葛文德,是美國白宮最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時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中唯一的醫生。他曾在書中描述:自己工作多年之后,雖然已經達到一定水平,但總感覺不夠滿意,無法突破上升的瓶頸。
于是自己出錢雇了一位資深退休的外科醫生,請他在自己手術時在旁邊看,然后給出批評意見。結果發現,其實很多細節上自己是有上升空間的。
當然普通人沒有錢像阿圖?葛文德那樣做,但有許多資源是可以利用的,比如現在流行的微信學習群。另外,反饋不僅指明確的老師,也可以是工作的實際效果。比如文章的閱讀量、點贊數,顧客的滿意度、市場的銷售額等等。
及時收取反饋是驗證自己學習優劣的有效辦法,同時也能增強自信心,不斷調整自己,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不要越錯越遠。
總結與思考:
我們習慣沉溺于自己獲得的成就,但大多數時候不是因為做到了極致,而只是一點點小成績便沾沾自喜。陷在這樣的喜悅之中,就不太容易發現問題所在。同樣的,我們也時常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看不到進步的可能。
如果是這樣,那么哪怕是十萬小時的努力,其結果也只是讓我們成為一個稍微優秀點的普通人而已。今天這篇文章想告訴你的是:只有刻意練習一萬個小時,才有可能讓你成為大師。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就幫我點個贊吧,鼓勵我為大家奉上更多精彩的文章。